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城市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李伟 吴红朴 邓建华 编著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内容简介】

一提到城市,人们自然会想到高大的楼房、宽阔的马路、整齐的街道、掩映的绿树、稠密的人群以及发达的商业。当然,城市的特征远不止这些。作为人类文明里程碑的标记,城市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水平,代表着国家的财富和权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中心与交通枢纽。城市是一个蕴涵信息和情报的宝藏,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在军事斗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战役意义,是达成战争目的的重要手段,有时甚至是最后手段。正因为如此,自从城市出现以来,以城市为主要场所进行的战争行动——城市战就与战争相随相伴。

【目录】

重心之战(代前言)

【战例精选之一】大胜利前的大失败——德军与苏军基辅攻防战

专家点评:军队存亡城存亡城战攻防拼决策

【战例精选之二】战火中燃起的希望之光——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

专家点评:有备无患千古训军民联防胜利本

【战例精选之三】最残酷的城堡争夺战——列宁格勒保卫战

专家点评:有效防御破封锁扭转战局补给线

【战例精选之四】“台风行动”计划的破产——莫斯科保卫战

专家点评:设障牵敌显神威兵种协同荡敌阵

【战例精选之五】历史的转折点——柏林争夺战

专家点评:强击强攻加心战割裂合围捣敌巢

【战例精选之六】决战奠边府——越法战争中的奠边府攻防战

专家点评:巧剥“竹笋”吃“笋心”抢占高地扼咽喉

【战例精选之七】黑鹰坠落——摩加迪沙之战

专家点评:“黑鹰”无奈炸石头美军张狂如困兽

【战例精选之八】尖叫的城市——格罗兹尼之战

专家成评:针锋相对频过招攻城防攻样式多

【战例精选之九】熊、鹰喋血阿富汗之血溅达鲁拉曼宫——苏阿战争中的喀布尔之战

专家点评:出兵人侵有借口斩首夺要是目的

【战例精选之十】熊、鹰喋血阿富汗之“持久自由”——美阿战争中的喀布尔之战

专家成评:空地一体夺首都情报精准扫敌穴

【战例精选之十一】“风暴旋涡”中的海湾明珠——海湾战争中的科威特城市之战

专家点评:外围制胜奠基础多维立体得完胜

【战例精选之十二】千年古城,一朝陷落——巴格达之战

专家点评:战法创新敌难料多路向心占城池

【专家总评】永不熄灭的城市之光——21世纪城市作战展望

【战例精选之二】战火中燃起的希望之光——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

这是一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

这是一场工业时代典型的机械化大兵团城市作战

这是一个以劣胜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这是一部由惨绝人寰的灾难演变成的波澜壮阔反侵略史诗

此役被一些军事专家誉为“学习巷战的学校”

德军刚刚被擢升为元帅的鲍罗斯在此战中被俘

此役成为苏德战场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转折点

此役因坚定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而彪炳青史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希特勒想把斯大林格勒变成苏军的坟墓,但这里最终却成了德军自己的坟墓。苏维埃战车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崛起,斯大林格勒为苏联乃至整个人类燃起了希望之光。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战役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到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多,共201天。在这一次战役中,苏军在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取得了歼敌66个师约150万人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军失去了在苏德战场上兵力的1/4,开始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战役中,苏军击毁和缴获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3500辆,火炮和迫击炮12000门,飞机约3000架,粉碎了希特勒的重点进攻,达成了重要的军事、政治目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使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为打败德国法西斯,使整个法西斯阵线走向最后的崩溃奠定了基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对斯大林格勒战役作过高度的评价。这一仗,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历史名城,面临考验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重要内河港口,伏尔加格勒州首府,始建于1589年,位于顿河河曲(即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千米的伏尔加河西岸,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苏联大陆南端的里海和黑海出海口(一年内有半数时间不封冻的内陆港),横贯欧、亚两洲的咽喉,也是苏联南部著名的工业中心、军事工业基地和粮食仓储地。当时有人口50多万,各种工厂126个,其中有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战时转产坦克,1/4以上的牵引车、机车、战车和火炮等由此生产),以及冶金、造船、电力、火炮弹药、石油机械和建筑工业等,市郊有军用机场和战备码头。尤其是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之后,这里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之险要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市区沿伏尔加河西岸成狭长形,南北约45里,地势起伏不平,凹地和沟谷甚多。市内有不少高大坚固的建筑物。西郊有一系列高地,市区东侧伏尔加河宽1~2千米,河岸陡峭,水深5~24米。市区以南有一串断续长条形湖泊。再向南是盛产石油的高加索山麓。中区以西是一大片平坦草原。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江河纵横,最大的河流是顿河,宽140~400米,水深2~15米。顿河是一条巨大的河流,它缓缓流过俄国的原野,从莫斯科南方的高地发源,流向俄国南端的罗斯托夫进入亚速河。其弯向东方的河床部,距斯大林格勒及伏尔加河十余千米。河向东弯去形成了大河套,就是在这个大河套区内,曾经是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城的主要战场。斯大林格勒有三条铁路,分别通往波沃里诺、伏罗希洛夫格勒和季霍列茨克。此外,还有一条从萨拉托夫至阿斯特拉罕的铁路。

十月革命后,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幼年的红军曾在这里同帝国主义支持的白卫军展开过激烈的争夺。1918年,斯大林亲自指挥这里的红军和工人进行了胜利的察里津保卫战;1919年,又是斯大林领导南线红军再次收复察里津,粉碎了敌人妄图切断莫斯科同南部粮食、燃料产地的联系而扼杀苏维埃国家的阴谋。所以后来(1925年)就将察里津改称斯大林格勒。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人民很快把这座英雄城市建设得更加壮丽。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红十月”冶金厂、“街垒”厂、造船厂和石油机械厂等平地青云,巍然矗立;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上,船队疾驶,有如穿梭;在密如蛛网的铁路和公路上,车辆如云,日夜飞驰。这座历史名城,西连顿涅茨工业区,南通巴库、高加索油田和库班粮仓,东接乌拉尔新工业基地,北达首都莫斯科。面对如此美丽富饶的斯大林格勒,德国法西斯早已垂涎三尺。就在战前,希特勒还在狂称:攻下斯大林格勒之后,高加索的物资、巴库的石油、顿巴斯的煤、大河套地区的物产以及库班的小麦将随即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资源,伏尔加河和广漠的平原也将成为德意志大军北上南下、畅行无阻的宽阔通道。对斯大林格勒的重要地位,德国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莫斯科是苏联的头脑,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心脏。希特勒则更露骨地宣称:“斯大林格勒对于我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是其称霸世界战略的一个既定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40年12月,希特勒就下达了武装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该计划的制定者企图以大量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及航空部队进行“闪电”式的突然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红军主力,尔后向战略纵深发动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前出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

