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信息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世界著名经典战例点评系列丛书

 

【基本信息】

作者:高鹏 李雷 王鹏 编著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内容简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作战作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已正式登上了人类战争的舞台,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书精心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作战的经典战例,试图以战例剖析的方法,带领大家去回顾信息作战的历史,进而深入研究这种最具时代特色的作战样式,把握其特点规律,探讨其发展趋势,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贡献我们的智慧。

 

【目录】 

导言

【战例精选之一】

开启电子战之门——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电子战

专家点评:技术是基础 素养是关键

【战例精选之二】

“霸王行动”的“保镖”——1944年6-7月盟军诺曼底登陆

专家点评:“霸王行动”中的信息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战例精选之三】

“千里眼”与“障眼术”——英阿马岛之战中的电子战

专家点评:信息优势,英军获胜的法宝

【战例精选之四】

越南上空的生死战——越南战争中的雷达对抗

专家点评:信息化条件下空防对抗的圭臬

【战例精选之五】

精准的“电子手术刀”——1986年美军突袭利比亚中的电子战

专家点评:高技术空袭作战的制胜要诀

【战例精选之六】

十年铸一剑——叙以贝卡谷地之战

专家点评:胜利属于用心者

【战例精选之七】

沙漠中的“电磁风暴”——海湾战争中的信息作战

专家点评:一场实力相差悬殊、全面信息化的局部战争

【战例精选之八】

信息与火力的交融——科索沃战争中的无形较量

专家点评:战火散尽话启示

【战例精选之九】

信息化条件下的全维作战——阿富汗战争中的信息作战

专家点评:不对称的战场信息优势

【战例精选之十】

开路先锋——伊拉克战争中的信息作战

专家点评:信息优势突出,战场单向透明,美国打了一场毫无悬念的信息化战争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选读】

【战例精选之三】

“千里眼”与“障眼术”——英阿马岛之战中的电子战

●这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海空作战

●英国特混舰队万里远征为夺岛

●阿根廷空军以小博大创佳绩

●一枚20万美元的导弹换一艘5000万美元的驱逐舰

英阿马岛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南大西洋爆发的一场规模较大的武装冲突。这场战争从1982年4月2日开始,至6月14日结束,历时74天。战争中,阿根廷参战的兵力总计有65000人,约占其总兵力的36%。其中,地面部队有陆战队1个旅、陆军摩托化步兵近3个旅和部分支援勤务分队;海空军主力基本出动,参战作战舰艇和辅助船只33艘,总排水量12万吨,参战飞机350余架。英国参战兵力总计有35000人,约占其总兵力8%。其中,地面部队有1个陆战队旅、1个伞兵团、1个步兵旅和部分支援勤务分队;参战各型舰船118艘,100余万吨,参战飞机340余架。战争最终以英国胜利而告终。

马岛战争是一场特定条件下的有限现代海上岛屿争夺战。虽然这场战争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但它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特别是海上作战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创造了新经验,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双方在海战、空战和陆战中,在侦察、通信、指挥与控制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电子对抗,充分显示了电子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马岛溯源

马岛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这三个群岛及其海域的主权。三个群岛虽然在地理上相隔较远,但在地缘上几乎融为一体。

马尔维纳斯群岛距阿根廷510千米。该群岛由346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千米。人口约2000人。大岛有马尔维纳斯岛(又称西福克兰岛)和索莱达岛(又称东福克兰岛)。首府是斯坦利港(阿根廷港)。南乔治亚群岛距马岛1324千米,主岛长168千米,宽32千米,是火山岛,总面积3700平方千米。岛上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首府格里特维肯港,是不冻港。南桑德韦奇群岛距马岛和南极大陆都是2000千米,由7个岛组成,陆地总面积310平方千米,无常住居民。

这三个群岛陆地总面积19810平方千米,属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是,马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它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了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是利用这一基地掌握着南大西洋的制海权。马岛同时也是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地位更显重要。英阿两国围绕马岛的主权争执渊源较深。1592年,英国人约翰·戴维斯发现该岛,但阿根廷则认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于1520年发现的。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发现东西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并由此命名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初,大批法国人先后来到该岛,称为马洛伊内群岛,后转化为西班牙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1764年,法国人在东岛建立定居点。1765年,英国人在西岛建立定居点。1766年,西班牙以25万英镑的价格从法国手里买下东岛。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领西岛。随着阿根廷独立,马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了临时革命政府。18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联合省(1826年改组为阿根廷联邦共和国)宣告独立,它郑重声明将继承原西班牙在这一地区的属地,其中包括马岛。1820年11月9日,联合省海军上校丹尼尔·朱厄特奉命率“女英雄号”战舰来到索莱达港,在岛上升起了国旗,以联合省的名义宣布从西班牙手中接管马岛。1823年,新政府正式任命巴勃罗·阿雷瓜蒂为马岛行政长官。接着,又授予路易·韦尔内等人开发马岛的特权,并开始向马岛移民。1829年,政府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将马岛和火地岛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并新设一个文人-军人联合区政府加以管理。韦尔内因开发马岛有功,被任命为该区政府军政长官。但时隔不久,马岛便沦于英国手中。

1806年英国夺得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815年又攫取了位于从南部非洲到南美洲海路上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了进一步向西打通道路,建立一条由好望角经南大西洋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英国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了马岛。
1833年1月3日,约翰·翁斯洛率领“克利俄”号英国战舰,来到阿根廷马岛行政机构所在地索莱达港附近,向守军长官、海军中校何塞·皮内多送交了一封信,称他此行是“奉命来行使对这一群岛主权”的,要求阿军即刻撤离。驻守在此地的阿根廷守军只有50人,在兵员和武器装备上都处于劣势,但翁斯洛的无理要求当即遭到皮内多拒绝。次日,英军强行登上索莱达港,扯下岛上的阿根廷国旗,换上自己的国旗。1月5日,又将阿军全部驱赶回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此,马岛就一直由英国占领着。

1841年,英国在马岛正式设置行政机构,海军上尉穆迪出任第一任总督。1843年,穆迪将总督驻地从索莱达港迁至斯坦利港。1851年,几个英国商人经维多利亚女王准许,组成了福克兰群岛公司,以开发岛上的殖民地经济。以后,这个公司不断发展,它拥有大片的土地和成群的绵羊,控制着群岛的航运和对外贸易。

