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联合封锁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世界著名经典战例点评系列丛书

 

【基本信息】

作者:岳贵云 娄国才 编著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内容简介】

封锁战,是指为切断据守一方与外界的陆、海、空、天、电和网的联系,阻断其能源、物资供应和信息传输,迫其就范的一种战略作战方法。其目的是震慑对方,为作战的胜利创造条件;控制某一时空域,限制或阻断对方的行动。封锁战按封锁空间可分为陆上封锁战、海上封锁战、空中封锁战、太空封锁战和信息封锁战。按封锁规模进行区分可分为战略性封锁、战役性封锁和战术性封锁。按封锁范围可分为全面封锁和局部封锁。按封锁手段可分为障碍封锁、兵力封锁、信息封锁、活力封锁和综合封锁。

 

【目录】

前言 

【战例精选之一】 

沉船布雷巧设障 日军封锁旅顺港——日俄战争初期,日军对旅顺港的封锁

专家点评:武士精神害死人 十万生灵葬旅顺

【战例精选之二】

雷艇闹海比优长 殊死角逐大西洋——“二战”中英德大西洋的封锁战

专家点评:破译密码赢主动 “狼群”战术被击破

【战例精选之三】

万枚水雷锁海滨 盟军逼降东洋人——“二战”中美军对日本的“饥饿战役”

专家点评:谋略运用显威风 水雷封死日本兵

【战例精选之四】

威慑封锁退导弹 遏制核战稳后院——古巴危机中美军对古巴的封锁

专家点评:大国博弈核战略 一波三折化危机

【战例精选之五】

北炸南封欲速成 撤出越南路难行——越南战争中美军的布雷行动

专家点评:陆空封锁行不通 狂轰滥炸逼和谈

【战例精选之六】

马岛海域燃战火 海空封锁结胜果——马岛战争初期,英军对马岛海域的封锁

专家点评:海上封锁样板 以略胜敌的典范

【战例精选之七】

愁云惨雾锁海湾 多国奉旨截伊船——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海上拦截行动

专家点评:“沙漠盾牌”显利剑 合力铲除眼中钉

【战例精选之八】

遏伊倒萨老美牛 伊军套上“紧箍咒”——美英法在伊拉克建立“禁飞区”行动

专家点评:大霸仗势欺小霸 弄得“老萨”无招法

【战例精选之九】

禁飞波黑行不端 空中封锁促和谈——北约在波黑建立“禁飞区”行动

专家点评:大棒悬在头顶上 波黑难摘“紧箍咒”

【战例精选之十】

剑指东非铸铁笼 罗马重温帝国梦——意大利封锁埃塞俄比亚

专家点评:英勇顽强杀敌人 虽败犹荣气节存

【战例精选之十一】

铁壁封锁九百天 天地动容一线牵——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专家点评:革命红旗永不倒 同仇敌忾渡难关

【战例精选之十二】

瓮中捉鳖技在握 俄军格城困顽魔——俄军在车臣的封锁战

专家点评: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稳扎稳打剿匪窝.

【战例精选之十三】

立体合围先人主 真主难觅回天术——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军对巴基斯坦的封锁

专家点评:超前主动是根本 灵活封反乃法宝

【战例精选之十四】

航母锁港传神话 风起云涌黄金峡——美国对利比亚的封锁战

专家点评:信息作战的雏形 “点穴”打击的典范

【专家总评】

 联合封锁作战未来发展展望

 

【章节选读】

【战例精选之四】

威慑封锁退导弹 遏制核战稳后院——古巴危机中美军对古巴的封锁

●美国通过对古巴海域的隔离封锁,致使前苏联把半年前运往古巴的42枚弹道导弹和伊尔-28重型轰炸机又全部拆除并运回前苏联。

●据有关方面估计,前苏联仅往返的运输费用和这些“进攻性武器”在重新装配与拆卸过程中的损耗就达十几亿美元。

●在战后世界史上,可以说人类还是第一次陷入绝境。在此之前,不论美国人还是苏联人从来没有把事情搞得这样糟:一执行强硬政策就会引起战争升级。——引自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所著《外交史》

●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我国,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准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地回敬他们一下。我就是要让美国人明白,自己的国土和人民知道受威胁是什么滋味。——苏共中央总书记 赫鲁晓夫

1962年10月22日晚19时整,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通过空中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有进攻性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伊尔-28重型轰炸机的基地。从这些基地发射的导弹,可以击中西半球从利马列哈得逊湾的大多数重要城市。面对这种“后院”着火的险情,美国人当机立断,宣布采取包括实施“海上隔离”在内的七项初步措施。

根据肯尼迪的命令,10月24日上午9时,美国先后出动183艘军舰封锁了古巴海面,50%的战略轰炸机载着核武器不断在古巴上空盘旋,核潜艇也进入作战阵位,“阿特拉斯”、“大力神”和“民兵”等洲际导弹已进入发射状态。与此同时,苏联也将洲际导弹对准了美国的各个预定目标。刹那间,两个核大国剑拔弩张,摆开了决战的架势,因为加勒比海上引起的这股导弹风波,大有一决雌雄之意。

这当口,摆在美苏双方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通过封锁赢得和平;要么封锁升级导致核战争。全世界的目光注视着加勒比海,注视着古巴,关注着美国封锁行动所达成的效果,关注着这场核危机的结局……

 

一箭双雕利益合 加勒比海起风波

早在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月13日,成立了革命新政权。新政权成立初期,卡斯特罗积极改善古巴同美国的关系,当时两国关系也比较好。2月,卡斯特罗出任总理,4月就访问了美国,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美国的目的是想把古巴纳入它的势力范围。

但是,到了6月份,新政府的领导成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主张实行较为稳健政策的领导人纷纷离开了政府,政府重要部门绝大多数被主张实行激进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国对此表示不满,企图逼新政权就范,但古巴政府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由此美国与古巴的关系日趋恶化。

