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叶永烈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联合出版

【内容简介】

国有难事念陈云。

他是中国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主抓经济的第五号人物,排在毛刘朱周之后。在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第二号人物”,仅次于邓小平。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素有共和国“掌柜”之赞誉,他的经济思想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对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

他在“文革”前经历了三起三落,毛泽东多次说他“右”,但是又不能不在经济发生困难时把陈云“请”出来。他有哪些过人的经济才能?

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属于少数没有被打倒的高级领导人,遭到的批判也不多,他有哪些高明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详细介绍陈云同志身世、生平、业绩和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书中通过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形象的纪实文学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陈云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还原真实的历史瞬间,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他在参加领导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多谋善断的领导才能,展现了他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志趣等多个侧面。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详细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走近华国锋》、《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等。

【目录】

序 

第一章  陈云之初 

故乡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在贫困中艰难成长 

商务印书馆成了“红色的起点” 

领导商务印书馆罢工 

返回故乡组织农民革命军 

第二章  进入中央 

出身工人使陈云“沾光” 

在六届四中全会面临尖锐斗争 

二十六岁当选中共中央委员 

危急之际受命负责中共特科 

向忠发叛变供出了陈云 

在“一个深晚”会见了鲁迅 

第三章  进入红区 

在去“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上遇险 

在瑞金进入中共领导核心 

刘英回忆长征中的陈云 

假托军医之口述长征 

陈云手稿弄清遵义会议之谜 

第四章  四处奔波 

毛泽东委以重任 

“收账先生”的艰险历程 

在上海重逢潘汉年 

在莫斯科争得斯大林的支持 

搭乘王明专机飞回延安 

第五章  延安岁月 

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做干部工作要“不怕麻烦” 

批评了“大明星”蓝苹 

大量读书  不断写作 

从哲学中总结出十五个字 

当上红色“掌柜” 

成为中共“第六号人物” 

陈云的婚恋 

于若木的身世 

周小舟引导于若木加入中共 

“你我都是老实人” 

第六章  转战东北 

陈云在飞往东北时遇险 

以“中将”身份出现在沈阳 

深夜风雪长白山 

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 

树立中共接收城市的“样板” 

第七章  经济专家 

告诫表弟不可摆“架子” 

出任副总理主管财经 

陈云肩挑一担“炸药” 

要求部下“一毛不拔” 

再访莫斯科 

把粮食纳入“统购统销”轨道 

“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万岁的” 

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 

第八章  稳健踏实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毛泽东的“反反冒进” 

离“右派”只“五十米”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 

“全民大炼钢铁” 

毛泽东终于“压缩空气” 

陈云“坚持真理很勇敢” 

算钢铁细账 

第九章  “调整大师” 

生病不出 

毛泽东“国乱思良将” 

毛泽东期望陈云收拾乱局 

“调整大师”说话了 

第十章  遭到冷遇 

再度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 

上上下下出现“陈云热” 

“左”派们攻击陈云 

支持“包产到户” 

不能不当面向毛泽东谏言 

再遭冷遇 

第十一章  “文革”蒙尘 

在冷遇中长期“养病” 

“战备疏散”到江西 

来了一位名叫“陈元方”的首长 

“老表”马骏和陈云的友谊 

“客人”初次到厂非常随和 

惊人的记忆力 

省革会头头“避见” 

终于结束“下放” 

“一天打鱼一天晒网” 

第十二章  走出沉默 

秘密会见叶剑英商议粉碎“四人帮” 

坚决支持邓小平复出 

扔出五颗重磅炸弹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重新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第十三章  德高望重 

出任中纪委第一书记 

“我要有自知之明” 

“摸着石头过河” 

为棘手的宝钢问题拍板 

“鸟”和“笼子” 

正确评价毛泽东 

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清理“三种人” 

第十四章  最后岁月 

退居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为席懋昭洗去冤屈 

在杭州和上海过着离休生活 

夫人于若木成了营养学家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红色的家风 

《南华早报》的提问引起陈云注意 

最后一次荧屏亮相 

陈云病逝 

“天地同悲悼国殇” 

附录:陈云年谱 

 【章节选读】

第九章 “调整大师”

生病不出

在那“大跃进”年月,陈云病了。

陈云在1959年患了冠心病。

笔者在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时,请她详细谈及陈云的身体健康状况……

于若木说,陈云体质不好。于若木用8个字来形容陈云:“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这是因为陈云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先天营养就不足。出生后,母亲的奶水不够,陈云主要靠吃米粉长大。这样,造成他的体质从小就差。