经过认真细致的谋划后,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不宣而战,出动了190个师近550万兵力,4000多辆坦克和5000余架飞机,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由于苏联对德国的战略突袭缺乏警惕,战争准备不足,加上战争初期苏军战略指导上的错误,遭受很大损失,使德军很快突破苏军防线,长驱直入,直逼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城下。战争的第一年,苏联人民面对敌人优势兵力的猛烈突击,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制止了敌人强大的攻势。尤其在莫斯科、提赫文、罗斯托夫等战役中,消灭了大量德军有生力量,给敌以沉重打击,并于12月6日以莫斯科方向为主转入了反攻,粉碎了德军的“闪击战”和全面进攻计划,使德军转入退却和防御地位,被迫于1942年夏改为在战线南翼实施重点进攻。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战争开始以来苏军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它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德军面临持久的两线作战局面。

但是,希特勒在莫斯科的失败并没有减弱其东进的野心。1942年夏,德军在被迫放弃了全面进攻的计划后,决心利用英美尚未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机会,妄图再次集结重兵,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德军于1942年7月成功占领了契尔河以西地区,并迅速集结了大规模集团军群向东南进发。德军统帅部的战略企图是:主要投入“B集团军群”,即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第6、第7军,并配备第4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争取7月25日占领斯大林格勒,8月10日占领萨拉托夫,8月15日占领古比雪夫,9月25日占领巴库,切断苏联粮食和燃料的重要来源,尔后沿伏尔加河北上,从东面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湾。与此同时,从库皮扬斯克—巴尔温科沃地区出动的德国南方“A集团军群”,主要向北顿涅茨河南段两岸和顿河下游进攻,于7月中相继占领米列罗沃和伏罗希洛夫格勒。很明显,希特勒“这一进攻带着最后一次的性质,关系法西斯的存亡”;而对苏联来说,这一仗的成败也关系到卫国战争的前途,影响着欧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希特勒的冒险计划野心勃勃,胃口很大。他要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莫斯科与伏尔加河及乌拉尔后方的联系,随即沿伏尔加河北上,从东方包抄莫斯科;同时分兵向东南推进,夺取巴库油田,占领高加索,胁迫伊朗、土耳其入伙参战,切断苏联主要的石油供应来源以及南经伊朗、波斯湾与盟国的交通线。这样,德军就能获取丰富的战略物资,处于优越的战略地位,而陷苏联于危险的境地;然后再策动日本进攻西伯利亚,东西夹击,打垮苏联;接着移师西向,打击英美,夺取近中东,与日军会师印度,从而实现轴心国集团征服世界的迷梦。

为了实现这个新的冒险侵略计划,希特勒四处收罗炮灰。他命令从国内增补四十个师,还勒逼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拿出52个师,甚至连在北非作战的一部分飞机和坦克也被抽调了过来。

当时苏军处境十分困难。从战略形势分析,苏德战场上共有德军600多万人,苏军500多万人。两军力量对比,德军在兵员、飞机、大炮方面占优势,苏军在坦克和战舰数量上多于敌人,但相当一部分的坦克质量仍落后于德军。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达维亚,以及俄罗斯联邦的西南各州,都被德军占领。德军还继续封锁列宁格勒,威胁莫斯科。苏军的战略预备队在莫斯科会战中已经付出巨大代价。1942年夏,苏联国民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也只能向苏军提供很有限的作战物资。正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斯大林预见到德军将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实施大规模重点进攻,并清楚地认识到坚守斯大林格勒对于整个苏德战场的重要意义。守住斯大林格勒,不仅可以改善苏联南方地区的战场态势,保持苏联中部与南部的联系,而且能够打破和阻止希特勒再次北攻首都莫斯科的图谋。

最高统帅部经过周密判断和反复研究后决定:在苏德战线南翼组织坚固防御,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坚决阻止德军的进攻,大量消耗德军突击集团,坚决守住斯大林格勒市,不让德军进犯至伏尔加河,并为尔后集中战略预备队突击德军薄弱的两翼,伺机转入反攻和歼灭德军重兵集团创造有利条件。为抢在德军到来之前完成城郊阵地防御,苏军开始大规模修筑坚固堡垒配系。这些防御配系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构筑了纵深60千米的4道防御围廓,即外层围廓、中层围廓、内层围廓和市区围廓。各防御围廓呈半环形,两翼都以伏尔加河为依托,从北、西、南三面掩护斯大林格勒。外、中、内三层围廓,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并构筑为防坦克壕和掩体、指挥所等野战工事。在市区围廓,按筑垒地域形式进行了构筑和改造,充分利用带有地下室的楼房等建筑物,改造为环形防御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并与防坦克障碍物相结合,成纵深梯次配置。防线在会战前只完成40%~50%,但在战争发起后起到了巨大作用。

与此同时,苏军拟制了“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待机反攻”的作战方针和具体的作战计划。苏军于7月12日组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下辖7个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其中有4个集团军刚从前线撤回,人员和武器严重缺编。方面军战役部署为1个梯队和1个预备队。第一梯队有4个集团军(第62、63、64、21集团军),预备队有3个集团军(第28、38、57集团军)。第28和第38集团军,不久改编为第1、第4坦克集团军。强大的防御部队和后续梯队,为苏联红军成功挫败希特勒的进攻打下了兵力基础。

战役开始时,苏德两军兵力兵器对比如下:

兵力和兵器苏军德军对比

人员1870002500001:1.2

火炮与迫击炮790075001:1

坦克3607401:2

飞机33712001:3.6

浴血奋战,誓死坚守

如今,当你迈步于这座宁静与美丽的城市中,看着城边静静流淌的伏尔加河和流连滨江路上的闲适行人,实难将它们与60多年前那场空前惨烈的城市战联系起来。那场战役的残酷性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样评述:“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平民,摧毁苏军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一名德国军官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想想斯大林格勒大战那场80个昼夜肉搏拼杀的情景吧,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以尸体为单位来丈量。斯大林格勒简直不再像座城市,它淹没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浓烟烈火之中,简直是座烈火映红了的大熔炉。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

尽管德国法西斯不可一世、狂妄至极地叫嚣要在三个月内解决苏联战役,但事实证明,希特勒的王牌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空前阻力,斯大林格勒成了撼不动的山岳、犁不开的冻土、炸不掉的堡垒、摧不垮的铜墙。在这场战役中,守军和居民们表现出“一步也不后退”的大无畏精神,将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演变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反侵略史诗。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楼房、每一个地下室,都成为军民同法西斯军队厮杀的战场。德军在反法西斯战士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命丧黄泉,变成了一堆堆可悲的炮灰和白骨。斯大林格勒之役,成了促使希特勒全军覆没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1942年10月11日,斯大林格勒进入巷战后的第28天,英国伦敦广播电台播发消息说:“德国人28天内占领了波兰,在斯大林格勒却只夺取几座楼房;他们28天内占领了法国,在斯大林格勒却只越过几条街。”1943年初,最后一股顽抗的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缴械投降,德国法西斯被英勇的苏联军民赶出了斯大林格勒,赶出了苏联国境。让我们乘着回溯的历史潮水逆流而上,一起怀着崇敬虔诚的激动心情,去领略伟大的苏联军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英雄壮举!