长期以来,古巴是美国侵略和掠夺拉美各国的重要基地,巴蒂斯塔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古巴人民反美爱国斗争的胜利,动摇了美国在拉美的统治,古巴成了美国在拉美地区推行新殖民地主义政策的最大障碍。古巴新政府奉行激进的民族主义政策,抵制美国的政治、经济渗透。

1961年1月5日,美国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17日,使用1000多名雇佣军,在美国的直接指挥下,登上古巴吉隆滩,企图里应外合,一举推翻古巴革命政权,但他们却被古巴人民在72小时内全部歼灭。

美国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动员了它的盟国对古巴进行经济制裁。虽然其盟国觉得肯尼迪政府对古巴有成见,对美国强迫他们参与向古巴施加经济压力很反感,但也不得不响应。美国与古巴的贸易从1958年的10亿美元直线下降到1962年头6个月的37.8万美元。在两三年内,英国对古巴的出口从700万英镑降到130万英镑,拉丁美洲与古巴的贸易从8200万美元下降到2000万美元,加拿大在同时期从2700万美元降到200万美元以下。

卡斯特罗被迫实行粮食和肥皂的定量供应。与此同时,他只好放弃原来打算组织的农业合作社,改为国家经营的管辖较严的人民农场。到了8月,古巴大部分外汇收入所依靠的甘蔗收成又比上一年足足少了1/3。这就使得处于困难时期的古巴经济更加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为了寻求“核均势”、制约美国、称霸世界,正想在美洲找一个立足点,与美抗衡。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1960年,古巴和苏联就恢复了外交关系。但苏联领导人深知,在核力量方面苏联与美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962年美国洲际导弹拥有量大约为200~250枚,而此时的苏联只拥有50余枚;美国的“北极星”核潜艇拥有约144枚导弹,而苏联的核潜艇尚处于起步阶段;美国有600余架处于15分钟戒备状态的洲际战略轰炸机,而苏军只有约200架。

1962年初,美国又在土耳其建设了一个核导弹基地,从该基地发射的导弹可以在6~7分钟内摧毁前苏联南部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中心城市,如基辅、哈尔科夫以及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基地。而从前苏联本土发射的导弹到达美国的时间则需要25分钟。

在核力量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美国还从土耳其、西德、意大利等国家的基地用战略轰炸机和导弹包围与钳制着前苏联,而前苏联当时只把核导弹部署在本土。无论在核武器的数量上还是核武器的部署上,美国都优于前苏联。

于是,赫鲁晓夫决定“赌”一次,在古巴部署前苏联的导弹及伊尔-28型战略轰炸机。他的提议被前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正巧1962年7月2日,卡斯特罗派古巴武装部队部长劳尔·卡斯特罗到达苏联访问,苏古两国政府不谋而合达成了一项协定:当年秋季,苏联要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具体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运去萨姆导弹和米格-21战斗机等防御性武器;第二步是待这种地对空防空导弹部署好,可用来保卫基地和阻止美国U-2飞机对古巴的摄影侦察后,立即运进弹道导弹和能够运载核弹的伊尔-28喷气式飞机等进攻性武器。

年轻精干的卡斯特罗何尝不知这一决定的利害:在古巴部署导弹意味着古巴将成为苏联的核前哨,美国后院的核火种,古巴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柏林,但是,卡斯特罗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美国同古巴绝交后,苏联就逐渐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据估计,从1960年开始,古巴从苏联集团接受了8.5亿美元的援助。在1962年的头6个月,苏联和古巴之间的贸易额为3.5亿美元左右。接着赫鲁晓夫为加强古巴的战略地位,在美国的“眼皮底下”展开了频繁的活动。1962年夏,古巴国防部长劳尔·卡斯特罗和政府委员切格瓦拉相继去莫斯科要求更多的军援。在同赫鲁晓夫等人谈判后,苏联同意向古巴增派军事人员,提供用于防御的短程地对空萨姆导弹,以及一些能对美国和美洲其他目标构成威胁的中远程导弹,古巴的条件是:各类常规武器仍须如数供应古巴并归古巴所有;核武器、各类导弹、运载核武器的轰炸机由苏联人掌握,所有权也归苏联。赫鲁晓夫慨然应允了古巴的要求,苏联认为,无偿援助古巴一些常规武器并没有吃多少亏,因为把核武器运进古巴一是能让美国人也尝尝导弹对准自己“大门”的滋味;二是能扩大核武器对美国的覆盖面积,从而缩小美苏之间的核差距,建立新的战略平衡。

9月2日,苏古联合公报宣布,苏联将向古巴提供武器和军事教育。9月8日和15日,两艘苏联货轮“奥姆斯克”号和“波尔塔瓦”号抵达哈瓦那,运来了一批中程弹道导弹。在美国后院安装对其有威胁的导弹,自然是这个超级大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除此之外,苏联在古巴安置导弹,构成对美以及西方国家的威胁,还为其与西方国家在德国及柏林问题的斗争上增加筹码,迫使西方盟国在柏林问题上作出让步。

 

众所周知,柏林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之一,也是当时苏联与西方盟国斗争的焦点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位于苏占区境内的大柏林市则由“盟国柏林城防司令部”属下四国军队管理。随着美苏之间的抗争日趋激烈,苏联与美、英、法在德国问题上分歧也越来越大。到古巴导弹危机之前,以苏美为首的西方盟国围绕柏林问题已发生了三次危机。1958年10月底,苏联照会美、英、法,建议缔结对德和约,结束西方对柏林的占领,使之成为一个非军事化的独立的“自由市”。苏联还限定西方在6个月内接受其建议,否则将把自己拥有的对柏林的占领职权移交给民主德国。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重申,美国决心“留在柏林”。1961年6月,肯尼迪在维也纳与赫鲁晓夫会谈,关于德国问题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反而引起了争议。会后,赫鲁晓夫发动一连串政治攻势,甚至发出要进行核威胁。美国的强硬派人士更宣称:美国为了保卫西柏林,绝不后退一步,“如果战争开始,将是在莫斯科而不是在柏林。”双方剑拔弩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苏联为显示实力,于1961年8月开始恢复核试验。肯尼迪针锋相对,下令进行地下核试验。双方还动用各种宣传机器互相指责、警告。与此同时,随着建筑柏林墙周年临近,柏林情况变得越来越紧张了,爆炸事件和“挑衅行动”不断发生,肯尼迪向苏联接连发出了几份强硬照会,抗议柏林墙旁的杀人行径,表示要维护盟国在柏林的权利。