陈云很容易感冒,常常第一场感冒刚好一点,又得了新的感冒。他自己也说,他是一辆“木炭汽车”,开着开着就要出毛病。所以,他平常特别怕感冒,衣服总是比别人多穿。

陈云幼年失去双亲,由外祖母抚养,外祖母非常疼爱这个外孙,经常给他用鸡蛋补养身体。由于天天吃鸡蛋,吃得他一吃鸡蛋就恶心,后来发展到一见鸡蛋就恶心,以至一想到鸡蛋就恶心。到了延安之后,由于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鸡蛋,他这才渐渐去除了对于鸡蛋的那种厌恶心理。

到了延安,陈云的生活比较稳定,条件也有了改善。不过,他仍很怕冷,到了冬天,要穿很厚的衣服。由于工作紧张,他抽烟比较多。那时,他的手指头都被香烟熏得呈褐黄色。

他的脸色也不好,苍白。

进了北京之后,生活变得安定。于若木向他反复宣传吸烟的害处,使陈云下决心戒烟。陈云意志力颇强,他下决心戒烟,也就戒掉了长期吸烟的习惯,而且再也没有出现“反复”。到了晚年,陈云曾说,他能长寿,得益于戒烟。

自从1952年戒了烟,又遵照苏联专家的意见,吃“斯米当”,陈云很快就开始发胖,脸色也变得白里透红,身体比往日好得多。所谓“斯米当”,其实也就是稀奶油。这种“斯米当”很容易消化。每天早餐吃面包,抹“斯米当”和果酱,再喝杯牛奶。

这时,失眠困扰着陈云。因为长期戎马生涯,生活无定,而进入北京之后工作紧张,常常早班接中班,还要加夜班,他不得不长期服用安眠药,而安眠药毕竟有着副作用。

医生和于若木都曾劝他少用安眠药。他说,睡眠第一,吃饭第二,只有睡好才能吃好,才有精神工作。

1959年,陈云得了冠心病,不得不休养了一段时间。从1959年6月到1960年9月,陈云因病在南方休养,有时候住在苏州,有时候住在杭州。于若木为了照料陈云,从北京陪同陈云来到南方。回北京之后,单位发给于若木这15个月积存的工资2208元人民币。遵照陈云的意见,于若木把这2208元人民币全部退回。在陈云看来,于若木陪同他在南方休养,没有在机关上班,就不应该领取工资。

当时在陈云领导下工作的廖季立曾回忆说,在1959年4月的一天晚上,他和国家计委几个干部到陈云家里座谈,陈云“躺在垫着棉被的藤榻上虚心听,虽然他身体不好,但始终全神贯注,一直谈到深夜1时多”。

陈云躺在藤榻上,这表明他确实身体欠佳。可是,他能“一直谈到深夜1时多”,则又表明他尚能正常工作,所患并非重症。

陈云在“大跃进”的喧天锣鼓声中病了。

陈云生病之后,把有关工作交给了李富春。

陈云由于生病,没有出席史称“庐山会议”的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在江西庐山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

邓小平也没有参加庐山会议。邓小平也病了,住在北京医院,不能参加庐山会议。

那是因为在1959年五一节傍晚,邓小平在中南海不慎跌倒,右股骨骨折,不得不住进北京医院治疗。

陈云尽管称病不出,但是他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参考资料》,每天坚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此外,《红旗》杂志每期必读。不言而喻,他时刻关注着中国政局的动向。

毛泽东“国乱思良将”

中国的政治气候多变。庐山会议起初是反“左”,后来毛泽东急转弯,抓住彭德怀写给他的信,来了个反右倾。

在庐山会议最初的日子里,陈云居然受到毛泽东的表扬呢!

当时担任毛泽东的“通讯秘书”的李锐,后来这么回忆道:

主席在湖南视察时,一路大概同王任重等发表过感想:去年计划搞乱了。“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即指陈云而言(这句话随后柯庆施等都知道了)。我这时乘机建议,财经工作还是由陈云同志挂帅为好(“南宁会议”以后,陈云只担任建委主任,历次中央会议很少发言)。二周(笔者注:指周小舟、周惠)当即附议。主席于是向我们讲,“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打袁绍,吃了大败仗,于是思念郭嘉。说陈云当总指挥好,陈有长处,也有短处(短处大概是指对群众运动注意不够之类,我的记录本上没有记具体内容)。

毛泽东这样的话,还见诸1959年6月24日王任重的日记。王任重在日记中记载,毛泽东在去长沙的火车上同王任重谈话时说:“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陈云同志对经济工作是比较有研究的,让陈云同志来主管计划工作、财经工作比较好。”

毛泽东称陈云为“良将”了!