这场城市保卫战,首先是以防御面貌出现的。面对可能到来的袭击,苏军早在战前即构筑了四道防御地带,即外、中、内和市区四个防御圈,构筑防坦克壕1700余千米,火力点20余万个。全部防御工事总长度超过2750千米,并且加紧铺设从萨拉托夫和巴斯昆扎克至斯大林格勒,以及从阿斯特拉罕至基兹利亚尔的三条铁路,为此动员了民工近23万人。一直到防御战役开始时,这些防御工事和铁路也未完全建成。

整个防御作战行动在1942年7月17日至11月18日之间展开,分为远郊防御、近郊防御和市区防御三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远郊防御(7月17日至8月17日)

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组成南北两路,北路突击集团(8个师)集结在彼列拉佐夫斯基地域;南路突击集团(3个师)集结在奥勃利夫斯卡亚地域(两地相距约70千米) ,分别从彼列拉佐夫斯基和奥勃利夫斯卡亚地域出发,向顿河卡拉奇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德军计划以此两个突击集团的优势兵力,对卡拉奇实施向心突击,合围歼灭在顿河夫弯曲部的苏军部队,夺取顿河渡口,然后一举攻占斯大林格勒。进攻开始后,苏军的前进支队开始抗击德军的进攻,边打边撤,迟滞了德军的行动,消除了德军对苏军主要防御阵地攻击的突然性,争取了6昼夜时间,7月22日前进支队退回主要防御地带。7月23日,德军北路突击集团转入进攻,经过两天激战,德军突破了苏军主要防御地带,前出到上布集诺夫卡地域,逼近顿河,包围了苏军第62集团军左翼一部。7月24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预备队的坦克兵第13军由多勃林斯基向马诺依林实施反击,以求恢复防御阵地并歼灭突入的德军,但并未成功。7月 25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又使用坦克第1、第4集团军及第21、第62集团军一部实施反击,从卡恰林斯卡亚和卡拉奇两地向上布集诺夫卡实施向心突击。26日,德军南路前出至契尔斯卡亚地域,从西南面威胁斯城。苏军随即加强了该方向的防御,阻止德军进攻。德军随即抽调坦克第4集团军于7月底从科帖尔尼科沃沿铁路北上,8月5日前出至阿勃加涅罗沃,德军调整部署后,第6集团军于8月7日重新发起进攻,激战十日,攻占顿河以西地域,苏军被迫退守顿河东岸。

战役过程中,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不断得到加强。为了便于指挥,8月5日,该方面军划分为两个方面军,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28日改称为顿河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9月28日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28日又新成立了西南方面军。同时,方面军给第一梯队各集团军划分了后方地域,其纵深为250~300千米,明确了各集团军基地位置。各集团军的仓库、医院和修理所展开于伏尔加河东岸和下述铁路沿线地区。方面军后勤机关、部队和供应基地,配置于铁路附近地区。方面军的前进仓库配置于斯大林格勒市附近地域,作为方面军直属部队和附近集团军的供应基地。从国家后方给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前送物资,当时只能通过两条单线铁路,加上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道路条件很差。因此,交通堵塞现象相当严重。此外,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市区空袭频繁,每昼夜平均出动飞机200~300架次,对交通枢纽实施狂轰滥炸,并在伏尔加河上布设大量水雷,交通和运输十分困难。

到8月17日,德军占领了顿河西岸整个地域,苏军被迫撤至顿河东岸,退到斯大林格勒外围廓组织防御,至此,远郊防御战结束。

第二阶段:近郊防御(8月18日至9月12日)

从8月18日起,德军对南、北两个突击集团进行了加强,北路突击集团增加到10个师,南路突击集团增加到6个师。德军第6集团军由特廖霍斯特罗夫斯卡亚地域向东,坦克第4集团军由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向北,同时对斯大林格勒实施向心突击,企图一举攻占该城。驻守在城北地区的苏军第62集团军被分割成三片,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他部队的联系被切断。德军依仗优势兵力和火力,强渡顿河,突破了苏军防御,于8月23日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叶尔佐夫卡至雷诺克地域约10千米地段上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8月的斯大林格勒酷热异常,一连两个月都没有下过一场雨,天气干燥炎热。市内的建筑稠密,房屋大多都是用易燃材料铺顶的木制结构。市区还有许多储油库,工厂也多储存着数量很大的原料和燃料。8月23日,德军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狂轰滥炸,同时还出动坦克、摩托化部队在雷诺克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从北面向斯大林格勒进攻,龙卷风似的战火笼罩着斯大林格勒全城。空中强盗向城市倾泻大量爆破弹和燃烧弹,电、水、电话系统、车站、工厂均遭严重破坏,河岸油库中弹起火,燃烧的石油沿河漫流,港口、码头、船只全都着火,电线杆折断,电线坠地,到处都是爆炸。断裂的屋檐和剥落的灰泥,从三四层楼高处直向地下塌落,整个城市一片火海。这一天对斯大林格勒人来说,是极为困难的一天,但就在这困难的一天中,斯大林格勒人也表现了顽强的精神、英雄的气概,无比勇敢的斗志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抗击着法西斯德军,他们拿起武器投入了艰苦卓绝的街垒战。8月24日至9月上旬,在北路德军严重威胁下,市区工人歼击营和民兵队积极参加城市保卫战斗。