苏联为避免与西方国家发生战争危险,特别是核战争危险,赫鲁晓夫发动了广泛和平攻势,提议建立一个由18个国家参加的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谈判委员会,并于1962年3月14日在日内瓦举行18国会议。在会上,苏联代表提出一个以4年为期分三阶段进行全面彻底裁军的条约草案,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4月4日,美国也提出关于全面彻底裁军的条约草案。然而就在这次开会和提出裁军草案期间,双方仍不停地进行大量核试验。苏联代表团竭力攻击西方的部分禁止核试验建议,要求订立广泛性条约,或者至少暂时停止地下核试验。暂时停止地下核试验议案获得通过,同时英美又添上一个附加修正案,规定这样的暂时协议应该包括“由一个国际科学委员会对地震事件进行有效的探测和鉴定”的适当措施。虽然苏联反对这一修正案,但后来获得投票通过,这个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西方国家获得有限的胜利。苏联代表团为弥补这一失利,提出了一个禁止战争宣传和关于预防性核战争的宣传。可是,这个议案没有获得通过,只是被提交给18国委员会继续讨论。

正当这一切正在进行时,苏联与古巴的外交活动也在悄悄地进行。1962年春,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商定,苏联向古巴提供并部署中远程导弹,待完成部署后,再公布消息,以迫使美国在柏林问题上作出让步,并借此巩固古巴卡斯特罗政权,扩大苏在古巴抗美的影响。7月,古巴副总理劳尔·卡斯特罗访问苏联。接着,苏以保卫古巴为名,开始秘密地向古巴运送导弹。最后,发展到赫鲁晓夫决定把导弹运进古巴。

前苏联计划在古巴部署60枚射程为1000~2000千米的核导弹,其部署计划是:在圣克里斯托瓦尔设置三个中程导弹大队,在瓜纳哈依和雷梅迪奥斯各设置两个远程导弹大队,在萨瓜拉格兰德设置三个中程导弹大队;设置24组地对空导弹阵地并部署100余架米格飞机等组成核导弹防御网。同时部署伊尔-28型战略轰炸飞机。

对于这个战略计划,前苏联和古巴都打算秘密地来实现。前苏联的克格勃也作出承诺,即使美国的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巡逻侦察,但保密问题同样能够做到。

于是,从7月底到9月中旬,前苏联向古巴派遣了大约100艘舰船,其中大部分用于运输导弹装备。共运去核导弹42枚,每枚导弹装有一颗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42架伊尔-28型轰炸机;144具地对空导弹发射架;除此之外,还有专家和部分官兵。

由于导弹仓库的建设周期太长,为缩短时间,安装导弹的工作就改在露天进行,他们是想用最快的速度使导弹具备发射功能,给美国一个措手不及,让其“望弹兴叹”。前苏联把导弹还用棕榈叶遮盖以躲过美军的空中侦察。

 

唇枪舌剑辩伪真 一招不慎泄天机

经过伪装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运抵古巴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人员,从古巴难民口中获悉了古巴港口比往常显得繁忙的情报,进行了观察研究。三个星期后,中央情报局给肯尼迪总统送去了一份紧急报告。这份报告说,苏联大概在古巴已建立了地对空萨姆导弹发射阵地网。

8月29日,美国U-2飞机在古巴上空做侦察飞行,发现了苏联在古巴建立的一个地对空导弹发射场并部署了苏式中程轰炸机。

9月4日,白宫发表声明,证实关于苏联在古巴设置防空导弹以及约3500名苏联技术人员抵达古巴的报道。同时,肯尼迪警告苏联说:我们不会容忍进攻性武器进入古巴。否则,将发生最严重的事情。同一天,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约见肯尼迪总统的特别顾问索伦森,向他递交了赫鲁晓夫寄来的一封私人信件。信中表示:“在美国国会选举之前,我们将不采取任何能使国际形势复杂化或加剧我们两国之间紧张关系的步骤。”

9月11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宣称:“向古巴运去的武器和装备完全是为了进行防御的,并不威胁美国。”9月13日,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重申,苏联新近运来的武器并不“构成对西半球任何其他部分的严重威胁”;但又表示,如果古巴采取进攻性行动,或者成为“苏联的拥有巨大进攻能力的军事基地”,美国就要采取行动。他要求国会授予他征召后备役军人的权力。

当美国于9月26日和29日再次证实前苏联在古巴中部部署了战略导弹设施后,美国向前苏联发出警告,指出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将导致最严重事件的发生”。10月2日至3日,美国召集美洲国家组织的各国外长在华盛顿开会,形成的会议公报中明确了“根据古巴问题的新发展……迅速采取进一步措施”的行动纲领。

为进一步核实情报的准确性,10月5日和7日,美国高空侦察机反复对古巴进行侦察,证实了在大萨瓜和雷梅迪奥斯发现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导弹立式发射装置或导弹发射场。

直到10月13日,多勃雷宁还表示苏联没有把进攻性导弹放在古巴。

肯尼迪当然不会相信赫鲁晓夫的话。他命令U-2飞机增加对古巴的空中侦察次数,9月5日、17日、26日和29日以及10月5日和7日,U-2飞机接连在古巴上空进行摄影侦察。这些飞机侦察提供的证据表明,那些军事设施是防御性的。但与此同时,美国情报机关通过古巴难民的渠道,不断听到关于核装置的传闻。为了弄清楚这些相互矛盾的情报,中央情报局建议派U-2飞机重点对古巴西部进行摄影侦察。这一建议得到肯尼迪总统的批准。

