手机版
1 1 1

《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怎么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怎么办》

  【基本信息】

  作者:李克 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中国企业发展提出问题和建议的经济学作品。

  经济需要转型,产业需要升级,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中国应该怎么办呢?本书作者参考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经验,结合国内经济和产业的实际,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成功实现自我产业升级、深化和拓展的真实案例的分析,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建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李克,日本大学商学院EMBA课程的终身正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获得于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于莫纳士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莫纳士大学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过经济学博士后研究。著有《纠结的中国经济》等。

  目 录

  第一章 “世界工厂”模式的末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

  中国的“世界工厂”战略 

  中国企业的困境 

  中国经济转型突围与增长前景 

  中国经济角色的再定位 

  简单的中日比较 

  国际房地产泡沫的经验教训 

  中国产业结构面临的发展瓶颈 

  第二章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浅谈产业网络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经济区域化成为另一种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产业集群、产业分工网络和产业生产价值链

  第三章 产业升级的国际比较——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和现状

  日本中小企业的特色

  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背景

  日本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对比

  日本中小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章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日本与中国近期的并购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是捷径吗

  中国近期的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对日并购概况

  中日企业的合作与并购机会

  第五章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创新型经济产业升级的选择和困境

  中国经济的创新背景 

  创新型经济和企业的标准与特征

  经济转型中的创新课题

  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创新体系与创新工具

  第六章 技术模仿与创新、制度模仿与创新:鱼与熊掌乎——浅议现代日本经济与管理模式

  “日本模式”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当代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与困境

  “日本模式”所揭示的理论命题

  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前言

  展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关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话题。目的是请大家一起,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现今的“世界工厂”模式、“GDP情结”和“速度情结”;思考一下,我们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速度而速度?为了赶超而赶超?还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福祉、国家民族的生存尊严?环顾世界,看看在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情形下,中国将如何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化。特别是对企业而言,如何具体操作、如何切实实现产业升级。凡此种种,期待着大家和我共同思索、共同探讨。

  作为商学院的教授,我曾经执教过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也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教过书,现在是在日本大学商学院担任终身教授,并且是日本大学里最年轻的商学院正教授。提及这些背景,没有任何向读者朋友们吹嘘、炫耀的成分,只是想告诉大家,正是我的这些经历帮助我用更广的视角、更高的层次来审视、研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问题,并期待可以奉献给各位更加客观、缜密、及时的分析和信息。如果能够引发大家的思索和探讨,将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我们曾经亲身经历和感受过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混沌和迷惘。之后,遵循着先哲的教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足迹又踏过了大半个地球,心中珍藏着的还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孜孜追求。时至今日,作为海外学者,仍然在为中国的每一项新成就而欢欣鼓舞,也为每一个缺憾、失败而扼腕痛惜。特别是,虽然经历了风雨,至今仍然保守着一颗中国传统士大夫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之心,常常期待着以自己的学识和热情能够为国家、民族分忧、解惑。这本书的出版,也体现了我的这一心愿。

  面对今天的中国,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大家应该更清醒地意识到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甚至是危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发展现在又到了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如果经过努力拼搏,相对顺利地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将是国家、民族之大幸焉。不然,中国将有很大的风险陷入“发展的陷阱”。在逐步丧失我们以“人口红利”为代表的低成本优势之后,“后发劣势”将愈加强烈地表现出来。希望本书可以对大家这方面的思考有所帮助。

  那么为什么是日本,而不是其他模式?本书当中有很多关于日本模式、日本企业的分析和案例,为什么不多用美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答案当然可以在正文中找到。不过,这里可以强调的是,世界承受不了两个美国,承担不了以美国式资源耗费型模式发展经济的两个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与此相对照,日本的资源集约型模式,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更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这其实也是我8年前辞去美国的教职,去日本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想更贴近地感受、了解日本的“东洋模式”的精髓。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8日 16:33 来源:新华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