苏军于8月24日及9月上旬几天,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德军的翼侧实施了反击,虽未歼灭突至伏尔加河岸之敌,但在顿河上乌斯契霍彼尔斯基夺取了两个登陆场,为后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军为了对付苏军两面的反击,不得不从攻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中,调出8个步兵师、3个坦克师的兵力,对付北面反击的苏军,从而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压力。在德军严重威胁斯大林格勒的情况下,斯大林格勒工人歼击营、民兵队积极参加了保卫城市的斗争,拖拉机厂、“红十月”厂的工人开出修好的60辆坦克,守住了麦切特卡河岸,等候苏军主力到达。南路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于8月29日前出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在斯大林格勒正面担任防御的苏军后方。9月12日,苏军被迫撤至市区围廓组织防御。城防委员会决定紧急疏散城市人口,短时间内就从市区撤走30万人。斯大林格勒市党政机关也撤过伏尔加河,只留下少数工作组在西岸工作,近郊的防御结束。

第三阶段:市区防御(9月13日至11月18日)

从9月12日起,斯大林格勒市区防御,由苏军第62集团军负责,防御阵地前沿在雷诺克、奥尔洛夫卡、戈罗吉谢以东,萨多瓦亚和库波罗斯诺耶以西之线,防御正面约50千米,纵深约3~10千米。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于9月13日对城市中部和南部发起进攻,苏军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激战13天。在守城过程中,由于市区面积小,不便配置大量部队,苏军采用逐次投入预备队的办法,不断从预备队中派出建制的步兵师(从9月14日至10月16日的33天中,陆续向市区增援10个步兵师、2个坦克旅和1个步兵旅) 加强城防力量,这些部队冒着德军火力封锁,利用夜暗,强渡伏尔加河。9月中旬,苏军从外围对德军北翼实施反突击,迫使德军调去10个师,削弱了德军攻城兵力,改善了态势。同时,苏军在河东岸组成强大的方面军和集团军的炮兵群,不断实施猛烈的炮火袭击。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之苏军英勇顽强,有的师甚至只剩下几十个人,仍然坚守阵地,致使德军始终未能攻占整个市区。

德军不仅在地面实施猛烈的进攻,而且对斯大林格勒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在市区争夺战67天中,德军平均每昼夜出动飞机1000~1500架次,最多一昼夜出动2000~2500架次,对斯大林格勒狂轰滥炸,加上德军的炮击,市区每平方千米承受约76000枚炸弹和炮弹的轰击,整个市区建筑几乎全部被毁,56个大型工厂、139所学校、18所医院和4万余幢住房遭到彻底破坏,苏军防空部队这期间击毁击伤德机929架,使德空军遭到重大损失。

市区防御战中,苏军大本营曾命令:绝不后退一步;伏尔加河对岸,没有我们容身之处。为坚守市区,苏军顽强地战斗。在巷战中,苏军利用坚固建筑物、地下室和下水道,构成环形防御支撑点。每个建筑物配置一个排至一个连,储备必要的弹药、粮食、饮水和药品,以备长期坚守。在“1月9日广场”,有一幢四层楼房,由中士巴甫洛夫等24名战士坚守了58天,简直可与后来50年代在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相比。战后,这座楼房被誉为“巴甫洛夫大楼”。苏军还组织强击群,不断实施反冲击,夺回每一个建筑物,甚至每一层楼每一间房。斯大林格勒马马耶夫高地和1号火车站不到4千米的正面,就曾13次失而复得。在市区防御中,苏军部队的物资储备几乎全部用完,对此,苏军采取了众多措施:一是船渡。利用军舰、装甲汽艇、拖轮、驳船、船板以及渔船、木船等各种渡河器材,主要实施夜间船渡。二是空投。在11月中旬供应最困难时,苏军曾给市区防御部队枪支弹药、给养和其他物资。三是架桥。在市区附近的伏尔加河上,苏军临时架设舟桥、浮桥、木桩桥、水下桥和人行小桥。这些小桥在最困难时仍通过数千人次,使人背肩扛的物资供应不断,被苏军誉为“伏尔加河补给线的补给线”。

市区争夺战共67天,此时的斯大林格勒成了第二个凡尔登“绞肉机”,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德军在城市地面作战中如此被动,但希特勒命令:“不准放弃寸土!”而斯大林命令全城官兵和百姓誓死不向任何一个法西斯分子妥协,“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到最后一个人”。一码又一码地推进,一寸又一寸地收复,攻击者与防守者在废墟中寻路前进,在地面和地下艰难地“拉锯”,难怪后人称这场战斗为“老鼠战”了。也有人说,这是一场“面子战”,就因为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英雄的“斯大林格勒”,双方的统帅都不能丧失了面子,因而一方死守,一方死夺。

德军于9月25日占领城南区和中心区的一部分,前出至伏尔加河岸。9月27日,德军又转向城北突击,分别于10月14日和11月11日攻占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南部,并突至伏尔加河岸。苏军被分割为三块,但在市区仍然坚守着三小块河岸地区。

毛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誉之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德军先后向斯大林格勒调来50个师的兵力,进攻了4个月,始终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苏军积极顽强的防御,使德军遭到巨大损失,并为转入反攻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剑指魔心,全线反击

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2月2日,是苏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时段。苏军当面之德军共约48个师,其中8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德军第6和坦克第4集团军主力,均已投入夺取斯大林格勒的战斗,由于长期作战的消耗,继续进攻已力量不足,但也没有转入防御。在它的左翼,由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担任掩护;在它的右翼,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担任掩护。形成这样一种状况,即德军的头部还在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而它的左右两翼的仆从军,则已转入防御态势。在此弧形战线上,苏军实际已对德军第6和坦克第4集团军形成半包围态势,而德军两翼的罗、意仆从军战斗力均较弱,这是德军战役部署的最大弱点。德军两翼的罗、意仆从军均构筑了两道阵地,每道阵地有一条堑壕,一些散兵壕、个别居民地构成环形防御,两道阵地全纵深为5千米左右。

苏军还在防御时期,就已向斯大林格勒地区调集了大量预备队做好了反攻准备。1942年9月,苏军后勤部长参加了代号为“天王星”反攻计划制定。为保障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总部还专门在萨拉托夫增设了中央供应基地,充分利用了新修铁路,运送了大量部队和物资投送前线。8月27日,统帅部预备队的第24、第66集团军及近卫第1集团军调归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战斗序列,作为反攻兵力。苏军参加反攻的部队编成三个方面军:9月28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的顿河方面军,辖诸兵种合成第65、第24、第66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防守克列次卡亚至叶尔佐夫卡150千米地区。同日由东南方面军改称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诸兵种合成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防守斯大林格勒至阿斯拉特罕一线,正面约600多千米。10月22日新编成的西南方面军,辖诸兵种合成近卫第1集团军(即原第63集团军)、第21集团军、坦克第5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防守顿河中游,正面约250千米。三个方面军共计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但是,由于各方面军的兵员和物资都靠三条单线铁路运送,加上时间太短和德军对交通线不断骚扰破坏,物资的储备慢于部队的集结。当时,朱可夫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曾说:“弹药的补给和前送工作,进行得不好。部队中供‘天王星’计划使用的炮弹很少。不能在预定的期限完成战役的准备。”因此,苏军不得不把反攻开始时间推迟10天。