1962年10月14日,星期一,天空晴朗无云。一架全身涂成黑色,轻巧细长的U-2飞机以2万米的高度从古巴上空飞过,机上的两名美国空军少校打开B-73巨型高空摄影机,熟练地拍摄下一幅幅照片,结果证实了在圣克里斯托瓦尔确实已安装了SS-4型中程弹道导弹及立式发射装置;而在瓜纳哈伊正准备安装SS-5型中程弹道导弹。

任务完成得很顺利,飞机安全地返回了内华达空军基地,底片盒立即被送往华盛顿的专用洗印室冲洗放大,然后送往五角大楼的分析中心。

照片冲洗出来后,令五角大楼情报人员又惊又喜。惊的是苏联人真的在古巴修建进攻性导弹基地放置核武器,在圣克里斯托瓦尔附近一块空地上还发现了中程导弹基地。喜的是以前的人力情报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于是马不停蹄地将这一重要情报送到了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麦乔治邦迪的手中。

 

真凭实据戳谎言 深思熟虑定良策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乔治邦迪接到五角大楼情报中心关于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的报告后,仔细看了一遍,认为这一情报非常重要,必须马上呈报总统。

10月16日早8时,肯尼迪正在卧室的床上阅读当天的早报。突然,麦乔治邦迪进来,向他报告:“根据确凿的照片证据,俄国人在古巴设置了进攻性导弹。”

肯尼迪听后当即暴跳如雷,因为赫鲁晓夫在9月初还给他来信作过保证。在接见美新任驻苏大使的那天时还声称:苏联在古巴新设一个“捕鱼基地”,不会成为潜艇基地。在肯尼迪看来,赫鲁晓夫显然欺骗了他。在古巴部署进攻性导弹,不仅是对美国的挑衅,更是对他本人的挑衅。如果不猛烈回击,就有损他在政府中的威信,削弱他在国会里的信誉,激起公众对他的不信任感。于是,他指示麦乔治邦迪召集政府主要成员,在上午11时45分开会,讨论对策。

会议按时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肯尼迪兄弟、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腊斯克、副总统林登·约翰逊、中央情报局局长麦科恩、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将军、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爱德华·马丁和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等。这些人组成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简称“执委会”,负责处理古巴导弹危机事务。与会者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在古巴西部的圣克里斯托瓦尔修建的一个远程导弹发射基地即将竣工,四周布满了萨姆防空导弹。

他们知道,一旦这一导弹基地投入使用,那么美国在遭到袭击后的预警时间将从15分钟缩短到两三分钟,甚至更短。上帝恩赐给美国的两大洋天然屏障将消失于无形之中。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赫鲁晓夫一直致力于把中远程导弹运进古巴,以弥补苏联核弹远程投放能力的不足。而古巴自从猪湾事件后,也一直寻求安全保证,正如卡斯特罗所说的:“我们感到自己受到美国的威胁。我们同俄国人商量,他们一提出装备导弹,我们马上说好极了。”

会议一开始,在探讨对此事件的对策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泰勒将军、国防部部长助理保罗·尼采、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狄龙等,主张用“外科式手术”——空中轰炸来摧毁古巴导弹基地;麦克纳马拉则主张进行某种形式的外交试探。争论没有结果。散会时,肯尼迪要求第二天继续讨论,参加会议的每一个人要最严格地保守秘密,情报只向“需要知道”的人提供,不许告诉自己的秘书和朋友。为了避免人们的怀疑,肯尼迪表示他将尽可能地多处理日常公务,并要求他的顾问们也照此办理。

 

10月17日,“执委会”继续开会。与会者看到了当天送来的U-2飞机拍摄的第二批照片。从照片上的情景可以估计到一周之内将有16个导弹发射场投入使用,另外,除发现圣克里斯托瓦尔有中程导弹(射程1600千米)发射场外,还发现有几处中远程导弹(射程4000千米)和机动中程导弹发射场。整个美国本土全部处于导弹的射程之内,一旦战争爆发,苏联人可以一次集中发射40枚核弹头,几分钟内,几十座美国大城市将化为灰烬,估计会导致8000万人死亡。如此看来,苏联在古巴已经部署和正在继续部署中远程导弹的事实已被核实确凿无疑了。对此,美国朝野上下惊恐万状,要求立即采取行动制止“苏古交易”。但同时又担心对苏采取行动会引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核战争。一时间,加勒比海上空风云乍起,然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又似乎凝固了。

肯尼迪此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赫鲁晓夫打了一巴掌。他绝不能容忍这件事,如果听之任之,不采取强硬有效的措施,苏联人还会得寸进尺的。

会议开始讨论导弹危机的对策,很快便提出了6个可供选择的方案:(1)不作任何表示,任其发展;(2)向苏联提出抗议,并施加外交压力;(3)将问题提交联合国;(4)封锁古巴,迫使苏联撤出导弹;(5)实施空袭,摧毁导弹基地;(6)入侵古巴实施军事占领。与会者争论的焦点是在实行封锁还是进行空袭两种方案上。

麦克纳马拉等少数人认为,最好是选择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麦氏认为,轰炸和封锁都是战争行为,但封锁的好处在于,至少在最初阶段,可以避免流血,给对方时间思考,作出选择。然而,“执委会”的大多数成员还是赞成空袭。