自英国强占马岛以来,阿根廷历届政府一再同英国交涉,申明自己对马岛的主权要求。英国占领马岛后的第17天,即1833年1月22日,阿根廷就向英国提出了强烈抗议。同年6月17日,阿根廷驻伦敦的外交使节又向英国政府重申了上述抗议。英国答复,声称这一群岛本属于英国,不存在占领的问题。从1833年到1948年,阿根廷为此向英国提出抗议或交涉达14次之多。

1958年,马岛主权归属问题第一次被提交到联合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敦促下,两国从此就马岛问题开始了直接的外交谈判。1971年7月,阿英签署了一项协定,准备把岛上居民逐步并入阿根廷。协定一度密切了阿根廷同马岛的联系。

由于英国一直拒不接受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1973年8月,谈判破裂。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为此又通过了3160号决议,词意恳切,希望阿英继续谈判。双方也莫不为之动心。但1975年美国《华尔街杂志》载文透露,马岛周围的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产量预测竟达60亿桶。英国得知后,赶紧于1976年1月派出“沙克尔顿”号科学考察船前去勘察。阿根廷对此十分不满,随即向英国提出抗议,同时召回了驻伦敦大使,并断绝了两国的外交关系。

1978年12月,英阿恢复谈判。次年11月,又恢复了外交关系。但是石油的发现提高了马岛的经济价值,从而使谈判比以往更加艰难。1980年,英国代表在谈判中曾提出一种设想,即英国把群岛主权移交给阿根廷,再由阿根廷把群岛长期租借给英国。同年12月,当英国政府把这一方案提交议会讨论时,保守党议员和工党议员都竭力反对。有英国议员甚至声称:“我们宁可失去北爱尔兰,也不愿失去一个福克兰。”而阿根廷对这种表面上恢复其主权的解决办法也不满意。而后,英国又开始谈论起所谓的“自决权”原则,企图利用大多数英国人后裔岛民们的亲英倾向,来维持对群岛的殖民统治。1982年2月26日,英阿双方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开战前最后一次谈判,但因英国代表坚持岛民“自决”的主张,谈判毫无成效。阿根廷开始考虑以武力收复马岛。

 

争夺岛屿之战

1981年底,加尔铁里就任阿根廷总统后不久,阿军方制定了旨在武力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行动计划。3月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一行60人,根据同英方的协议,在商人达维多夫率领下,乘海军运输船来到南乔治亚岛利斯港,拆除一个旧鲸鱼加工厂。上岛工人出于爱国热情,在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3月22日,英国外交部就此事向阿根廷提出强烈抗议。次日,阿根廷军人执政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应付事变问题,做出了将“罗萨里奥”行动计划付诸实施的决策。3月24日,英国原驻马岛的海军“忍耐”号破冰船,搭载两架直升机和140名士兵,前往南岛实施威慑。

3月26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罗萨里奥”计划,由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坦克登陆舰、1艘潜艇、1艘破冰船、1艘补给船,搭载2个营的海军陆战队组成第40两栖特混编队,从贝尔格拉诺起程前往收复马岛,以1艘护卫舰、1艘供应舰搭载2个排的海军陆战队组成第60两栖特混编队,从德塞阿多港起程前往收复南岛,还以1艘航母、4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1艘油船组成第20特混编队,提供战役掩护。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马岛战争就此爆发。

整个马岛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4月2日~30日),阿根廷军队占领马岛和南乔治亚岛,英军进行战略展开并夺占前进基地。此阶段,阿方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4月2日,阿根廷陆、海、空军约4000人采取突袭行动,在马岛首府斯坦利港登陆。岛上78名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员和120多名守岛防卫队员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抵抗后投降。4月3日,阿军在南乔治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登陆,完全占领该岛。此后,阿军不断向马岛增兵和运送作战物资,使守岛兵力增至13000人,并加强了岛上防御和防空力量。4月6日,阿根廷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统一指挥战区的防务。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4月3日迅速成立战时内阁,决定调集三军兵力,征用商船,组建特混舰队。4月12日,特混舰队的核潜艇先于水面舰艇开到马岛水域,开始对马岛周围实施海上封锁。特混舰队其他舰艇从4月5日开始分别从朴茨茅斯、南安普顿和直布罗陀等地起航,沿途就近补充各种作战物资,并在南大西洋中部的阿松森岛基地进行补给和休整。舰队在航行和修整过程中,还进行了各种样式的临战训练。4月24日,英国特混舰队驶抵南乔治亚岛,并于26日登陆。阿军守岛部队152人进行有限抵抗后投降。4月28日,特混舰队进入马岛水域。英国正式宣布特混舰队将从4月30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开始,对马岛周围200海里的海面和空域实施全面封锁。

第二阶段(1982年5月1日~20日),英国特混舰队扩大海空封锁,阿军进行反封锁,双方为争夺战区的制海权与制空权,展开了激烈斗争。这一阶段,战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封锁与反封锁斗争较为激烈。从5月1日起,英军相继出动“火神”和“海鹞”战机空袭马岛阿军机场、雷达站和防空导弹阵地,炸毁机场上的飞机,夺取马岛地区的局部制空权;袭击阿军舰船,并切断海上补给线,先后击沉击伤阿军巡洋舰、巡逻艇、侦察船和补给船多艘。5月2日,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在封锁区外击沉阿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巡洋舰。同时,监视阿本土的海军基地和港口,加强反潜巡逻。5月7日,英国宣布把禁区扩大到离阿根廷大陆12海里以外的地方,将封锁延伸到阿根廷的家门口。英军使用多种兵力建立三层封锁线,外层封锁线由舰载战斗机组成;内层封锁线主要由驱逐舰、护卫舰等小舰群组成。5月11日,英国特混舰队切断了马岛东西两大岛驻军之间的联系,使两岛阿军守军只能各自为战。英军还加强对马岛的侦察,不断以航空火力和舰炮火力袭击岛上目标,削弱阿军防御,进行登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由于加强了海空封锁,英军逐步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阿根廷军队面对英国强大的特混舰队,试图打破英军的海空封锁。阿军以“超军旗”飞机袭击英军舰船,击沉了“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同时,组织力量强行向马岛阿军实施补给。但由于阿军海、空军力量与英军悬殊较大,阿根廷未能打破英国的封锁,逐步丧失了战场制海权和马岛上空的制空权,陷入了被动境地。