斯大林格勒战争初期苏军与德军力量对比

兵力和兵器苏军德军对比

人员100050010115001:1

火炮与迫击炮13541102901.3:1

坦克8946751.3:1

飞机111512161:1.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苏军在火炮、迫击炮和坦克数量方面略优于德军,在人员和飞机方面略劣一点。苏军在总兵力兵器对比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采取的办法是将兵力兵器集中到主要突击方向,使主要突击方向形成相当的优势。例如在西南方面军主突方向上集中了3个坦克军、1个坦克旅、3个坦克团共约四五百辆坦克。

苏军的反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围德军(1942年11月19日至30日)。

两军在残酷的巷战争夺中相持到了11月。这时伏尔加河河面上寒风凛冽,烈火的燃烧也难抵恐怖的寒冬,莫斯科城内水泥铺砌的街道在潮湿的夜空中闪着白光。冬雨霏霏,泥泞不堪,士兵们嘴里呼出的热气马上就会结冰。此时,负责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鲍罗斯元帅眼看着数十万士兵在俄罗斯的暴风雪中颤抖。他们死伤无数,活着的也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心中不禁万分焦急。苏军反攻的企图,是将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紧紧地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然后在它的两翼实施两个强大的突击,向卡拉奇总方向进攻,合围并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全部德军。

根据这一企图,西南方面军以左翼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为主要突击部队,在两个地段,共22千米正面上,突破敌人防御,并以快速部队进入突破口,向卡拉奇、苏维斯基总方向发展进攻,并在该处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会师。以一部分兵力向博科夫斯卡亚进攻,前出契尔河,向西和西南方向构成合围对外正面。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湖间隘路地域,由第51和第57集团军担任主要突击,在两个地段约30千米正面上突破敌军防御,消灭罗马尼亚第6军,然后以快速兵团向苏维斯基和卡拉奇方向进攻,并在该处与西南方面军会师。以另一部分兵力向阿勃加涅罗沃方向进攻,以便在南和西南方向构成合围对外正面。顿河方面军在克列次卡亚以东及顿河东岸两个地段,共10千米正面,突破敌军防御,向维尔佳契作向心进攻,歼灭顿河小弯曲部德军。截至11月30日,苏军在1500平方千米的地域内,合围德军22个师。在合围对内正面上双方力量对比不利于苏军:苏军兵力30万,坦克312辆;德军兵力33万,坦克340辆。

反攻开始前,部队进行了秘密的调整部署和集中,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司令部和指挥员进行了作业演练,并组织了周密的侦察,在进攻前两天又进行了战斗侦察。

第二阶段:粉碎德军解围企图(1942年12月16日至31日)。

为了改变被合围的态势和解救被围集团,德军在托尔莫辛和科帖尔尼科沃地域,组建了两个突击集团,德军称为“顿河集团军群”。而且,德军还从西欧、非洲及苏德战场其他地段抽调4个坦克师和5个步兵师加强这一集群。

苏军决心先由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歼灭德军这两个集团,粉碎敌人的增援,然后再围歼斯大林格勒地域之敌。歼灭托尔莫辛集团的任务,由西南方面军完成。歼灭科帖尔尼科沃集团的任务,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完成。

12月16日,苏联西南方面军在炮火准备之后开始向托尔莫辛方向进攻。战役第一天,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进入突破口,协助步兵突破敌人防御。至第二天,全部突破了德军战术防御地域。18日起,方面军快速军队开始追击德军。尤其坦克兵第24、第25两个军,发展最为顺利。12月24日,坦克兵第24军从行进间一举攻占塔秦斯卡亚城及其车站,缴获德军未及起飞的飞机350架。该军5天前进200多千米,由于孤军深入,结果被德军开来的预备队包围在塔秦斯卡亚地域,经过5天艰苦战斗,才于12月28日突出德军包围,向西北突围,转移到伊林卡地域集中起来。12月21日至24日,苏军在麦什科夫斯卡亚地域歼灭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3个师约2万人。12月24日,坦克兵第25军,攻占了莫罗佐夫斯克。至12月30日,西南方面军挺进100~200千米,前出于新卡利特瓦、坎捷米罗夫卡、米列罗沃。以东、伊林卡、莫罗佐夫斯克、奥勃利夫斯卡亚地区,15天内,歼敌6万余人。使德军托尔莫辛集团未能向斯大林格勒转入进攻,而被迫与西南方面军进行了战斗。苏军基本上歼灭了托尔莫辛集团。

另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集团军和近卫第2集团军于12月24日转入反攻,击退了当面德军,至当日日终,向前推进了30千米,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当日进入突破口。12月26日,苏军突破德军在阿克塞河的防御,29日攻占科帖尔尼科夫斯基,30日又向科帖尔尼科夫斯基以南推进了50千米,前出于谢米奇内、格鲁波基、瓦鲁也夫卡地区,粉碎了科帖尔尼科沃集团,并准备继续向罗斯托夫进攻。

德军托尔莫辛集团尚未转入进攻即基本被歼,其解围企图被彻底粉碎。与此同时,顿河方面军对被围德军进行压缩围歼,由于当时苏军主力均在对外正面上进攻,顿河方面军兵力兵器不足,故歼敌一部后即停止了进攻。

第三阶段:全歼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日至2月2日)。

经过1942年12月的战斗,苏军已将合围的对外正面推到距被围德军集团170~250千米之外,德军的解围已无希望,被围德军总兵力剩下约25万人,被围地域越来越小,苏军对德军进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德军的补给品大大减少,处境非常困难。1月8日,苏军向德军提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遭到德军拒绝。担任围歼任务的苏军为:顿河方面军所属3个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及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转属的4个集团军,共有7个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1月10日,苏军发起进攻,主要突击方向选在西部,同时在南北两向实施辅助突击。

苏军统帅部将围歼被围德军的任务,交给顿河方面军完成。顿河方面军辖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即原隶属的第24、第65、第66集团军,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转隶来的第57、第62、第64集团军及西南方面军转隶来的第21集团军。1943年1月10日开始进攻,为了分割被围德军,然后各个歼灭,主要突击选在德军防御圈最薄弱的西部,在地形上又最便于坦克兵的活动,由西向东,指向维尔佳契、红十月工厂方向,同时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一个在包围圈南部,指向瓦尔瓦罗夫卡—巴萨尔金诺车站方向;另一个在包围圈北部,指向叶尔佐夫卡—戈罗吉谢方向,分别歼灭南、北部较突出的德军。

