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人民日报》理论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第1版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2013年7月以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论述22篇。这些述评针对习近平总书记近一时期以来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解读。主要分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以包容持续高效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的和平发展”,等等,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供一份生动的参考材料。

【作者简介】

该书内文章的作者分别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国防大学校长宋普选;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虞云耀;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等等。

延伸阅读: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出版 

【目录】

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  冷溶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杨胜群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以包容持续高效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  李伟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程恩富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王伟光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周强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

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雒树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  孙春兰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宋普选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重要论述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李君如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陈晋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论述

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陈俊宏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论述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  虞云耀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杨春贵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形势处理问题的重要论述

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反对“四风”  周本顺

——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西柏坡重要讲话精神

培育科学思维提高执政能力  强卫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治国理政思维的重要讲话精神

牢记历史责任实现“四个率先”  白春礼

——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考察中国科学院重要讲话精神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中共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实干兴邦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定不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罗保铭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王毅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外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  罗志军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五个必须”的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李鸿忠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讲话精神

群众路线是治边稳藏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陈全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

后记

【章节选读】

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冷溶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怎样继续写好这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精辟深刻。有几个思想观点,印象尤深。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同志为党的总书记。承继伟业、不负重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习近平同志坚定地表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一个是坚持崇高信仰,一个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两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习近平同志非常坚定、非常鲜明。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理想的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他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是对高级干部第一位的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强青年教育的关键和根本。

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面对快速发展、开放多元的时代,面对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着冲击。还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前。信仰动摇,政治上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变成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理想、缺少信仰、精神迷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来抓党的建设,首先要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同时,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志存高远,才能立场坚定,才能一往无前。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要全力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但不能丢失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过程,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一些同志觉得共产主义太遥远,可望不可即,因而信仰动摇,就是因为对这一基本原理认识不牢固。他多次用革命先烈的例子来讲这个道理。革命先烈尽管知道他们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他们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样一种信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另一个根本问题。

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习近平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作出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作了回应,表示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他坚决地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番话,是新一届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在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考察调研中,对坚持党的宗旨、做好群众工作作了多方面阐发,提出很多重要思想观点。

比如,在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讲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说,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在讲到政府机构改革时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在讲到改善民生时说,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在讲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时说,群众是具体的,做好群众工作也必须具体化,特别是那些具有自己特殊性的群众的工作,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以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党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习近平同志和党中央抓群众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十八大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作出“八项规定”,并提出要从中央领导做起,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作出批示,要求坚决制止。他提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他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完善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

“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深刻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这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说到底是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变成落伍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现在,我们加入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正确方向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顺应时代潮流,就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既善于把握国际大势,又善于把握国内大势。

什么是今天的国际大势?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我们要从这样的国际大势出发来确定我国的外交战略,思考和谋划我国的发展。把握国内大势,就要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抓“新机遇”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5年来,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在国际环境的内涵和条件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就要及时掌握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新动态。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他说,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指出: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这是一个世界潮流。网络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互联网覆盖广、声势大、影响大,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这项工作大家都要做。

“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就鲜明地向全党发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号召。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选定了广东。他说,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同志充分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为开创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习近平同志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即: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他还提出了下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总要求,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他强调,我们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拿出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也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今后推进改革开放的总原则和总思路。

坚定理想信念、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沿着这样的方向和思路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并且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人民日报》2013年9月2日第7版)

以包容持续高效发展 推动实现中国梦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将发展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有了良好基础。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包容持续高效的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决定性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决定性条件,英、美、德、日等大国崛起无不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了从农业国到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蜕变。美国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自由的经济制度,后来居上实现了工业化,并借助两次世界大战成为头号超级大国。德国、日本依托后发优势,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迎头赶上,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战后又实现了高速增长,成为后发崛起的典型。