第三阶段(5月21日~6月14日)英军重占马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阿军战败。这一阶段是马岛战争的决战阶段。英军相继实施了登陆战、岛上机动作战和对斯坦利港的围攻战。5月21日,英军开始实施马岛登陆作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均遭受重大伤亡。英军突击队换乘登陆艇和直升机同时进行多批次水面登陆和垂直登陆,在4小时内建立了25平方千米的登陆场。21日、24日、25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与英军连续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海空战,先后击沉英军“热心”号护卫舰、“羚羊”号护卫舰、“考文垂”号导弹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船、“加拉哈德爵士”号登陆舰,重创“普利茅斯”号护卫舰、“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特里斯特姆爵士”号登陆舰等舰船。但是,自身损失也很大,直至最后无力反击。26日,英军登陆部队增兵至5000人,并在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下,不断向纵深挺进,先后攻占了达尔文港、古斯格林、肯特山、卡林杰山、圣卡洛斯港等要地,并最终于6月14日占领了斯坦利港。阿根廷地面部队虽竭力进行了阻击战和坚守防御战,终因孤岛作战、海空无援,最终于当日21时投降,马岛战争就此结束。

在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中,双方均遭受了严重损失。英军损伤舰船17艘(沉6艘、伤11艘)、飞机19架;阿军损失舰船5艘、飞机94架。英国特混舰队作战费用及损失达20多亿美元。战争中,从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击沉,到阿根廷大批飞机被击落,通信密码被破译、通信系统受干扰、防空系统被摧毁等一系列作战行动,都包含着电子对抗的因素。交战双方使用了各种无线电通信设备、雷达,以及红外和雷达制导的导弹、激光制导的炸弹、声纳制导的鱼雷等现代武器装备,但双方并没有全面实施电子对抗,而只进行了局部通信对抗和雷达对抗。从交战双方来看,英军装备有较多的电子设备,比较积极地进行了电子战,取得了较好的战果。而阿军则没有多少电子战设备,也没有积极地开展电子战。马岛战争中电子战的水平看似不是很高,但却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格外重视,普遍认为很有教益。

 

“顺风耳”的优势

英阿马岛战争的爆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关注这里的国家绝不仅仅是英国和阿根廷。其中,尤以苏联和美国两个头号超级大国最为关心。他们采取的电子侦察行动甚至比英军特混舰队的行动还要迅速,并对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苏联发射了一系列的间谍卫星,密切注视在南大西洋事态发展,同时,派出若干架图-95“熊”和经常伪装成拖网渔船的间谍船,保持对英国特混舰队的持续监视。苏联最大的海军飞机图-95“熊-D”具有电子侦察能力,专门用于执行海上侦察与监视任务。

苏联第一次发射卫星是在3月31日,为宇宙1345、1346号,其主要任务分别是:侦察雷达辐射(电子侦察)和侦听并记录无线电通信(通信侦察)。4月2日,又发射宇宙1347号照相侦察卫星,该卫星每次通过苏联的一个固定点时就投下一个装有已曝光胶卷的密封容器。4月16日、23日,苏联又发射了宇宙1352、1353号,继续进行监视活动。4月29日,苏联又发射用于海洋监视的卫星1355号。随后,苏联发射专门用于监视福克兰群岛战况的卫星宇宙1356、1357、1364、1366、1367和1369号。其中有些卫星能确定在南大西洋中出现的所有军舰的位置,并进行照相,同时将照片发送到苏联的地面站,以便进行判读。

美国的卫星也早就注视阿根廷有关港口的动静,而且警告英国在福克兰群岛登陆可能比较危险。由于他们监视的范围不仅限于南大西洋,因此还动用了其庞大的国家安全机构。这个机构拥有大量通信卫星、优良的地面侦听站和使用IBM公司专门设计的巨型计算机的破译中心。美国运用这些器材侦听了阿根廷的通信,破译了其通信密码,并向英国提供关于阿根廷部队在福克兰群岛的部署和阿根廷军舰调动的有价值的情报。美国侦察情报的帮助,尤其是人造卫星侦察所获得的情报对改善英国特混舰队的侦察起了不小的作用。英国虽然自己没有卫星,但是特混舰队的军舰上安装了“苏格兰天网”天线,可以接收美国KH-9“大鸟”和KH-11“锁眼”侦察卫星所发射的数据。

正是得益于充分的情报支援,英国特混舰队的“征服者”号核动力潜艇才在5月2日击沉了处于英军封锁区外的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英国的“征服者”号核动力潜艇共装备了6具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26枚鱼雷。当时,艇上载有两种常规鱼雷,一种是MK8老式音响鱼雷,另一种是MK24大型电动线导鱼雷。后者属于隐形鱼雷,噪音相当小,一般军舰的探测系统几乎无法发现,就是先进的军舰也很难探测得到,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反舰武器之一。“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虽然贵为阿根廷的第二大军舰,但其实是从美国人那里买来的淘汰货——“布鲁克林”级旧巡洋舰。由于“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在航行中不注意信息保密,冒失地使用了无线电通信设备。结果,所释放的电磁辐射全部被美国侦收到,并且予以定位。美国迅速将这个情报提供给英国。此时,“征服者”号核潜艇率其他4艘常规潜艇正在执行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域的封锁任务,接到情报后很快就隐蔽追踪上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由于该级舰没有先进的反潜探测设备和现代化的搜索系统,“征服者”号在它后面盯了数十个小时居然没被发现。尽管当时“贝尔格拉诺将军”没有在英国宣布的封锁区内,但是出于军事角度的考虑,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仍下令将其击沉。

英国封锁马尔维纳斯群岛和登陆行动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通过各种侦察渠道,获得了有关阿根廷军队相当充分的情报。

在战争中,英军在美国的协助下几乎截获了阿军所有的无线电情报,并且将其全部破译。为了保证这些无线电通信情报的来源,英军故意不对岛上阿军司令部进行打击,而是留着它从中不断获取有关阿军作战命令、作战编成、兵力部署和部队需求等各类信息。因此,造成了阿军在战场上的处处被动。英军在对阿军实施海、空封锁期间,对阿马岛守军的通信实施了强烈的干扰,使其与本土完全失去了通信联系。英军在马岛登陆之前,通过保持无线电静默,加上其他措施,达成了登陆的突然性。在总攻中,英军用电子侦察设备测出阿军电台的位置,只要一发现,就用炮火摧毁它们。英军还用直升机机载干扰器干扰阿军炮兵的通信,破坏阿军的射击指挥。

 