1月10日上午9时,苏军在炮火准备之后,在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发起了进攻,战斗第一天推进了6~8千米。经过四天战斗,德军防御圈较突出的阵地,均被苏军攻克,主要方向上的苏军,已前出到罗索什卡河地区,但未能割裂德军防御。1月15日,苏军经过整顿后,复于全正面上开始进攻,至1月17日日终,推进了20~22千米,前出到彼斯昌卡、冈恰拉地区,德军进行有组织的抵抗。1月22日,苏军经过5天准备,又恢复了进攻。摧毁了德军的抵抗,至25日清晨,苏军已进到斯大林格勒西郊。1月26日,苏军攻克马马耶夫高地,主攻部队与守城部队会师,德军被分割为两部分,南面一部在斯大林格勒西南部,北面一部在“街垒”工厂和拖拉机厂附近地域。1月31日,南部敌军被歼,德军指挥官鲍罗斯元帅被俘。北部德军继续抵抗,苏军集中了大量炮兵,以每千米正面达338门的密度进行猛轰,德军于2月2日停止抵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结束。

据史载,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的最后,关于德军的投降有着不少花絮。战争的最后阶段,苏军命令德军总指挥鲍罗斯投降,并送去一份劝降信,信中写道:“……对于归顺的所有将校、下级军官、士兵等,我们将马上支付正规的定额粮食。所有负伤者,病患、冻伤患者马上给予医治。”为了加强宣传,增加劝降效果,苏军还以飞机将劝降信的复印件投放到鲍罗斯的部队去。但无奈而失望的鲍罗斯却拒绝了。鲍罗斯的外表看来50多岁,他行动稳健,眼光镇定却透着冷酷。薄薄的嘴唇,却从不苟言笑,嘴角向下,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他的右半边面颊常因紧张而抽搐。他自诩为希特勒的铁杆忠实派。但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鲍罗斯彻底绝望了。在苏军的反复劝降和士兵的苦苦哀求下,他万分沮丧地向希特勒报告说:时局很糟糕,气温降到了摄氏零下28度,缺衣少食是当前的最大困难。部队已经再也不能忍受这种痛苦了。困兽犹斗的希特勒却从大本营的“狼穴”指挥部冷冷答复:“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军团为了重建东战场起见,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其最后一人为止”,“突围也不允许,要坚守到复活节,援兵到后重新进攻,彻底占领斯大林格勒”。

【专家点评】有备无患千古训军民联防胜利本

城市攻防作战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结果的战例在中外战争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而城市攻防战历来为兵家所重视。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创造了以劣胜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经典例证。在这场伟大的城市坚守战中,苏联军民同仇敌忾,意志坚定,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和高超的谋略智慧,在历时200天的大会战中,重挫并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恶魔。因此,斯大林格勒城市战对于我们组织今天和未来的作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一、及早准备、战略预置,是以逸待劳、有效制敌的重要前提

莫斯科战役取胜后,斯大林和苏军统帅部并未沉浸在胜利之师的摇篮里睡大觉,而是准确判断战略态势,周密分析战局发展,及时抓好全面而有重点的战备。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能源库、粮仓和兵工基地,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门户。斯大林和苏军统帅部早就看出了希特勒的不甘失败,于是及早展开了战备。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近郊作战构筑了三道防御围廓,从北、西、南三个方面掩护着城市。外防御围廓北起戈尔纳亚普罗利益卡沿别尔季亚河、伊洛夫利亚河、顿河、梅什科瓦河、瓦西耶夫卡一线,全长500千米,距市区约60千米。中防御围廓沿皮邱格、加夫里诺夫卡、红军城一线构筑全长150千米,距市区约300千米。内防御围廓构筑在奥尔洛夫卡佩斯昌卡河、红军城一线,全长100千米,距市区15千米。另外,从7月15日开始,沿市区边缘构筑一道市区围廓,全长50千米。

苏军利用城市建筑和郊区有利地形,构筑了以地道工事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在180千米纵深构筑了四道防御阵地,全长约800千米。在前沿阵地前,利用契尔问天然障碍构筑了掩护阵地。在市区对地面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包括237个地下室和大量下水道等都进行了改造,组成了防空、防坦克坚固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这些阵地和工事,基本上能藏能打,起到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坚实依托的作用。

战略预备队是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的机动兵力,苏军通过掌握强大的预备队,有效增强了防御的弹性和后续作战力,用以加强前线作战部队和应付突然事变。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是在得到了大量战略预备队加强后,才开始反攻的。三个方面军共得到20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军、6个坦克军、7个独立坦克旅、25个炮兵团和2个航空兵军的加强。仅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11月1日至20日就从大本营预备队中得到16万官兵、430辆坦克和600门火炮的加强。仅在9月18日至10月8日的20天里,苏军就向第62集团军陆续增援了6个步兵师、2个坦克旅和1个步兵旅以及近5万人的补充兵员,平均每3天就上去一个师。作战中被削弱的步兵师则又适时地调出进行整编休整。又如10月15日,德军向第62集团军主力的翼侧实施猛攻,第62集团军处境险恶。在这紧急关头,预备队第138师及时赶到,迅速实施反击,夺回了“街垒”工厂的局部阵地,大大改善了第62集团军的处境。一个德国军官对这段情景记述道:“敌人似乎有用不完的预备队,不间断地投入战斗,我们久攻不下,损失惨重。”这种不断“添油”式的预备队使用方法,大大增强了苏军在城市防御作战中的弹性和拉锯战中的反冲击能力,有效地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企图。

“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兵以诈立”,这是兵家常识。苏最高统帅部认为,战役伪装是反攻准备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隐蔽进攻的真实意图和准备工作,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诈术惑敌,在严密伪装的基础上实施巧妙的战役欺骗,使德军作出错误判断。苏军整个战役计划的拟定和战役准备,都是在严格保密和周密伪装的情况下进行的。苏军特别重视构筑假炮兵阵地、假坦克集中地域。为不使德军查明真正防御地区,在防御前沿前40~60千米的地区派出前进支队。