然而,经济发展并不必然等于国家富强,更不等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竞争中失利的往往是那些富而不强的国家。历史上,中国经济总量长期超过欧洲,直到1870年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却惨遭列强侵略凌辱。现代世界史上,苏联、东欧各国以及伊朗、阿根廷、利比亚等国家都是在上中等收入临界线上下步入衰退境地的,有的甚至政权颠覆、社会混乱、国家解体。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之外,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尤其是政治、民生、军事、科教、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制度创新。后发国家尤其是后发大国,其经济快速发展期多是社会矛盾积累并易于集中爆发的时期,社会建设及社会政策转型在其崛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在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为巩固政权并缓和阶级矛盾,俾斯麦政府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德国实现了对英国的赶超。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通过推出一系列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了社会转型,缓和了阶级和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重生。二战后,面对战争创伤和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纷纷建立福利国家体系,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增长、巩固政权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见,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决定性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尤其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深刻理解发展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新阶段对于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同,面临的突出矛盾不同,发展的侧重面和着力点也应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基础相当薄弱。面对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只能走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当然,走这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有成本的,其最大的代价是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缓慢。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有超过2.5亿绝对贫困人口。面对人民群众迅速改善生活的热切期待,在我国对外关系尤其是与主要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渐缓和的大背景下,1978年以来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迅速提升了综合国力,大幅改善了人民生活,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越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国依然有良好的发展组合条件:强大而稳固的国家政权,将为发展提供基本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还不充分,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拉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支撑力;等等。但应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不断变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变化进程是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世界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大幅调整的挑战。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多极化演变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西方国家一方面希望中国稳定发展,以分享发展红利;另一方面不愿意看到中国繁荣富强,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的调整实质就是利益的再调整;同时,一个在世界上有更大话语权的大国,又必然是一个要承担更大责任的大国。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而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成为常态的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人口红利日趋减弱、能源资源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剧增等,凸显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复杂性、艰巨性。与此同时,我国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球针对金融危机的各项结构性改革尚未取得实质进展,未来5至10年能否出现重大的、能带动全球经济重回快速增长轨道的技术革命仍需进一步观察。这意味着低速增长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经济的常态,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因此愈演愈烈,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很难再有过去那样的外部经济环境。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给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在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必须对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保持清醒头脑,加快研究解决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绝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是唯一的道理。苏东发生剧变时,其人均GDP、科技水平、军事实力、生活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大多超过我们现在,为什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崩溃了呢?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个“后车之鉴”就是要把握好发展的实质,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成果共享的关系,把握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面临的严峻挑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但在新形势下,党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多历史性课题需要解决。习近平同志指出,“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夺取政权时期乃至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效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做好中国事情的关键。

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包容持续高效发展,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正反两方面的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是顺利迈向高收入社会的必然要求。研究发现,一个国家摆脱贫困、实现起飞,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由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同样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而后者的难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前者。二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史表明,不少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由于未能成功实现第二次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进程遭受重大挫折,甚至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等方面。在经济起飞阶段,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而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阶段,社会发展方式和质量越来越重要。我国正处于迈向高收入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政策、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把加快社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包容持续高效发展。一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提高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形成消费与投资协调、内需与外需协调、一二三产业协调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大多依赖他人的局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二是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不断降低单位产出的土地、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与碳排放量,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三是促进发展成果公平共享。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有效调控居民财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四是有效化解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消除城乡和城市内的二元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及时有效调处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矛盾纠纷。

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发展方式和重点与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基本国情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关。然而,对比不同国家的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和体制机制等因素,不难发现发展方式和重点的形成更与发展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和完善体制机制。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抓手,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建立更加高效、更加规范和更加公平的市场体系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合理下放审批权限,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监管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

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关系为核心,优化政府间权责配置结构,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政绩考核制度,破除GDP崇拜,引导各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以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供求引导资源和要素在企业、产业以及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释放国有经济活力。放宽市场准入、规范竞争秩序,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努力消除经济增长的负外部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为重点,构建有利于社会正能量不断增强的体制环境。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二次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构建高效率、全覆盖、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确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区和公共事务治理,构建公共决策过程中各种合法利益顺畅表达、及时协调的平台,形成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机制,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牢固基础。