英国特混舰队的悲剧

马岛战争,英阿双方进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战。

虽然战后的英国国力处于衰退时期,但英国海军仍然拥有500艘各型舰船,是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大海军。英国在战争期间,快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特混舰队。尽管是临时组建,但与阿根廷海军相比还是拥有很大的优势。特混舰队中拥有作战舰船57艘,占了英国海军总数的50%,其中核潜艇2艘、航空母舰2艘,舰载飞机和直升机达150余架。此外,还有近50艘辅助舰船进行保障。整个特混舰队兵力编成比例比较合理,包括刚刚服役的和经过改装的现代化水面舰艇、核潜艇、两栖登陆舰艇,以及一定的反潜兵力。考虑到是远离本土作战,海上交通线太长,因此建立了海军和民用部门各种现代化船只的移动后勤,对整个特混舰队实施伴随式的全面保障。

阿根廷参战的作战舰艇为44艘,其中1艘为攻击型航空母舰。阿根廷海军舰艇的数量与英国特混舰队在战区的舰艇数量大致相同。但是,只有少量的作战舰艇参加了海上战斗,尤其是“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英军击沉后,行动更不积极,相当多的舰艇甚至都没有驶出自己的领海。阿根廷在作战中也没有充分发挥战区离本土近的优势,利用好自己的舰艇和机场配系。同时,阿根廷海军的质量不高,舰船的训练水平较低,又受到西方各国实行的武器禁运和经济制裁。因此,总体上,阿根廷的海军是处于劣势。

无疑,这场战争中的海战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较量。作战中,水面舰艇的防护,尤其是对反舰导弹的防御成为焦点问题。因为,海上脆弱的舰艇一旦被导弹命中,就像一个“漂浮在海洋中的棺材”。阿根廷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英国特混舰队缺少舰载预警飞机,因此,不得不将数艘42型驱逐舰派到前方担任雷达警戒哨舰。特混舰队司令伍德沃德将自己舰队中的3艘主力驱逐舰(“格拉摩根”号、“考文垂”号和“谢菲尔德”号)派去执行这一危险的任务。因为要扩大整个舰队的警戒范围,它们必须远离主力,从而成为阿军首先打击的目标。3艘驱逐舰在航母编队20余海里之外,面对阿军飞机可能来袭的方向,依次散开形成一个相当宽大的警戒圈。其中“谢菲尔德”号位于马岛东南海。

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是一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舰,它装备有“海标枪”防空导弹系统、“飞鱼”反舰导弹以及“山猫”直升机、114毫米舰炮,安装有先进的远程海空警戒雷达、火控雷达系统、敌我识别以及卫星通信系统,还有一套“乌鸦座”火箭干扰装置。与此前的驱逐舰不同的是,“谢菲尔德”被称为防空驱逐舰,庞大的舰载区域防空系统被装在一艘排水量不过4000多吨的驱逐舰上,在西方海军中还是第一次。在英国,“谢菲尔德”号被视为皇家海军的骄傲。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噩运会最先降临到“谢菲尔德”号身上。

1982年5月4日,阴霾多日的南大西洋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晴天。“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在舰长索尔特的指挥下警惕地执行着警戒任务。上午10时,舰队司令伍德沃德打电话询问索尔特舰长值班情况,并提醒阿军近日可能会组织航空兵袭击舰队,要他提高警惕。索尔特表示不成问题,不会让阿军得逞,他对自己战舰的战斗力相当有信心,对阿根廷空、海军的战斗力不屑一顾。

当日晨,阿军的一架“天王星”侦察机先期升空,在空中巡航,机载的侦察、监听装置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上午10时许,它终于截获了海面上一个大型目标的信号,立刻通知了地面指挥员。阿军基地的军官们都很兴奋,认为抓到了大家伙,判断很可能就是英军的航母。随着一声令下,早就蓄势待发的“超级军旗”攻击机挂载 “飞鱼”导弹迅速起飞。事实上,阿军逮住的目标不是航母,而正是“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此时,在“谢菲尔德”号作战指挥室雷达屏幕前值班的作战军官从雷达荧屏上看到有一架阿军飞机正在起飞,屏幕上的这架飞机越爬越高,向阿军后方基地飞去。然而,不久这架飞机的信号无端消失了。英军的值班军官判断,很可能是一架小型飞机,因此未予以重视。

 

其实,这个信号正是阿军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它采取了欺骗战术,在爬升到万米高空后,装模作样地向阿军后方基地飞了一会儿,故意让英军的雷达发现。在接收到“天王星”侦察机传来的目标数据后,立刻急剧下降高度,转为低空飞行,并掉头向目标海区飞去。驾驶这架“超级军旗”飞机的飞行员,绝对算得上是阿军中的精英。飞到海面上之后,阿根廷飞行员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高超技艺。他根据目标数据和飞机上的导航装置估算着与英舰的距离,随着距离的接近,不断降低飞机的飞行高度,以确保自己始终隐藏在英舰的雷达盲区里。飞机离海面的距离最低的时候只有30米,飞机稍有不慎就会栽入海中。但是,阿军飞行员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没有让人失望。

上午11时10分,阿军飞行员计算已经进入“飞鱼”攻击范围,迅即拉起飞机,爬到150米的高度。与此同时,阿飞行员打开雷达,瞬间就捕获到预计的这个大型目标的信号。在3秒钟内,“飞鱼”导弹的计算机已经获得了所需的参数,机腹下红光一闪,两枚“飞鱼”导弹呼啸而出。此时,“飞鱼”导弹发射点距目标大约39千米。阿军飞行员迅速降低高度,驾机掉头返航。

在“飞鱼”导弹发射的同时,“谢菲尔德” 号上的雷达值班军官也马上发现了这一情况。但是,雷达屏幕上的亮点仅仅几秒钟就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在英军军官们疑惑不解的时候,掠海飞行的“飞鱼”导弹经过几分钟的飞行已经抵近了“谢菲尔德”号。当警戒哨发出警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只听“轰”的一声,一枚导弹直接击中了舰桥部位,另一枚偏离了目标,没有击中。然而,仅仅一枚导弹内的160千克重高能炸药就彻底破坏了这艘大型驱逐舰。受到重创的“谢菲尔德”号被迫离开战场,准备拖回国内维修。但是,由于伤势太重,5月10日,坚持了数日的这艘英军主力驱逐舰沉没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之中。

然而,“谢菲尔德”号的损失仅仅是开始。

5月25日,“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运输船被击沉。来袭的“飞鱼”导弹本来的目标是“竞技神”号反潜航空母舰。由于处于戒备状态的英国特混舰队在发现敌机后释放了大量消极干扰器材,使“飞鱼”导弹丢失了目标,自动截获了附近的“大西洋运送者”号的信号。“大西洋运送者”号成了“竞技神”号的替死鬼。同日倒霉的还有“考文垂”号导弹驱逐舰,竟然是被阿军的炸弹炸沉。

6月12日,阿军从地面发射了4枚“飞鱼”导弹,突击英军“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英舰及时释放消极干扰,3枚导弹偏离目标。但仍有1枚击中了舰尾的上层建筑,直升机机库和平台损毁。

整个马岛战争的海空作战中,强大的英国特混舰队损失的舰船竟达17艘,沉6艘,伤11艘。其中,仅大型舰船就有9艘。世界级的海军强国怎么遭受如此的损失呢?