1942年秋,苏军在西部方向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采取了一系列局部的攻势行动。给德军造成一种要在西方向大规模进攻的假象,结果,德军上了当,希特勒从其他方向抽调了12个师,没有加强给斯大林格勒方向,却加强给了中央集团军群,欺骗工作获得巨大成功。1942年11月下旬,朱可夫于伏尔加河岸集结了50万重兵,配备了900辆崭新的T-34型坦克、230个炮兵团和115个威力巨大的卡秋莎火箭炮团。苏军万事俱备,而德军没有丝毫察觉。19日清晨,寒冷的浓雾笼罩着顿河哥萨区内的高地。德军的空军在浓浓的朝雾里无法出动轰击。而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南北两面的苏军,在几千门大炮的掩护下,出其不意地发动了钳形攻势。一举夺下了城西顿河大桥,在卡拉奇会师的苏军把德军20个精锐师团和罗马尼亚两个师团约33万人合围得水泄不通。

二、坚持持久战与攻歼战相配合,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明智抉择

为了粉碎优势德军从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并在作战实践中终于守住了阵地,苏军认为,只要坚持持久战,消耗和拖住了敌重兵集团,便能为以后转入反攻、夺取战役的胜利以至扭转整个战局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苏军采取了防中有攻、防御和攻势行动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战役中,苏军利用城区纵横交错的街道构筑了大量防坦克堑壕、雷场和街垒,一向驰骋于野战的德军坦克部队无法施展快速突击能力。双方战线犬牙交错,德军最初拥有的火力优势也不便发挥,只能依靠步兵与顽强固守的苏军进行武器装备对抗,以逐街、逐巷、逐楼反复争夺为特征的城市作战。双方在作战态势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德军在明处、苏军在暗处;德军少屏障、苏军有掩蔽;德军地形生疏、苏军地形谙熟,使得初期在兵力、火器方面处于劣势的苏军获得了战场主动权。苏军以攻防拉锯战给德军造成重大杀伤,使一度居于强势的德军因兵力消耗太大,不得不在攻城67天后中止了进攻,从此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苏军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设防阵地,坚决抗击,反复争夺,独立作战,不断削弱敌人,迫敌拉入重兵集团陷于持久的消耗战。无论是接近地防御还是市区防御,都采用了正面扰与侧面反相结合的战法,迟滞敌进攻速度,并给予突入之敌以重大杀伤。在长达120天的防御阶段中,牵制德军50个师,拖敌重兵于坚城之下,4个月只前进160多千米,平均每天不到两千米,从而扭转了战局,夺得了主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对某个方向预有准备地顽强防御,不仅在战术行动上特别强调守攻结合、反复争夺,而且在战役上实施坚决的反突击和其他方向实施有限目的进攻战役相配合进行。比如,坚持正面坚守与两翼反击相结合。“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苏军在正面顽强坚守的同时,在德军翼侧巧妙地机动兵力,实施了一系列的反突击,大大削弱了德军攻城的力量。如8月下旬,苏军以4个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翼对德军突击集团实施反突击,其中第63、第21集团军强渡顿河,在西岸占领了阵地,极大地威胁着德军的侧后,迫使德军不得不抽出大量兵力来保障其薄弱的翼侧。9月上旬,当德军严重威胁斯大林格勒市区时,苏军再次以3个集团军从城市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迫使德军抽出11个师去抗击苏军的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第62集团军的坚守作战,使德军始终未能攻占主要城区。

达到迟滞德军进攻速度,削弱其进攻能力和突击力量,苏军还采取了反突击的战术,有力地支援坚守军团作战。在整个防御过程中,苏军实施了数次方面军规模的反突击和十多次集团军规模的反突击。这些反突击迫使德军临时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分散了兵力。如1942年7月30日至8月23日,西线加里宁方面军实施了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德军被迫从其他方向先后抽调50个师的兵力,不仅未能攻占整个城市,反而遭到重创。不难看出,城防作战中的攻势行动是有其特殊作用的,不论外围作战或市区争夺,适时的反突击和出击,确是增强防御的必备手段。又如,1942年11月,加里宁方面军实施了近两个月的大庐基进攻战役,牵制了德军10个师的力量。除此,沃罗涅什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也实施了有限行动的攻势作战。这样,使这些方向上的德军预备队被牵制住,从而使其主要突击集团陷入了孤立无援境地。

此外,游击战也是苏军迟滞德军进攻的有效方式。据有关资料统计,1942年夏起,同游击队作战的德军占其陆军总数的10%。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通过守、反和敌后游击战紧密配合,千方百计地威胁敌主要突击集团两翼,想方设法消耗和分散主要方向敌人的突击力,同时巧妙集中兵力,保障了战役主动权的夺取。

三、重视“后方保障”生命线,是有效制敌的最大法宝

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作战规模巨大,参战军兵种齐全,地域广阔,持续时间长,兵员和装备物资需求量庞大。当时,苏联由平时转战时,莫斯科战役刚刚结束,国家实力受到了很大创伤。再加上德军空袭、炮击威胁严重,斯大林格勒地区交通大多被德军空袭毁坏切断,伏尔加河水道亦遭受德军空袭和炮火封锁,德军还在水道上布设了大量水雷。苏军作战物质消耗急剧,后勤和装备保障成为关键问题。

意识到后勤和装备保障在作战中的重要性,苏军各级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后勤保障工作,注重实行机动靠前的后勤组织指挥,强调领导深入现场指挥。朱可夫元帅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都亲临前线指挥,苏军后勤各总部将近半数的军官也深入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组建了强有力的后勤指挥组。当时,德军攻城心切,苏军决心死守。因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及其所属大部分集团军的供给基地和医院基地,都配置在伏尔加河以东地区。反攻时期,主力的任务是围歼敌军,纵深不大,不需大踏步前进,因而方面军主要仓库均未转移。但在反攻第一阶段,仓库和野战医院随着部队推进而西移,尽可能靠近作战部队,有效地保障了供应。在部队机动频繁、情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还及时组织各方面军和各集团军内部的相互支援。

此外,苏军依靠及时有效的后方防空斗争,确保了后方保障的安全。在整个战役期间,德军飞机对苏军战役后方实施狂轰滥炸,仅对铁路的空袭每日平均达300多架次。在此次战役中,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抽调了106架歼击机担任空中巡逻,重点掩护各条铁路上空和伏尔加河航道。同时还派出16列高射装甲列车、11个高炮营和若干高机连,伴随掩护前运物资的列车。在市区防御阶段,德军加紧空袭船只、渡口和码头,并在航道上布设水雷。苏军充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及时保障物资供应,其主要措施是:建立梯次储备给养储备比较充足,同时严格控制消耗,厉行节约;克服困难,提高铁运能力。一是突击新建铁路,加速修复铁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铁道兵用12天时间修复144千米铁路,平均每天修12千米。二是采用特别机车队。每一个机车队由15、20或30台机车组成,为提高铁运量创造了条件。三是实行单向运行。每隔8至10分钟即可通过一列火车,能极大地提高通过能力。在整个战役中,铁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另外,合理调度,积极组织汽车运输。战役开始时,汽车缺编60%;反攻前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汽车部队的汽车总数仅2500辆。为解决汽车运输任务重与车辆少、距离远、路况差、渡河难的矛盾,苏军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改渡河时直达运输为分段接力运输,提高汽车周转率;实行小车队分散运输;道路兵负责4500千米军用汽车路的构筑和维修养护;新建和修复桥梁180余座;在公路沿线开设了加油站、取暖饮食站和技术保养站,并且加强了交通指挥勤务等。