(《人民日报》2013年8月14日第7版)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论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晋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着眼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着眼于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内涵深刻,语重心长,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增强宗旨意识和加强作风建设的行动指南。

实践党的宗旨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去年11月15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围绕党的宗旨和作风,明确提出两大课题:一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二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如此掷地有声的宣示,成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印记鲜明的亮相。

党的宗旨反映党的性质和理想,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来不得半点含糊。关于我们党的宗旨,习近平同志指出,“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用语朴实简洁,态度鲜明有力,内容提纲挈领,看起来是重申党的一贯主张,却很有现实针对性,道出了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共产党人才立得住。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中延伸出来的。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践自己的宗旨,总是和自己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今天,为实践宗旨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把这个目标概括为中国梦,指出它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些论述实际上把党的宗旨具体化了,和党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的愿望理想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了。这启示我们,我们党讲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都是围绕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中延伸出来的。

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的愿望既然如此密不可分,那么,看党员干部是不是牢固坚持了党的宗旨意识,首先就要看党员干部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干的,是不是在努力地为人民造福。对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当前,党领导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利益结构大面积、大幅度调整时期,人民群众自身利益格局的分化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党的宗旨的着力点,或者说衡量党员干部是不是在干党和人民需要干的事情,就要看党员干部能不能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困难群众的利益。实践党的宗旨,为党的目标奋斗,必须聚焦到、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上。

实践党的宗旨,朝着党的奋斗目标前进,必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历史观。党员干部为实践党的宗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所做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民自己的努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启示我们,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善于在党与群众之间建立信念纽带,用共同理想把人民团结起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能否实现,取决于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能不能用贴近群众利益、符合人民愿望的具体目标把人民群众的精神、信念和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做到了,实践党的宗旨、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就有了根本保证。

以优良的作风凝聚人民,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靠什么才能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呢?靠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关于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同志作了概括,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宗旨和作风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是目标和途径的关系。作风的好坏直接源于宗旨意识的强弱,而没有相应的作风来保证,宗旨意识就体现不出来、落不到实处。是不是实践了党的宗旨,从结果看在于是不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了人民利益,从过程看在于党员干部的作风是不是过硬。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就是靠自己艰苦扎实的工作作风来联系、影响、带动群众。毛泽东同志曾经把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比作“挖山”,把人民大众比作“上帝”,怎样才能把人民凝聚在自己的周围一齐把山挖掉呢?他说,要像愚公移山那样去“感动上帝”,使广大人民群众“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愚公移山就是一种作风,没有这样的作风,就“感动”不了群众,也就谈不上联系、影响和带动群众。习近平同志讲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点出了密切联系群众、感染影响群众的精要。党员干部自身硬,要硬在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硬在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硬在以优良的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毫无疑问,在今天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关键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同志提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论断揭示了在新形势下作风建设的紧迫性及其要害所在。脱离群众之所以是最大危险,在于它是政治危险,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危险。脱离群众的作风之弊和行为之垢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不仅实践党的宗旨成了一句空话,党的性质也会变化,生死存亡的问题自然出现。脱离群众有许多表现形式,今天最突出的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才可能有更好条件。这就是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聚焦到解决“四风”上的根本原因。

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呢?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实践党的宗旨,和人民群众形成血肉联系,没有感情是不行的。我们讲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说到底就是一个感情问题。

所谓感情,就是对人民群众的仁爱之心、关爱之心。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接地气”,只有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如果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和群众就形成不了鱼水关系、血肉联系,而往往形成“油水关系”。感情是和群众处出来的,不处,就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感情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不干,就难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处了,干了,感情油然而生,就会自觉地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自觉地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事情。有些事即使一时办不成,只要已经真心实意、尽心竭力去努力了,群众也会理解。因为是不是带着感情为群众做事,群众是看得出来、体会得到的。带着感情为群众做事,群众会受到感染,就会同心同德和党一起把事情干成。这就叫以优良的作风把群众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发挥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关键在于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般情况下,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