应该说,“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沉没既有偶然的条件,也有必然的因素。一般来讲,现代作战舰艇为防止被导弹击中都会采取消极防御措施——诱饵、电子支援措施和电子对抗措施。“谢菲尔德”号本身的电子战综合能力并不是很弱,装备有专为在密集雷达波环境下作战的水面舰艇设计的“UAA-1教堂山”电子战测向与定位系统,可以对来自地平线以上的对军舰构成严重威胁的雷达信号进行预警,并对1~18千兆赫频带内的雷达信号进行侦收、分析和识别。舰上还装有“乌鸦座”干扰箔条投放器,一部BEXLEY669欺骗干扰机和一部667/668噪声干扰机。同时,舰上有一架预警反潜的“山猫”直升机,可以飞得高,看得远,克服地球曲率影响及早发现来袭目标。

但是,该型驱逐舰在电子战方面也存在弱点,主要是作战室太小,不能将电子支援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同作战情报中心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当舰上的电子支援设备探测到来袭的“飞鱼”导弹后,不能及时对这种情报加以判断和采取行动。而舱室太小仅仅是一个方面,英国装备本身的缺陷也不可否认。“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上的965型对空警戒雷达是五十年代初期设计的,提供数据的速度太慢,用来探测高速目标时性能很差。与965型雷达连用的目标指示雷达(为火炮和导弹指示目标)是992Q型S波段雷达,这种雷达没有活动目标显示装置,易受杂乱回波的干扰。由于英国特混舰队的雷达不能准确地跟踪阿根廷的“幻影”和“天鹰”飞机,因而英国舰队一再遭到突然袭击。尤其是英军UAA-1“教堂山”电子战系统并没有存储“飞鱼”导弹制导雷达的参数,该系统编排的程序和存储的数据全是苏制雷达的参数。

在作战中,英国海军当局特别重视组织战术侦察。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侦察机,大大影响了战术侦察的效果。担任巡逻的“谢菲尔德”号和“大刀”号舰艇没有装备有效的低空目标警戒雷达。这就导致了战术侦察不能充分向特混舰队司令和各舰舰长提供有关阿根廷航空兵行动的情报。“谢菲尔德”号发现“飞鱼”导弹来袭时只有6秒钟的时间,根本来不及采取任何防御措施。同时,各编队无线电电子侦察的效率低,使用无线电技术侦察器材的人员训练水平不高,也影响了战术侦察的效果。

攻击“谢菲尔德”号的“飞鱼”导弹是从超低空实施攻击的。它除了能从飞机上发射外,也有从舰艇上发射的型号。英国舰艇有30余艘装有“飞鱼”导弹。被阿根廷飞机击沉的“羚羊”号和“热心”号护卫舰也装有“飞鱼”导弹,只是不能打飞机。“飞鱼”导弹能够在离水面几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射程45千米,在高空发射时射程可达70千米。该导弹发射后,开始用惯性制导向目标方向飞行,最后10千米运用导弹上的雷达制导命中目标。“飞鱼”导弹就像其名字一样,能够掠海面飞行。低空飞行,不易被对方雷达发现。舰载雷达能够探测到距离30千米、高度10米的目标。如果目标的雷达反射面积小,就更不易探测到。像“飞鱼”这样的小型导弹,如果不到10~15千米,雷达是很难发现的。如果导弹的速度近似音速,10千米需飞行30秒钟。舰艇探测到导弹后,只有30~45秒钟。因此,必须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完成防空导弹和舰载防空机枪的发射准备,并在命中本舰前将导弹摧毁。即使探测到导弹飞来,若没有能够对付它的武器,也无能为力。英国有“海狼”低空舰空导弹,射程5千米,装有破片杀伤式战斗部,采用雷达制导,速度为2马赫,飞行5千米只需7.5秒。胜负就取决于这一瞬间。新型“大刀”号护卫舰装有两部六联装的发射架。但是,“飞鱼”导弹没有攻击这艘护卫舰,未装“海狼”导弹的“谢菲尔德”号却被击中了。当然,即使装有“海狼”导弹,若飞来超过“海狼”对付能力的反舰导弹也只好挨打。带有末端制导导弹的飞机与军舰进行作战时,实际上军舰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军舰大于导弹数千倍,易被发现,既不能离开水面,速度也太慢。

 

亡羊补牢:英军构建海上电子屏障

英国特混舰队的反潜防空能力总体来讲是比较强的,距离层次分明,火力衔接紧密。在反舰方面,英军舰载主要雷达对水面舰船的搜索距离为70千米,反舰导弹的有效控制距离为40千米,114毫米舰炮的最大控制距离为19~22千米。在反潜方面,反潜直升机的搜潜距离为10~20千米,反潜鱼雷的控制范围为10千米。在舰队防空方面,舰载对空搜索雷达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为300~400千米。对低空目标搜索的发现距离一般为最大发现距离的70%,但在近岸和海峡内,对低空目标的发现距离和发现率则大大降低。在100千米的距离上,雷达对截面积为4平方米的空中目标发现概率为80%。舰载防空火力通常有4层:外层为远程高空防空导弹火力,控制范围为70千米;第二层为中程防空导弹火力,控制范围为40千米;第三层为114毫米舰炮和近程防空导弹火力,控制范围分别为10千米和5千米;第四层为防空干扰屏幕,由舰载八联装防空干扰火箭弹发射后形成,用以干扰抵近的导弹,使之失控坠海,控制范围为2000~3000米。舰载防空火力配系外的区域防空,由舰载航空兵担负。这种多层的反舰、反潜与防空火力网形成海空封锁的基础。

结合这些防护火力,为抗击使用现代反舰导弹的攻击,英军使用了“乌鸦座”、“海风扇”和“坚忍”等非制导火箭弹改装的干扰箔条发射器,其内部装填由镀上金属的玻璃纤维、铝箔和其他材料制作的偶极子反射体。