10月19日,“执委会”成员继续讨论,会议从早到晚,开了一天一夜。根据美国对古巴导弹基地进行连续空中监视作出估计:苏联建筑工程进展迅速。这就迫使美国尽快作出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办法很快就被排除了,主要是由于担心苏联会来一个反攻,引起一场毫无结果的公开争吵,而基地则照样快速建成。军事进攻同样也被排除了,一方面是由于太缓慢,另一方面也由于太明显和太莽撞。剩下的两个办法一是封锁,或者叫作“隔离”,二是空中袭击。第二个办法被人提出三条理由加以反对。一是绝对效率没有保证;二是突然空袭很可能在苏联技术人员中引起一些伤亡,给莫斯科提供一个开战的借口,而这是很难避免的;三是有人感到突然空袭违反了美国以前承担的义务,在外交上很难说服美国在北约组织或美洲国家组织的盟国加以接受。这时,空中袭击派已被击败,封锁派已占了绝对优势。

最后会议决定,肯尼迪在22日晚上发表演说,向美国和全世界宣布苏联在古巴部署进攻性导弹的事实和美国的对策。

10月20日,肯尼迪从芝加哥飞回华盛顿,并做出最后的决定:对古巴实施全面封锁。

肯尼迪的决定作出后,美国政府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当天下午6点,召开了自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以来的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国务院的官员也开始对美洲国家组织进行拉拢工作;艾奇逊被派到欧洲,向戴高乐和北约组织通报美国即将采取的行动;美国新闻署则同各家私营电台安排一项专题转播节目,把肯尼迪的讲话用西班牙语对古巴和拉丁美洲播放。美国在军事上也做了准备,海军在加勒比海部署了180艘舰艇。B-52轰炸机部队奉命满载核武器在空中做昼夜飞行。第一装甲师深夜从得克萨斯出发,开往佐治亚洲的港口准备上船,另外5个师也处于戒备状态。

 

明争暗斗占主动 隔离封锁退敌船

10月22日晚上6时,腊斯克把封锁的消息通知了驻华盛顿的苏联大使。6时15分,鲍尔把这件事通知了在华盛顿的各盟国大使。史蒂文森向安理会主席提出了要求,请考虑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以讨论由于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发射基地和安置带有核弹头的导弹所造成的“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与此同时,美洲国家组织的大使们也收到了通知。

当晚7时30分,肯尼迪通过广播电视向美国全国发表讲话。他说,在过去的一周里,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建设具有攻击性的导弹基地和运载核武器的“伊尔-28”型轰炸机的基地,从这些基地发射的导弹,可以击中西半球从秘鲁的利马到加拿大的哈得逊湾的多数主要城市。

肯尼迪说,这构成了“对所有美洲国家的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其用意在于威胁世界和平,是一项蓄意欺骗政策的最后步骤。

肯尼迪称这种“秘密、迅速和不同寻常的集结”,“突然而且秘密作出的决定”,是“出于预谋的挑衅性地、不正当地改变现状的行动”,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肯尼迪宣布,为了制止这个进攻性集结,他已经下令“对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军事装备”加以严格的隔离。一切船只如被发现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必须开回去。对古巴的监视应予加强。对西半球的任何国家发射任何核导弹都将认为是苏联向美国的进攻,必须“对苏联给予充分的报复性还击”。他将要求美洲国家组织给予支持,将向安理会提出动议,请求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拆除和撤走进攻性武器。

最后,他要求赫鲁晓夫先生“停止和取消这个世界和平的秘密、轻率、挑衅性的威胁”,同时稳定美苏关系。

肯尼迪的讲话震惊美国和全世界。

10月23日,在肯尼迪发表演说后的13个小时内,苏联毫无反应。但实际上,克里姆林宫是一片混乱。赫鲁晓夫没有料到,古巴导弹基地会这样快地被发现,而且美国这样快地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其实,赫鲁晓夫之所以选择秋季在古巴部署核导弹,是因为他认为,秋季是飓风季节,会妨碍美国U-2侦察机的越境飞行,而且也正值美国政府竞选,即便发现,肯尼迪政府也不会采取激烈行动。加之,苏联的技术已大大缩短了建造核导弹发射场所需要的时间。

肯尼迪演说13个小时后,即莫斯科时间10月23日下午3点,苏联才有了第一个反应。塔斯社开始发表苏联政府的第一个声明,谴责美国对古巴的海上封锁是“海盗行为”。同时,美国驻苏联大使科勒在苏联外交部接到了这项声明,并附带有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一封信。也就是在这一天,肯尼迪签署了海上锁封的公告,第二天早晨即将生效。

 

10月24日上午9时,美国先后出动183艘军舰组成的“一三六特混舰队”抵达加勒比海、佛罗里达海峡和尤卡坦海峡执行巡航;各型侦察机和战斗机密切监视着封锁区内外的舰机行动,50%的战略轰炸机载着核武器不断在古巴上空盘旋,核潜艇也进入作战阵地。海军陆战队也整装待命……

为了实施有效的隔离,美国在加勒比海集结了各型军舰180余艘;4万名海军陆战队员;空军B-52战略轰炸机分散到全国各地的民用机场,以防万一遭到对方袭击时可以减轻损失,同时,部署B-52轰炸机携载核武器升到空中待战,担负战备值班,当值班飞机需要着陆补给燃料,另一架立即起飞接替;陆军调集了25万部队驻在与古巴隔海相望的佛罗里达州;5万名伞兵集结待命,另有1.4万名后备役人员应召,随时准备执行任务。美军首先确定了海上隔离封锁区域。由于从前苏联至古巴的航线犹如瓶颈般北大南小,驶向古巴的前苏联船只大多从北大西洋方向驶来,巴哈马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是其必经航线,因此,美军就在这个海域实施重点隔离封锁。

