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托起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内容简介】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刘云山同志在2013年4月8日召开的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要在突出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书特邀专家编写,从8个方面讲述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要包括:不懈追求中国梦、中国梦是强国富民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实现梦想路在脚下。书中还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及刘云山同志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深入领会中国梦内涵的重要参考读本。

【目录】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7日) 习近平

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

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4月8日)

第一章 不懈追求中国梦

一、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二、我们创建了美好家园

三、我们培育了民族精神

四、我们坚守了理想信念

【延伸阅读】

“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

第二章 中国梦是强国富民梦

一、国家富强

二、民族振兴

三、人民幸福

【延伸阅读】

共同瞩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工作者寄语中国梦

第三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一、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延伸阅读】

实现“中国梦”的三个重要因素

第四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延伸阅读】

世纪“中国梦” 伟大“三部曲”

第五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一、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三、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延伸阅读】

“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使命

第六章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一、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不断为人民造福

四、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

【延伸阅读】

底层公众的“中国梦”有多远

第七章 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三、坚持依法治国

四、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延伸阅读】

实现中国梦须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

第八章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

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埋头苦干、锐意进取

四、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延伸阅读】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国梦”

附录一

为了13亿人的中国梦

——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附录二

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和世界共发展 与世界同分享

——六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党的引领下汇聚圆梦力量

——八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附录三

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任仲平

后记

【章节选读】

不懈追求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5000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中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崇高愿景,多少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终身,那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一、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靠着思想和文字的纽带,通过相互竞争、碰撞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在无数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依靠各民族的风雨同舟、团结奋进,我们穿越农耕走向现代,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一)曾经屹立于世界巅峰的古代农耕文明

距今5000年前植根于东亚大陆,以农耕文明为主,兼蓄若干游牧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多元一体文明。它创造的位于世界巅峰的农耕文明辉煌,为后来的中国梦埋下了种子。

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学发现证明,华夏大地的两条河流——黄河与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与长江流域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使以农开元、以农立国、以农为基成为我国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约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到西周时期,农作物已得到广泛种植,汉代己有“五谷”、“九谷”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己掌握了保墒防旱等精耕细作技术,至今仍应用于中国北方农业生产。上古时期的耒耜、商代的青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工具、秦汉时期的耧车等,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中都具里程碑意义。

农业的发展使先进的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应运而生。从大禹“致力于沟洫”,春秋时期西门豹治邺、孙叔敖修建“期思陂”,到汉代兴修“鸿隙陂”、“六门陂”等,大大推进了农业进步。据《淮南子·人间训》载,两千多年前楚国孙叔敖所修的“期思陂”,是我国最早见于书籍记载的大型灌溉工程,比魏国的西门豹渠早200多年,比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早300多年,其设计也达到相当科学的水平。《齐民要术》、《四时纂要》、《农桑辑要》等古农学著作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农耕文明的发达带来了诸多“天下粮仓”。如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宜阳,有“材士十万,粟支数年”。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8日 14:55 来源:新华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