为了对导弹防护,英方采用了以消极干扰、积极干扰或复合干扰构成的三种施放干扰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施放伪装干扰,以减少反舰导弹集群自动寻的头截获舰艇的可能性。在距被攻击舰艇1~2千米的距离上发现导弹逼近时,则在舰艇周围设置4层消极干扰云。假目标的高度和距离靠投掷干扰物的非制导火箭弹头的手动装置来控制。部分导弹可能受消极干扰作用而跑偏,而对其地导弹的拦截应由舰艇自卫兵器加以完成。根据西方专家意见,使用此种方法还可使敌目标指示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侦察器材无法定向。

5月25日英军舰艇正是采用了这种形式的干扰才免于遭受阿军航空兵的密集空袭。当时,阿军两架“超级军旗”战斗机利用AN/TPS-43岸基雷达目标指示的数据经空中加油后,关闭机载雷达,以30米低空隐蔽飞抵航空母舰配置海域。阿军飞行员在距目标航空母舰所在位置80千米处打开机载雷达发现了一个大型目标,其周围还有一些不大的舰艇。阿军飞机同时也被英军发现。阿军飞行员已没有时间实施补充侦察,他们为力图尽快脱离英军的杀伤范围,迅速采取行动。阿军“超级军旗”战斗机在距所截获目标48千米处发射了2枚导弹后,随即以超低空飞行返回大陆。英军则马上从舰艇和升空的直升机上发射了许多偶极子反射体,从而给这2枚“飞鱼”导弹造成了强大的干扰。阿军飞行员看到机载雷达屏幕上目标发出强烈的光芒。但这时只有1枚导弹迷失方向,第二枚导弹自动寻的头在冲出消极干扰云和对主要目标跟踪中断后,截获了与之靠近(“竞技神”号反潜航空母舰4海里处)的“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该船随即被击中,连同船上3架“支奴干”直升机和12架“威赛克斯”直升机一起沉没。

第二种方法是破坏导弹自动寻的头截获目标后对目标的自动跟踪。此种方法规定施放消极牵引干扰,同时被攻击舰艇实施反导弹机动。当发现临近的导弹太迟,剩下组织对导弹防御的时间太少时,可采用这种方法。当导弹逼近舰艇至100米距离时,设置消极干扰云,使干扰云和舰艇均处于主动式雷达制导自动寻的头的距离波门内。结果,导弹就会偏离舰体中央而被引向具有较大的有效散射面的干扰云,而舰艇则一边实施防导弹机动,一边脱离消极干扰云。

6月12日,阿军使用地面发射架发射了4枚“飞鱼”导弹,对在斯坦利港向阿军阵地炮击的英军“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实施突击。驱逐舰及时施放了消极牵引干扰,仅有1枚“飞鱼”导弹向该舰飞来,而且还偏离了自己的航向。导弹没有击中该舰中部而击中了舰尾的上层建筑。直升机平台和机库遭到破坏,但舰艇仍能航行。

第三种方法是配合使用消极和积极无线电电子干扰器材。当舰艇已处于主动式雷达制导自动寻的头的距离波门内时,发射装填有偶极子反射体的非制导火箭弹,并打开积极干扰台,按照把导弹引向消极干扰云(假目标)的方式工作。由于“飞鱼”导弹具有自动寻的头,可保障自动导向积极干扰台,因此,积极干扰台的工作时间应压缩至最短,以防止导弹沿积极干扰截获并自动导向积极干扰台。英军飞机也装备了施放干扰系统。

 

战争中,英军由于及时采用了消极干扰,“海鹞”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没有一架被雷达自动制导导弹(地面防空导弹综合系统)击落。在战斗过程中,英军飞机还采用了积极的无线电电子干扰。例如“火神”战略轰炸机就装有从“海盗”攻击机上拆下的施放这种干扰的设备。它们轰炸斯坦利港机场时,以积极干扰对担负机场防空的“罗兰”和“山猫”导弹综合系统的制导雷达实施了压制。英方之所以广泛采用无线电电子斗争手段,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远程对空雷达警戒飞机担负对舰艇的掩护。因此,当“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被击沉后,只要一出现空袭威胁甚至只是空袭可疑时,英海军舰艇几乎总是不间断地设置拦阻式消极干扰云。为了满足对消耗如此之大的消极雷达反射体的需要,英国“莱普西航空空间公司”无休息日、不分昼夜地工作了一个月之久。

战斗行动表明,无线电电子战器材对于提高水面舰艇及其对导弹防御的战斗稳定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凡是英国军舰及时使用了消极干扰云,阿根廷反舰导弹的攻击通常都不成功。

除了消极电子防御措施,英国在战争开始后,还采取了主动攻击阿方雷达的积极电子战行动。英国皇家空军在开战之时就曾考虑过使用“玛特尔”AS-37空射反辐射导弹攻击阿根廷设在马岛上的陆基雷达。因此在当年四五月间着手改装了两架皇家空军的“火神”战略轰炸机,准备挂装“玛特尔”导弹。但经过试验后,英国却改用美国的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取代了“玛特尔”。有人认为英国皇家空军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们担心“玛特尔”导弹不能胜任当时提出的那些严酷的作战飞行条件,即要求“火神”轰炸机从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介于非洲的安哥拉和南美洲的巴西中间)起飞到马岛执行任务,往返航程至少要12505千米。

从理论上看,在这样远的距离上要用一架战略轰炸机去完成这样的打击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英国皇家空军却就是这样策划的,整个攻击任务代号为“黑色公羊”。

1982年5月28日,一架“火神”轰炸机从阿森松岛机场出发,执行第一次反雷达作战任务。由于路途遥远,飞机必须进行不少于6次的空中加油才能完成这次往返任务。但偏偏一架为其加油的空中加油机因喇叭形加油锥套发生故障而输油受阻,不能提供必需的燃料,这架“火神”轰炸机只好中途返航。

两天后,这架“火神”轰炸机执行第二次任务,主要目标为位于马岛首府斯坦利港的阿方AN/TPS-43F对空监视雷达。5月31日的清晨,这架飞机顺利地到达目标上空,对该雷达发射了两枚“百舌鸟”反辐射导弹。一枚脱靶,但另一枚打在离目标9~14米处,炸坏了AN/TPS-43F雷达的天线。“火神”轰炸机的乘员以为他们已经彻底摧毁了这部雷达,扬长而去。没想到在24小时后它又恢复了工作,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防再次受到攻击。