多年来,中央经常讲坚持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围绕改进作风也发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背离党的宗旨、脱离群众的现象依然有不少?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观上无疑是因为宗旨意识不牢固、不坚定,客观上也与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有关。此外,还有一个知与行的关系问题需要解决。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就是为了促进知行合一。“知”是思想自觉,“行”是行动自觉。思想和行动同时自觉、同时努力,既是以知促行,也是以行促知。

所谓思想自觉,不只是在理论认识上悟深悟透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丰富内涵和极端重要性,还要联系自己,经常问问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群众做事情?经常想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中是什么形象?经常检查是不是按党章的要求和党内法规去做了?习近平同志对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思想自觉,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

这样的思想自觉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不那么容易。实现思想自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的“慎独”类似,需要对自己的思想时时刻刻形成一种警示、压力甚至“折磨”。人们说“工作上要艰苦,思想上更要艰苦”,就是这个意思。过思想上艰苦这一关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必须联系自己,听意见、查问题、改作风,很复杂且多反复,时常触及自己的感情和利益,有时难免还有委屈。但如果不直面这些警示、压力甚至“折磨”,就谈不上自觉地去把道理悟深悟透。

真正的思想自觉总要落实到行动上,也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体现思想自觉。在改进作风过程中,如果停留在文件上,停留在会议上,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那就可能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这种现象既缺少思想自觉,更没有行动自觉。一般说来,现在的领导干部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都不低,谈理论认识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只落在会议和简报上,真抓实干则不甚了了,就说明思想自觉没有转化为行动自觉。殊不知,行动自觉才是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试金石。只有在身体力行为人民做事、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宗旨意识的真谛,才能通过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发挥好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当然,实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道理不言自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在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问题上,实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过程就是经受宗旨意识和作风建设新考验的过程,就是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长效机制的过程。

(《人民日报》2013年9月13日第7版)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形势处理问题的重要论述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杨春贵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贯穿着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应在领会和掌握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

用发展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主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文章。习近平同志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事物是过程,认识是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过程。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对它的认识和把握是比较有限的,必须自觉地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在前进的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也会不断出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习近平同志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上继续写出令人民满意的新篇章。

用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现在,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解决这些矛盾、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特别要在增强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

统筹谋划,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应以改革开放为抓手,提出相应的战略举措。也就是说,要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以及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等。我们强调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淤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了解世界。

协调推进,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我们的改革历来是全面的改革,许多重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对涉及面广泛的改革,要同时推进配套改革,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对看得还不那么准、但又必须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进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取得经验后再推开。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改革方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就不用了。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那将是无可挽回、无可弥补的。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那将导致僵化、封闭、保守。正确的做法只能是试点探索、投石问路,取得了经验、增进了共识,看得准了再推开。这就是积小胜为大胜的渐进性改革,而不是草率从事、急躁冒进的折腾。在战略上,我们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方法上,我们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喊那个口号,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稳当。顶层设计并不排斥“摸着石头过河”,而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取得系列经验后进行的,否则就是闭门造车,不可能是科学的顶层设计。

用两点论观察和处理问题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决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处处体现了“两点论”的辩证法。

在走什么道路问题上,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既不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不偏废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张什么,防止什么,反对什么,立场极其鲜明而又十分辩证。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问题上,他提出:“要特别注意掌握蕴含其中的辩证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充分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它所强调的发展,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的统筹发展,是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他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

在观察判断国际国内形势问题上,他强调,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用群众路线开展工作。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的时候,习近平同志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目前正在进行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践这一承诺的一个重大举措。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观、历史观和领导工作的认识论。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的根本理念和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党的一切奋斗不但不能成功,而且会变得毫无意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最终的落脚点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他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实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认真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把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决策之前。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都要通过强化责任、健全制度、落实到人,推动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妥善加以解决。对损害群众权益的失职渎职和违纪违法行为,都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是创造人间奇迹的真正英雄。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将“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我们就将一事无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必须“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任何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任何依靠少数人包打天下的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也是领导工作的认识论。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来说,就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到群众的实践中去。习近平同志说,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收营养和力量。”要“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人民日报》2013年8月19日第7版)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8日 16:27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