毛泽东还说:

过去陈云同志提过:先市场,后基建,先安排好市场,再安排基建。黄敬同志(笔者注:即江青前夫俞启威)不赞成。现在看来,陈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

毛泽东这时连连表扬陈云,是由于毛泽东已经尝到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的苦果。

毛泽东说:

经济工作还是要陈云出来搞。

毛泽东还风趣地说:

打麻将13张牌,基本靠手气。谁知道搞钢铁这么复杂,要各种原材料,要有客观基础,不能凭手气。

毛泽东承认:

我们对于搞经济建设还是小孩子,虽然我们现在年纪不小了。

然而,就在毛泽东鼓励大家“出气”,大家纷纷谈论“大跃进”的失误,尤其是彭德怀放了一炮之后,风云变幻。毛泽东无法容忍别人的指责,庐山会议一下子从批“左”转为批右。

谁对“大跃进”有怨言,谁对“三面红旗”有怀疑,都在批判之列。就连李锐本人,也被打成了“反党分子”。毛泽东期望陈云收拾乱局

毛泽东曾于1959年岁末之际,修书一封,问候陈云:

陈云同志:信收到。病有起色,十分高兴。我走时,约你一叙,时间再定。心情要愉快,准备持久战,一定会好的。

毛泽东12月30日

 

就在此后不久,胡乔木亦生病。毛泽东在1961年8月25日致函慰问胡乔木时,曾提及陈云的病况好转:

你的病近似陈云、林彪、康生诸同志,林、康因长期休养,病已好了,陈云病亦有进步,可以效法。

尽管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反了“右倾”,要继续“大跃进”,但是中国经济又一次陷入困境,亦即开始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中共中央不得不采取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样一“调整”,实际上就终止了“大跃进”。

尽管陈云因患冠心病而经中共中央批准治疗休养,但是他仍去广西、吉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考察、调查,以求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为了对乱糟糟的中国经济实行“调整”,总结工作中的教训,毛泽东在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一会议参加者达7113人,习惯地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陈云虽说仍在养病之中,但是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他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会上,毛泽东鼓励大家“出气”。毛泽东说:

“有什么‘气’,出什么‘气’,有多少‘气’,出多少‘气’,不管正确之‘气’,还是错误之‘气’,不挂账,不打击,不报复。”

毛泽东还“推荐”了一个省的办法: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在会上,毛泽东对于前几年的错误,承担了责任。毛泽东说:

“凡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共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是我。”

毛泽东还说:

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太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的懂得,还是懂得不多。

刘少奇则说:

我们所以发生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工作上和作风上的缺点和错误所引起的。

刘少奇借用湖南农民的话来说,那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这“七分人祸”,显然是指毛泽东头脑发热所犯的“左”的错误。

在“七千人大会”上,面对经济上的困境,毛泽东又有“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的感触,曾点名请陈云讲话。毛泽东显然期望陈云出马来收拾“大跃进”所造成的严重经济恶果。

呼唤陈云出来主持经济工作,这不光是毛泽东的期望,也是中共高层众望所归。薄一波曾用这样的话评价陈云:

陈云同志是我们党内理财的能手,是建国后财政经济工作的总管。他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是务实的,“用90%的时间作调查研究,用10%的时间作决策”。这就是说,陈云同志考虑经济问题,总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充分的调查研究中得来能反映实际情况的确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出发,从可能出发,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才向中央提出决策性的建议;即使决策要付诸实施了,还要坚持通过试点,注意总结经验,讲究实施决策的方式方法,务求每事必成。

面对毛泽东的热切的目光,陈云却摇摇手,只说了一句:“我对问题还摸得不清,以后再说。”

陈云向来稳健,凡事要三思。当时,陈云确实还要看一看、想一想。所以尽管上上下下在“出气”,在呼唤他重新主持经济工作,他却只听不说。

在“七千人大会”结束之后的第2天,即1962年6月8日,陈云在出席会议的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作了一次讲话。

陈云说:

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人说话有时免不了说错,一点错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有些“聪明人”,见面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不能成功,肯定是要失败的。这次大会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不要估计低了。只要有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条,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将无敌于天下。

陈云还特别强调:

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多听不同的意见。

“调整大师”说话了

面对“大跃进”所造成的乱得像一锅粥的中国经济,陈云在深思着如何加以调整,挽回败局。

在“七千人大会”结束后的第16天,陈云终于开口了。陈云这一开口,不是说一句两句,而是一整套,作了长篇报告。

于是,陈云获得“调整大师”之誉。

那是从1962年2月21日起,由刘少奇主持,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厅,开了3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史称“西楼会议”。

“西楼会议”实际上是“七千人大会”的继续。

当时,形势是严峻的。因为财政部门在“七千人大会”后向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反映,1962年的财政赤字高达二三十亿元人民币!