对于隔离区域大小的设定,美国海军曾提出了距古巴800海里实施隔离的方案,其主要考虑是尽量避开驻在古巴的米格飞机的作战半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然而,由于封锁范围过大,当时前苏联的船队已距此不远,如果依据这个范围进行隔离,在隔离生效后,很快就可能进行第一次拦截。为了让前苏联有更多的时间分析当前的态势,美国最后决定在距古巴500海里的海域实施海上隔离封锁。于是,10月23日,美国宣称距离古巴500海里半径内的海空区域为“海上隔离区”。美国海军将拦截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勒令这些舰船听候美国人的检查;凡飞往古巴的运输机也将遇到拦截,迫令降落在一个美国机场听候检查,否则予以击落;对于被发现的苏联潜艇,如未见其“升上水面”的信号,将用深水炸弹予以炸毁。
为了阻止苏联将导弹再次运进古巴,美军在古巴领海周围,设置了警戒线,把由大西洋通往古巴的5条航道全部封锁起来。近百艘舰艇在空军和航空母舰护卫下,驶入警戒线海域,在距古巴东端300多千米的一条巨大的弧线上摆开,拦截和搜寻驶往古巴的船只。美海军专门在佛罗里达至波多黎各一线布置了一支强大的“隔离舰队”作为封锁线的前哨。这支舰队由航空母舰“黄蜂”号、3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和6艘运输船组成,专事检查、阻止,并于必要时损坏(而不是击沉)那些驶往古巴的可能载有导弹装备的苏联船只。

为了避免在拦截中可能导致的军事冲突甚至引发核大战,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缅甸人吴丹仍在进行不懈的外交斡旋。他给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发出了内容相同的信,向双方紧急呼吁暂停行动两三个星期。他要求,一方自动停止向古巴运送一切武器;另一方自动停止封锁行动,特别是对驶往古巴船只的检查,因为“人类的命运危如累卵”。

然而,大西洋上的行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上午10时许,两艘苏联船只“加加林”号和“科米莱斯”号作为先导,正向美国隔离舰队方向驶来,距离拦截线只有几海里之遥。而一支由25艘舰船组成的苏联护航运输船队已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北大西洋上,正向哈瓦那驶来。此时处于临战状态的美海军反潜航空母舰和战斗舰艇编队迅速向苏联船队靠拢,舰载飞机一架接一架地从船队上空掠过。

战争一触即发。关键看苏联船只敢不敢于向封锁线再跨近一步。

10时25分,美国海军舰队指挥官接到报告苏联船只在封锁线附近停止不前了。又过了7分钟,报告说驶向古巴的20艘苏联船只都在拦截线旁停了下来,先是6条,后来其余的都掉头开回去了。就这样,一场即将爆发的海上战争甚至是核战争,最终因苏联船队的撤回而得到了避免。

 

风转云换生波澜 异曲同工化干戈

当日,美国舆论大肆鼓噪:“封锁取得胜利!”肯尼迪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然而,根据U-2飞机侦察的结果,古巴发射场上的工程还未停止。美国方面认为,必须把工程停下,否则导弹很快就会安装在发射台上。由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局势依然还很危险。

10月25日上午8时,一艘舷号为“布加勒斯特”的前苏联油轮驶到了隔离区边缘,并以17节的航速向古巴航行。美军先是命令军舰跟踪“布加勒斯特”号,接着让该船向监视它的美国军舰亮明身份,证实它确是一艘油轮,便放行了,而且没有登船检查。

油轮是放行了,然而,美国却以另外一种方式给前苏联施加压力。每天清晨和傍晚,美国派出八架飞机在古巴上空进行低空侦察,以配合U-2飞机进行拍照。同时,前苏联在这个海域的或正从大西洋驶向古巴的六艘潜艇都遭到了跟踪或骚扰,有的潜艇还不时地被迫在美国军舰附近浮出水面以证明身份。

大西洋上的较量仍在继续。25日黄昏后,一艘在黎巴嫩注册的、由美国制造的巴拿马万吨自由轮“马卢克拉”号,这次被前苏联租用。该船从波罗的海的港里加驶往古巴,现已驶近隔离区。对这艘船,美国决定对它进行跟踪、检查,从这艘船打开突破口,用它杀一儆百。因为它不是前苏联国籍的船只,对其进行登船检查,并未直接冒犯前苏联,但足能向其表明:隔离已经生效了,美国说话是算数的。

执行跟踪任务的是“小约瑟夫·肯尼迪”号和“约翰·皮尔斯”号驱逐舰。26日上午7时24分,两舰强迫“马卢克拉”号停航并靠拢了该船。8时,舰员登上该船开始进行检查。然而,检查的结果证明,该船并没有装载武器,只装载了石油,最终还是被放行了。

从上述情况分析,前苏联似乎已向它的远洋货轮下达了接受检查的指令。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那么顺利。

10月27日,美军少校鲁道夫·安德森在驾驶U-2飞机对古巴侦察时,古巴革命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命令萨姆导弹射击,随着两道火光直冲云霄,U-2飞机连同驾驶员一起坠毁在古巴的大地上。

同时,美国从不同侧面了解到:前苏联的船只在海上虽然接受美军的检查,但在古巴岛上的导弹基地正在夜以继日地加紧施工。第一批导弹已经做好了发射准备;伊尔-28型轰炸机也在加紧装配,第一批飞机已装上核弹,随时准备升空,这种高速喷气式飞机在几分钟之内便可飞越90英里的海峡对美国实施轰炸。这无疑又使事态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鉴于此,美国政府紧急约见前苏联驻美国大使,警告说:如果苏联不立即停止在古巴继续修建导弹基地,美国将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美国的克制最多不超过48小时。

不言而喻,如果48小时后前苏联仍没有停止对古巴导弹基地的修建,那么,美国将对古巴进行空袭甚至大举入侵;摧毁导弹基地,借机推翻古巴现政府。命令800架B-47轰炸机和500架B-52战略轰炸机做好了起飞准备;90架B-52携带核弹巡弋在大西洋上空。此外,100枚“阿特拉斯”、50枚“大力神”和12枚“民兵”洲际导弹均已进入发射准备状态。

刹那间,箭在弦,刀出鞘,一场核战争即将爆发。

 

