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相契合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追求目标

“富强”,即民富国强。中国在追求富强的道路上,历经种种艰辛。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一步一步沦为西方列强争相宰割的对象。19世纪中后期,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率先进行了“自强求富”的尝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1894年,甲午战争彻底击碎了国人的富强美梦,实践证明: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后,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蔡元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进行了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富强的探索,终因其软弱性和不彻底性而归于失败。

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领导全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而在探索富强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尝试。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还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层面。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进一步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出台惠民、富民的政策,人民群众越来越富裕,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使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2010年总量跃至世界第二、出口总额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开始,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实体经济遭到重创,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严重的衰退迹象。与资本主义体系在危机面前的窘迫境况不同,社会主义中国在金融危机面前表现出从容的应对态度和强大的应对能力。我们党和政府把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作为中心任务,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元的一揽子振兴计划,立足扩大内需,立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立足改善民生,在外贸出口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不仅保证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对世界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0%,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把富强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倡导科学发展,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和衡量标准。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最重要的有这么三条: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构成部分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是由demos和kratia两词合成的。Demos是指人民,kratia则是指权力或治理。民主是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民主作为一种理念,它萌芽并尝试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作为一种制度,则包含于1215年签署的英国大宪章,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19世纪欧洲和北美选举权的扩大;作为一种成熟完善的思想,进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则是20世纪的事。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政权和按照人民意愿进行的治理。古希腊雅典时期的伯里克利,就把人民和民主政治紧紧连在一起,他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里。”民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更是构成了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就是用民主的方式管理国家和改造社会。社会主义作为新型国家,应该自觉地遵循民主的规则,建立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形成良好的民主秩序氛围。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样坚持民主的政治价值观。早在1945年的延安,毛泽东就与来访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探讨了民主问题。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具有比西方民主更广泛、更进步的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为己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跨越,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以人民民主专政等一系列政治制度作为主要实现形式,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

把民主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的自身素质和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把民主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三、“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它是指罗马的公民身份,含有比当时外国人或野蛮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优越的意思,可见文明一词最初指代与野蛮相悖的意思。在随后几千年的时间里,文明一词的含义几经演化、数度扩展,相关的定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我们还是可以把这些理解或者定义归结为广义、狭义两个层次。广义上的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狭义上的文明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

文明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体对文明的追求,既可以促进个人道德的不断完善,也可以达到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的目的。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对引导社会主体的价值导向起到显著的作用。概括地说,文明是科学的丰碑,整个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历史。

文明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价值诉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把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中,无不彰显着重要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保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撑。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继续发挥着凝聚党心、民心和国心的强大功能。时代精神是超越了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表现了人们对问题的关心和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代表时代发展的潮流、标志时代脉动的精神文明,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今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需要不断吸取的力量源泉。

把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理解、接受并自觉遵守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贯彻落实到方针政策的制定、制度措施的设计和社会管理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各项制度措施中得到充分体现;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融入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中去,创作更多、更好坚持“三贴近”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发挥其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把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自觉遵循文明建设发展规律。应坚持重在建设、持之以恒,形成长效机制。既要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中借鉴有益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中汲取新鲜养分,使文明建设与时代进步同行、与实践发展同步。坚持尊重文明发展规律与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并重,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协调。

四、“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征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追求社会和生态和谐是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尖锐、深刻的批判。在他们看来,虽然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而产生各种问题和弊端。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决不是一个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除了对社会的和谐问题进行关注以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造成的生态失衡问题提出了严肃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高度重视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们的发展进步既带来了巨大活力,又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矛盾多发期的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体系被推向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积极发挥和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和谐价值观,继而为解决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奠定良好的价值观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提升社会和谐程度,我们更加强化对和谐价值理念的倡导与引导,努力使和谐的价值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努力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坚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公平主要包括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社会结构公平等内容。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必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通过维护社会公平,可以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证,使每个社会成员均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增进社会合理流动,实现公平有序竞争;保护各阶层的合理差异,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证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平等实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维护社会稳定。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纠正“征服自然”的观点,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思路。人类要生存、发展,必然要同自然界进行一定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流,不可避免地要对自然进行改造。只是这种交流和改造的底线是不能降低自然界的整体生态水平,不能削弱自然的持续供给能力。否则,只知索取,不知补偿,就会使可持续发展的链条断裂。要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纠正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古代先哲们追求的目标,我国古代儒家所描绘的“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便是其蓝图。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很明显,大同社会就是一个人人幸福、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世界各国普遍在对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普遍将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战略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其增长率视为社会发展水平的尺度。诚然,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一定就带来发展。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新思路,下大力气转变增长方式。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到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各子系统的相互促动与人类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系统的重构;从以客体发展为中心转变到以主体发展为中心,强调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被动依附发展转变到自主内源性发展,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自主性。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转变资源开发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以开发人自身资源为主的发展思路。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往往是物的因素,人们关注更多的自然是物质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发展手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也就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向我们表明: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起飞的成功举措。“二战”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西德和日本,凭借保留下来的高素质人才所形成的雄厚人力资本,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战后美国经济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与其重视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末,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原因也在于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知识经济和世界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开发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越来越高于开发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要在努力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更要花力气开发人力资源,在努力寻求物质资本的同时,更要下功夫培育和使用人力资本。

五、“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一切民族最后都要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作人类必将进入的一个更高级的文明阶段,而这个文明阶段的本质就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按照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复杂多维内涵的目标和过程。它的基本规定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从个人方面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是每个人的素质、能力和潜能的不断发展和发挥,每个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不断满足,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这是最高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优越于以往其他社会形态的价值所在。二是从整个人类方面看,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同自身的关系达到一种崭新的和谐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充分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三是从物种和社会关系的方面看,人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同时人的发展又同自然界的发展相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第一次成为与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人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总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所有关于人的思想都是围绕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我们反对把人作为发展手段的错误价值观念,积极倡导始终把人看作是发展目的。人的自由、权利、发展是社会主义大力提倡的主流价值理念,积极提倡人文情怀。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就是要求人们更加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中国,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幸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任务。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确立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力、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格、人的权利和人的价值方面的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人必须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才能自由地生存和发展。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是社会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原则。“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为目的,体现了人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动力,因而,我们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大力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们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做到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一下子把目标定得过高。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要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7日 11:4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