6月2日,“黑色公羊”行动执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攻击任务,飞行路线与前次一样。此次任务还包括对斯坦利港机场的高空轰炸。当“火神”轰炸机飞向目标时,修复的AN/TPS-43F对空监视雷达发现了它,就立即关机停止发射电磁波。结果这架飞机为了侦听阿方雷达阵地泄漏的电磁波,在目标上空盘旋飞行了整整40分钟,终于探测到了用于斯坦利港机场防空用的“防空卫士”火控雷达的信号,随即发射了两枚“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并且全部击中了目标。这时机上还剩两枚“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火神”轰炸机飞行员期望AN/TPS-43F雷达还会重新开机,因此继续在目标区上空做长时间的盘旋,但到最后这部雷达也没有重新开机。最后,“火神”轰炸机带着遗憾开始了漫长的返程。

返回途中,这架“火神”轰炸机在“猎迷”岸基反潜巡逻机的引导下,成功地与一架“胜利者”空中加油机会合并加油。但加油管接上后不久,“火神”轰炸机的受油探头坏了,它不得不转飞到最近的巴西里约热内卢机场。飞行员设法抛掉了他们所有的文件和剩余的两枚“百舌鸟”反辐射导弹中的一枚,另一枚由于卡死在发射导轨内,尽管想尽办法也没有在着陆前把它扔掉。当飞机安全地降落在机场上滑跑结束时,“火神”轰炸机的油箱内只剩下907千克的燃油了。

英国特混舰队还配备有侦察对方雷达的装备,并能发射反雷达波干扰阿军雷达和提供假信息,诱开阿军雷达波。马岛上的阿军机动雷达也一直是英海、空军和特种部队重点搜寻和攻击的目标。

英军正是构建了一道较完善的电子屏障,并在其保护下进行有效的电子攻防行动,从而保证了其他作战的顺利实施。

 

[专家点评]

信息优势,英军获胜的法宝

一、现代战争是以导弹和雷达等信息化武器主导的战争

这次战争,证明了以导弹和雷达为代表的信息化武器的特殊作用。阿军用“飞鱼”导弹,使英军舰队丧胆,英军使用“响尾蛇AIM-9L”导弹而轻易击落阿机。英军因雷达探测距离不够和没有空中预警雷达而经常遭到突然袭击,阿军“超级军旗”飞机则因其雷达发射距离远而能从容攻击英国军舰。英国著名军事记者格林费尔特评论雷达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时说:“没有自己远射程的雷达——‘眼睛’,就派一支舰队出海,那是愚蠢的。”并批评英国政府说:“战前,英国国防部拒绝用电子设备装配战舰,否则这些战舰完全可以将阿军‘飞鱼’导弹的雷达导引干扰掉。和平时期吝啬的后果被马岛战争无情地暴露无遗。”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英军忽视雷达的作用而付出惨重代价的教训。

现代导弹就其结构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一个带有飞行动力系统的火箭,一个战斗部加上引信,另加一个导引系统。导引系统可以是“主动式”、“半主动式”或“被动式”。目前有雷达导引、红外热辐射导引、光对比导引、激光反射和电视图像导引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但由于它们的多样性,故防备他们就显得十分困难。马岛战争中最出风头的就是两种导弹,一是“飞鱼”导弹,一是“响尾蛇”导弹。

“飞鱼”导弹综合了半主动式和主动式两种雷达导引。先是机载雷达发现目标对准军舰把导弹发射出去。在对方舰载雷达荧光屏上可以看到极其短暂的闪光,接着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是由于发射导弹的飞机已飞走,而导弹在高度仅及海浪表面数尺之上飞行,是舰载雷达什么也看不到的原因。待导弹距离目标约10千米时,导弹自身的雷达接通,对准目标作攻击方向的最终校对。这时,由于导弹贴海面飞行,它自身发出的雷达波被隐藏在被海浪引起的杂波之中,因此舰载雷达的荧光屏上只能显示几十秒钟的脉冲,其他什么也没有看到。所以“飞鱼”导弹接近海上目标时不暴露自己,而能实施突然袭击,具备掠海飞行能力的“飞鱼”导弹成了很难防御的反舰武器。“超级军旗”攻击机原来没有和“飞鱼”导弹配套使用的设计思想,阿军进行了创新,在短时期内解决了用“超级军旗”飞机发射“飞鱼”导弹的技术和战术问题,从而把“超级军旗”飞机的先进机载电子设备、良好的超低空飞行性能同“飞鱼”导弹的高精度、大威力、飞行弹道低深的特性结合了起来。可惜,阿军拥有的“飞鱼”导弹太少,不然英军要吃的苦头可就大了。

“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是一种被动式导弹,具有结构系统简单、成本低、使用维护方便、外场维护工作量小等优点,且导弹适用机种广泛、体积小、重量轻、对载机性能影响小、可靠性高,分舱段对接组成的结构有利于导弹的保管、运输、检查,更为不断改型创造了条件。“响尾蛇”导弹可以跟踪飞机上的热源,因此是一种很难被探测和干扰的导弹。由于这种导弹的红外引头的灵敏度甚高,所以不但飞机尾喷口发生的热源可以被导弹跟踪上,而且高速飞机在飞行中和空气产生摩擦所造成的热源也可以使此导弹跟踪上去,这也是这种导弹被称为全向攻击导弹的原因。英军“海鹞”攻击机使用它时,不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攻击阿军“幻影Ⅱ”飞机。作战中,英军在每次抗击阿军空袭的战斗中,“海鹞”攻击机都以双机击落2~4架阿军飞机。先后发射“响尾蛇”导弹27枚,击落阿军飞机24架,可见这种导弹威力的强大。

 

二、现代战争中的武器装备强调综合性能及配套运用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取决于武器装备本身的技术性能,特别是整个武器系统的综合性能。马岛战争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武器技术性能先进,在作战中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然而,这种先进性不是由某种武器系统的个别组成部分的突出性能所决定的,而是由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效结合形成的。各个组成部分愈是完善和配套,作战效能也就愈高。否则,只要有一块短板,整体的效能必然会降低。整个部队作战能力的大小也取决于对各类武器装备是否配套运用。只有将先进武器和普通武器装备相互配合运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发挥综合作战能力。