对于美苏两国玩弄核讹诈,导致加勒比海越来越紧张的局势,国际社会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也激起了古巴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古巴政府发出同美国斗争到底、誓死保卫祖国的号召。中国政府于10月25日发表声明,坚决与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反对美国封锁古巴,支援古巴人民粉碎美国的战争挑衅。许多亚、非、拉国家政府也先后发表声明,支持古巴人民的反美爱国斗争。加纳和阿联酋这两个不结盟国家代表亚非45国提出决议草案,要求联合国代理秘书长吴丹同争执双方进行磋商,并要双方暂时不使局势恶化。

10月25日,是在双方的僵持中过去的。这一天苏联船“布加勒斯特”号通过了封锁线,但美国军舰没有拦截登船检查,只是尾随航行,进行监视。肯尼迪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想把赫鲁晓夫逼得走投无路”。确实,就在这一天,赫鲁晓夫面对毫不退让的肯尼迪的强硬姿态,无可奈何地退却了。

10月26日,危机第一次出现重大突破。苏联驻美大使馆参赞、克格勃华盛顿站站长亚历山大·弗明,同美国广播公司驻国务院记者约斯卡利进行了接触,转达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信中表示:如果肯尼迪总统愿意公开宣布不入侵古巴,那么他准备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把导弹撤出古巴。斯卡利将这封信转给了国务卿腊斯克。“执委会”成员对此进行了讨论,决定让斯卡利通知弗明:美国对这个信中的建议很感兴趣。

10月22日,古巴危机迅速升温,最后达到了高潮。

这天一早,肯尼迪接到了赫鲁晓夫写的第二封信。信中重申苏联方面的立场,即苏联愿意从古巴撤走导弹,条件是美国今后不得入侵古巴。

紧接着,肯尼迪接到了赫鲁晓夫写的第三封来信,信中表示苏联准备从古巴撤出导弹,但美国也应从土耳其撤出其进攻性武器;苏联保证不侵犯和干涉土耳其的内政,美国也应对古巴作出同样的承诺。他表示愿意接受美国的提议,同意由联合国委派人员监督执行情况。

其实,肯尼迪早就急切地想:只要苏联肯从古巴撤出导弹,他宁愿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出导弹,以保全美国的面子,不至于将苏联逼到战争的“死胡同”;同时两国可以恢复和平关系,并在核武器控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肯尼迪并没有马上这么做。他认为,在苏联将导弹放在美国大门口的情况下,美国不能以撤出土耳其导弹为交换条件。正当肯尼迪为如何给赫鲁晓夫复信一事而犯愁的时候,美国一架U-2飞机在古巴上空被打了下来,造成机毁人亡。此事将古巴危机推向了高潮。

美国政府认为,U-2飞机被击落,说明古巴导弹发射场的萨姆导弹基地已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也来报告说,驻纽约的苏联外交官正在准备销毁文件。上述三件事使得“执委会”成员都认为只有接受三军参谋长的建议,即29日发动空袭,紧接着入侵古巴,除此别无他途。但肯尼迪不同意。后来,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提出了一个办法,他提议不理睬赫鲁晓夫27日的来信,只就26日的来信回答。这个建议得到采纳。当天,肯尼迪总统复信赫鲁晓夫,要求苏联先从古巴撤出进攻性导弹,然后美国才同意撤除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进攻古巴。并还在信中加了一段告诫的话:如果把古巴问题的讨论同更大范围的欧洲和世界安全问题扯在一起,使时间拖延下去,那就必然会使古巴危机更加严重化,并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苏联驻美国大使受到了美国的警告说,美国准备在下星期一采取行动。赫鲁晓夫似乎领会了肯尼迪的暗示。他于10月28日给肯尼迪写了第四封信,在回信中,他一笔勾销了撤除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表示将下令撤除苏联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就解除对古巴的封锁迅速达成协议。他要求双方“谨慎、克制,不要把事件搞到致命的地步”。

肯尼迪随即发表声明,欢迎赫鲁晓夫的“具有政治家风度的决定”。美国要求苏联除撤走导弹和导弹发射架外,还必须撤走伊尔轰炸机。结束在古巴的封锁是在导弹撤走以后而不是之前。

美苏的妥协,标志着这场危机出现了重大转机,同时表明美苏头目在危机的紧要关头选择了和平而不是战争。

 

就在10月28日,卡斯特罗就美、苏对于古巴问题的协议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在解除对古巴的封锁之外,还必须作出下列保证:①停止经济封锁;②停止一切颠覆活动;③停止从美国和波多黎各的基地上进行海盗式的攻击;④停止侵犯古巴领海领空的行动;⑤撤除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归还美国占据的古巴领土。

10月29日至11月初,美苏就如何撤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接受美国监督检查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磋商,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11月7日,美国向“137”联合特混舰队下达了9-62号命令,命令规定,特混舰队在小安的列斯群岛至加勒比海之间进行海上检查。

为便于行动,“137”特混舰队明确了“责任区域”:委内瑞拉的“苏利亚”号和“新埃斯帕塔”号在委内瑞拉大陆和格林纳达岛之间的几个检查点巡逻。阿根廷的“罗萨莱斯”号扼守着多米尼加群岛和瓜德罗普岛之间的通道;“埃斯波拉”号独自监视着两个检查点:一个在瓜德罗普岛通道上,另一个在蒙特塞拉特岛沿海。“马林尼克斯”号则在北边的检查点巡逻,监视着阿内加达岛和安圭拉岛之间繁忙的阿内加达航道。其余既定的大部海域由美国舰艇负责监视。

11月8日下午,五艘苏联商船驶入了美国舰艇的视察区。美国航空母舰“黄蜂”号的直升机立即起飞,对第一艘舷号为“阿拉帕耶夫斯基”的商船进行检查。直升机在空中用灯光信号联系,通知船长揭开导弹上的覆盖物,直升机拍下了甲板上导弹的照片。紧接着,直升机又对“宾斯克”号、“沃特戈列斯”号等进行了检查。