刘少奇用这样的话,形容形势的严峻:

中央工作会议(笔者注:即“七千人大会”)对困难情况透底不够,有问题不愿揭,怕说漆黑一团!还它个本来面目,怕什么?说漆黑一团,可以让人悲观,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现在处于恢复时期,但与1949年后的3年情况不一样,是个不正常的时期,带有非常时期的性质,不能用平常的办法,要用非常的办法,把调整经济的措施贯彻下去。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1962年2月26日——陈云打破近年来的沉默,作了长篇讲话,题为“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

陈云把经济的严重困难归结为5个方面:

一、农业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减产。1961年与1957年相比,粮食产量减少了800多亿斤,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产品减产也很多。粮食不够吃,人民群众肚子里没有油水,身上缺少衣着,这都是农业减产直接带来的后果。二、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职工和城镇人口增加过多,不仅农业负担不了,工业也负担不了。三、钞票发得太多,通货膨胀。这几年挖了商业库存,涨了物价,动用了很大一部分黄金、白银和外汇的储备,在对外贸易上还欠了债,并且多发了六七十亿元票子来弥补财政赤字。这些,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四、城市的钞票大量向农村转移,在物资少、钞票多的情况下,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投机倒把现象。在过去一年多中间,农民在自由市场上出卖相当于正常价格10亿元左右的物资,却换去了30亿元左右的钞票。五、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够,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很多。

陈云指出,前两个困难是主要的,后三项困难是前两点派生出来的。

就像面对一位危重的病人,陈云开出了处方。他提出了克服困难的6条措施:

一、把10年经济规划(笔者注:指1963至1972年的10年国民经济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后一阶段是发展阶段。恢复阶段从1960年起,大体上要5年。如果不是这样,笼统地要大家执行10年规划,又想发展,又要下马,又想扩大规模,又要“精兵简政”,就会彼此矛盾,举棋不定。分成两个阶段,基本建设和若干重工业生产的指标先下后上,任务就比较明确。二、减少城市人口,“精兵简政”。如果现在不减,财政继续亏空,市场发生动乱,就会更加被动。对于减人,大家一定要下定决心,否则没有出路。三、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严格管理现金,节约现金支出;尽可能增产人民需要的生活用品;增加几种高价商品。高价商品品种要少,回笼货币要多,只要基本生活资料不涨价,就不会出大问题;坚决同投机倒把活动作斗争。四、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分几步做到城市每人每月供应3斤大豆;每年供应几千万双尼龙袜子;把全国各地价值约4000万到5000万元的山珍海味等高级副食品,用于高价馆子,价钱卖贵一点,既可以改善一部分人的生活,也可以回笼不少货币(笔者注:后来由此出笼了一系列高价商品,如高价烟、酒、糖果、点心以及高价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皆为陈云之主意)。五、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生产。除增加粮食外,重新考虑保证经济作物增产的办法;对不同的产粮区,研究出不同的增产办法;拨出一部分钢铁、木材,制造中小农具。六、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方面来,并且要在国家计划里得到体现。

陈云提出了安排市场要“网开一面”的战略思想。

陈云以上海一位医生的话为例:“我和老婆两个人每月工资400多块钱,但是什么东西都买不到,发给我们没有意思,还不如把工资还给公家。”

陈云主张“网开一面”,实行“两条腿走路”,即对商品实行双轨制:

一是平价的,凭证供应;

二是高价的,你有钱就可以买。

比如,平价的糕点是0.64元钱一斤,高价的是4.5元一斤。由于“网开一面”,使有钱人能买到高价商品,而国家又借助高价商品回笼大量货币。

陈云还总结了经济工作的基点,即:“争取快,准备慢。”

陈云强调:

“慎重一点,看得准一点,解决得好一点,比轻举妄动、早动乱动好得多。困难时期只是着急,或者病急乱投医,不但无益,而且有害。”[《陈云文选》第3卷,第20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14:11 来源:四川人民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