阿军的“超级军旗”战斗攻击机除了飞机自身的性能较好外,机载设备也较完善,机载武器中又配有较先进的“飞鱼”反舰导弹,因此在作战中屡屡出彩。但阿军的其他战斗机由于空中机动性能较差,电子对抗设备落后,机载武器也不先进,因此在空战中吃亏较大。被英国的“响尾蛇”导弹击中24架,被30毫米“阿登”式机关炮击落6架。阿军飞机在对英军水面目标攻击中,虽然取得了击沉、击伤英舰多艘的辉煌战果,但是,也有很多次攻击由于机载武器不配套和炸弹失灵而失败。英军自己也承认,要不是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多损失6艘军舰。阿军潜艇“圣路易”号曾在英舰队编队所在水域潜航,并且对英舰先后发射鱼雷3枚,然而由于潜艇声纳搜索距离过小,鱼雷性能欠佳,结果1枚未中,2枚中而不炸。阿军的“罗兰”、“吹管”等防空导弹,对付英军的直升机非常有效,但由于雷达性能落后,抗干扰能力低,因而对英军的“海鹞”等固定翼飞机就不大有效了。阿军在马岛配置的压制火炮口径为155毫米,数量为3个营,共54门,比英军火炮口径大,数量也多18门,但是,阿军炮兵侦察器材和射击指挥器材落后,发现目标的能力低,射击准备时间长,反应速度慢,且夜间不能对海上活动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因而在炮战中往往失利。英军的榴弹炮虽然也是牵引式,口径只有105毫米,但配有炮位侦察雷达和活动目标侦察雷达,发现目标快,炮兵的指挥通信器材比较完善,射击诸元能够很快传输给火力单元、反应速度极快。正因为如此,在斯坦利港外围的第一次炮战中,即击毁阿军1个炮兵营,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又将阿军的1个半炮兵营全部摧毁。英军舰炮也正是利用阿军炮兵不配套的弱点,专门在夜间靠近海岸进行游动射击,白天则撤至阿军火炮射程以外的安全地带,避开阿军炮击。英军侦察巡逻机上配备有空空与反舰导弹,武装直升机上配备有火箭和反坦克导弹,也可携带反潜鱼雷,因而都具有一定的空中攻击能力和自卫能力。阿军的“圣菲”号潜艇以及有些补给船和侦察船就是被直升机发射的火箭和导弹击沉的。双方步兵武器性能不相上下,但是,英国配有夜视器材,夜间能够观察战场和进行瞄准射击,在夜战中比较主动。英军的核动力潜艇不仅噪声小,速度快,能够跟踪攻击,而且艇上设备完善,并配有两级制导的“虎鱼”式鱼雷,英“征服者”号核潜艇连续几日跟踪阿军由两艘驱逐舰护航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仅以两枚“虎鱼”式鱼雷将其击沉。

英国在战争初期,其舰艇在马岛海域多次遭到阿军飞机的袭击、损失惨重。除舰载航空兵力量不足外,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战区空中预警系统,舰艇末端防空能力也较弱。因此,不能及时发现低空来袭的飞机,对抵近的“飞鱼”导弹不能及时做出有效反应。后来,不断改进缺项,形成整体战斗力优势,逐渐扭转了战局。

三、现代战争中的电子战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阿马岛战争表明:电子战能力的强弱、采取或不采取电子战措施,作战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英军“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的被击沉,充分说明了电子战的重要性。如果电子战组织得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至少可以有一分钟的反应时间,完全来得及用舰上的“乌鸦座”干扰火箭发射器发射干扰箔条,使导弹偏离目标。但“谢菲尔德”号只是在最后6秒钟才发现来袭的导弹,因而来不及采取任何对抗措施。“谢菲尔德”号被击沉之后,英军吸取了教训,加强了电子侦察和电子干扰措施,只要一出现空袭威胁,英海军舰艇就发射干扰箔条,从而避开了“飞鱼”导弹的袭击。事实证明,电子战器材能比防空火器更有效地对付反舰导弹。舰上防空火器的数量和射速有限,只能击落有限数量的反舰导弹,而电子战器材则没有这种局限性。采取电子战措施,可以使80%的反舰导弹偏离目标。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军“征服者”号核潜艇发射的两枚“虎鱼”式制导鱼雷击沉,其原因之一就是阿军巡洋舰没有及时发现10余海里距离上的英军核潜艇,对制导鱼雷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英军的“海鹞”和“海鸥”战斗机在战争期间共出动2536架次,击落阿方飞机30余架,而本身只有少量损失。原因之一也是这种飞机装备有雷达报警接收机、干扰箔条投放器和红外诱饵发射器。由于及时采取干扰措施,这种飞机在作战期间没有一架被雷达制导的导弹击落。

正确地运用电子战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可观的效费比。阿军第一次使用“飞鱼”导弹时,针对英舰队没有空中预警飞机和舰上雷达低空探测能力差的弱点,采取了一系列电子战措施,取得了战果。后来,英军针对“飞鱼”导弹的弱点,加强了对导弹的电子干扰,使这种导弹的命中率大大下降。在空中预警方面,英军也采取了应急措施,将“海王”直升机加装搜索警戒雷达,改成舰载预警直升机,从而提高了发现低空目标的能力。相比之下,阿军没有针对英军的改进,进一步采取反措施,还是沿用原来的技术和战术,因此只取得了有限的战果。马岛战争中被“飞鱼”导弹击沉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价值5000万美元、“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价值700多万美元,英国的“海鹞”飞机价值893万美元,阿军使用的“飞鱼”导弹价值20万美元。电子战设备和舰艇、飞机、导弹相比,其费用要小得多。据美刊报道,装备美海军舰艇的电子战系统的费用,占舰艇成本的0.5%,装备美海军飞机的电子战系统的费用,占飞机成本的4%。这些电子战设备能使昂贵的现代武器充分发挥威力并减少自身的损失和消耗。英军在海上防空作战中,屡次用廉价的干扰箔条换得了昂贵军舰的安全。战争结束后,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提高电子战能力的措施,如为“海王”直升机采购水面搜索雷达和有关的电子设备;研制干扰箔条自动化投放系统——“盾牌”系统;研制复合干扰系统,即同时发射干扰箔条、红外诱饵和雷达假目标的系统;改进红外干扰技术,使红外干扰火箭能够模拟军舰复杂的红外特征;研制供战术飞机和直升机使用的电子干扰设备。阿根廷也总结了电子战方面的教训,根据阿军缺少电子侦察设备、雷达经常受到英军的干扰以及重要的通信情报被英军所利用等问题,阿军采取了改装一批装备有现代雷达系统的海上巡逻机、准备发展对付潜艇的水声监视系统,以及大量采购在作战中抗干扰性能较好的地面防空系统等措施。双方都认识到加强电子战能力不但十分重要,而且更加合算。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14:04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