依靠水上航运也是苏军进行后方保障的主要方式。在伏尔加河区舰队的掩护下,后方保障部队实施强行航运,为作战部队提供了及时的后方保障。在整个战役中,通过伏尔加河和顿河渡口共往返运送兵员160万人,坦克986辆,汽车96400辆,各种物资21万吨。最后,在紧急情况下,组织空运和人畜力突击抢运。苏军曾派出两个运输航空师为方面军突击空运物资。同时,团以下部队大量使用了畜力运输工具。在市区防御的最后阶段,给守城部队前运弹药和给养,大部分靠马驮人扛送往前沿阵地。

四、牢牢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是战胜邪恶力量的强大制胜武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必须依靠人民、组织人民、武装人民、解放人民、保卫人民, 为人民利益而战,才能打赢人民革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罪恶,激起了苏联人民的痛恨。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使苏联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无私的帮助与全力的支持,以及军民凝聚而成的强大战斗力,最终赢得战役的胜利。

人民无疑是这次大会战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在这次战役中,“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口号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前线胜利”,踊跃参军支前,一面积极进行防空斗争和对敌作战,一面坚持军工生产,修路架桥,挖工事,救伤员。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最后阶段,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最艰苦阶段。当时,苏联失去了大片领土,其居民占苏联总人口的419%,工业生产占苏联工业总产值的1/3,生铁产量占71%,钢产量占60%,耕地面积占47%。但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上完成了按战时需要的改组,成功完成了战争所需要的生产指标,有效保障了作战进展。比如,这期间,技术兵器与装备的产量在困难中得到剧增。技术兵器、武器和弹药的生产增长186%。仅1942年即生产飞机2536架、坦克24668辆、火炮29561门、火箭炮3237门,明显超过了德国的火力和突击力,为扭转战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许多食品厂也建立了第二套生产线,为前线生产武器弹药。仅1942年七八月份,该市各工厂供给前线的坦克、大炮和迫击炮就有4800余件,大量手榴弹、地雷、雷管和燃烧瓶,还制造了伊尔-2飞机、装甲列车和驳船。面粉厂和面包厂保证了军民的面粉、面包和大米的供应。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前进后方的西哈萨克斯坦州,广大人民群众也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作出了重大贡献。各修理厂一个季度就修复战斗车辆300辆和各种发动机500台,提前完成了方面军后勤关于冬装、雪橇和马装具的生产订货。海轮船员使油料运输量增加了6倍。斯大林格勒州和西哈萨克斯坦州共接收安置了疏散牲畜210万头,为作战部队提供了大量肉类和其他农副产品,使方面军给养得到改善。为克服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等不足,斯大林格勒州成立了伤员安置委员会,建立了20多个专科医院和后送医院,设立了输血站。动员3000多名女青年当义务卫生员,有的卫生员一人就抢救了97名伤员。为了解决医院床位不够问题,各企业把多余的铁和管子都用光了。尽管当时苏联国民经济还处于向战时体制转变的时期,物资器材缺乏,交通运输困难,在防御作战上长时期内处于被动。但是,由于苏军的英勇奋战和人民的后方强大支援,这次战役终于以苏军取得重大胜利和德军遭到惨重失败而结束,成为现代战争中城市坚守防御的典范。

五、恪守正义战争的真理性,是最终瓦解敌人、捍卫和平的法律保障

持续了近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火遍及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战争造成的伤亡和损失难以作出确切的统计,据不完全统计,军队和平民伤亡约在9千万以上,其中以中国、苏联的伤亡人数最多。军费消耗约为1万亿美元,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城市战使近200万人丧生,数以亿计的物资和财富付之东流,无数家庭流离失所。战火夷平了无数的城市和村庄,破坏了无数的博物馆和名胜古迹,人类多少个世纪的文明成就遭到空前浩劫,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战争留下的废墟,不禁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世界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而世界大战却最终未能避免,也未能推迟?为什么战争一打起来,就无法收拾,愈打愈大,终于酿成世界性战争?为什么人类在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害20年后,悲剧却再次重演?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战争中吸取教训,对未来的战争控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过去60多年后,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并获得多国政府勋章的波兰老兵丹尼尔心绪难平。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对战争的看法——

我1926年出生在波兰东部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面包师,母亲是纺织工。1941年,我们全家被关进了波兰东部集中营。我当时15岁,纳粹竟当着我的面残忍地杀害了我的母亲,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后来,我的父亲和兄妹也惨遭毒手。在集中营被关了8个月后,我只身逃往苏联参了军,发誓为家人、为祖国报仇。我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是解放柏林,当我们5月5日攻占了这座纳粹老巢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振奋。在斯大林格勒,被我们俘获的德国士兵向我们求生,说他们有孩子、有家庭。虽然他们的手上有我们亲人的鲜血,但我们仍严格遵守纪律,没有杀他们。在柏林城内与德军巷战时,我曾率领一队士兵冲进一户正在吃午饭的德国人家。我虽然对纳粹有着刻骨仇恨,但我没有开枪,因为他们是德国平民。作为一名战士,我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战争夺走了我的一切,我的家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我感到欣慰的是,今天的德国能够正视和反思这段历史。从2001年起,德国和奥地利开始通过波德统一基金会向波兰所有受纳粹迫害的幸存者支付赔偿金。目前,我正在参加由这个基金会主办的题为“帮助我们保存记忆”的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由幸存者介绍自己的苦难经历;二是由中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历史后撰写论文或拍摄影像作业。今天,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汲取教训,让他们更加珍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这些发自肺腑的质朴话语,给了我们最好的战争解读与历史注解。60多年过去了,伏尔加河的河水仍然在静静地南流入海,义无反顾。历史的潮流何不如此呢?孙中山讲:“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新的形势,人类应该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二战的惨烈中领悟到很多很多……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30日 14:30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