为了让世界上都能清楚地了解前苏联运载导弹的实情,9日,当前苏联的“阿诺索夫”号商船接近视察区时,美国的一架海军巡逻机临空。在这架飞机上,有美国各大通讯社、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的十余名记者,他们将对这举世瞩目的事件作出实地报道。船上的前苏联船员非常愤怒,一拖再拖,最后无奈只把8枚导弹中的两枚覆盖物揭开,让记者们去拍照、报道。

海上视察的第三天,前苏联船员的愤怒达到了顶峰。尽管美国的直升机始终在上空盘旋,“列宁共青团”号上的船员仍拒绝揭开导弹上的覆盖物。为此,一艘美国驱逐舰紧“咬”着“列宁共青团”号,在距离不到400米处对峙了两个多小时。前苏联船只经再三请示当局后,不得已把8枚导弹中的6枚遮掩物打开,让美舰上的人员视察。美视察人员拍下了这些导弹和船员的悲愤表情。

截止到11日,前苏联货船已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

11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根据肯尼迪总统的指示,宣布解除对古巴的封锁。21日,苏联也对危机中动员的军队“解除动员令”。12月6日,前苏联伊尔-28轰炸机全部撤离古巴。至此,震动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得以结束,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总算松了一口气。一场濒临边缘的核战争就这样避免了。

美国通过海上威慑性封锁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在这次封锁中,虽然美国在破坏公海自由原则、干涉别国内政、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方面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规则,但是从军事方面看,这确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海上封锁。其突出特点是:美国在没放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便在很短的时间解决了危机,慑服了对手,并且避免了一场大规模入侵战争,特别是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核战争。可以说,美国通过海上封锁既扑灭了“后院之火”,又遏制了“核战争”,“兵不血刃”地达到了其战略目的。由此证明威慑性海上封锁不失为一种政治、外交、军事斗争的重要样式,特别是在高技术的今天,将更加引起各国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视。

 

[专家点评]

大国博弈核战略 一波三折化危机

美国通过对古巴海域的隔离封锁,致使前苏联把半年前运往古巴的42枚导弹和伊尔-28轰炸机又全部拆除并运回前苏联。据有关方面估计,前苏联仅往返的运输费用和这些“进攻性武器”在重新装配与拆卸过程中的损耗就达十几亿美元。

一、慎重决策,从低强度开始,保证了美军战略上的主动

封锁作战理论表明,封锁行动是一种准暴力行动,它既不同于登陆、火力打击等暴力方式,也不同于军事威慑等非暴力方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切作战样式的选择和运用都必须服从国家政治需要,任何单纯军事观念都是有害的,这是战争指导的基本规律。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的决策过程始终伴随着激烈的辩论。在多数军事将领主张对古巴实施空袭或登陆的情况下,政治家们则选择了封锁这种“准暴力”方式,从低强度开始,并做了两手准备。结果,美军凭借在加勒比海域常规兵力兵器的强大优势,把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运用暴力的临界点,最终迫使苏联撤出导弹。实践证明,封锁为美国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也使世界避免了一场可怕的核战争。由此可见,如果双方战争目的有限,不希望进行大规模军事冲突或战争,有谈判可能,那么,以封锁行动这种“准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仅是非常有效和可行的,而且也符合国际政治的需要,可以保持国家政治上和战略上的主动。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封锁行动已成为国家和地区间解决矛盾和危机的一种现实可行的作战样式。

二、超强使用兵力,保证了封锁目标的顺利实现

纵观武装力量的战略运用,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暴力运用方式,即通过诉诸武力达成战略目的;二是非暴力运用方式,即通过止戈为武达成战略目的;三是准暴力运用方式,即通过兵不血刃达成战略目的。这几种方式的运用,取决于战场环境、双方的兵力兵器技能和最高层的决策等。

历史上,使用单纯的暴力手段实现战略、战役目标的战例举不胜举。无论是早在1853年11月18日,俄国分舰队与土耳其分舰队在锡诺普湾进行的“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拼杀,还是1916年5月31日英国与德国进行的“巨舰大炮”时代的日德兰大决战,以及1942年6月“二战”后期的美国与日本的中途岛海战……几乎都是摆开堂堂之阵,通过相互的直接打击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保存己方的战争潜力。可以说,战争中暴力手段成了实现战略、战役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这次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军在和平时期选择了“准暴力”手段。当时,在地面上,苏联在古巴只部署了42枚弹道导弹和42架伊尔-28轰炸机以及2万余人的军事人员;古巴也只有42架米格-21战斗机、114枚“萨姆-2”对空导弹和几艘苏制导弹快艇。在海上,苏联除了6艘核潜艇外,没有任何水面战斗舰艇,总体力量非常薄弱。尽管如此,美军在此次战役中还是动用了压倒优势的兵力,呈现了一种以强逼弱、迫其就范的态势。美国与苏联、古巴力量对比,航母为8∶0,其他水面舰艇为25∶1,潜艇为1.3∶1,飞机为16.5∶1,弹道导弹为3.4∶1。美军凭借在加勒比海域常规兵力兵器的强大优势,将180余艘作战舰艇部署在预定海城,对古巴实施了隔离封锁,这种筹划对美军是非常有利的,它可根据事态的发展,灵活地使用这些兵力。如果隔离封锁无效、战事爆发,这些兵力可迅速提高平转战的速度,立即投入作战;如果事态缓和,又可迅速降低对抗等级,做到有备无患。今天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正是这种超强兵力优势,使苏联措手不及,下不了决心,既打不起核战,又无法打常规战争。鉴于美国的强硬态度和坚决的军事行动,前苏联不得不撤出导弹。美国通过战争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达到了预期战略目的,取得了封锁作战的胜利。

 

三、核时代,常规武器仍是解决军事危机的主要装备

1962年,美苏两国的核武器形成了一定规模,尽管在所谓的“核均势”中存在着某些差距,但都具备了摧毁对方的能力,都能给对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都能使对方毁灭,那么“核优势”就显得毫无意义了。所以,在解决这次核危机中不难看出,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核导弹,而是人们所熟悉的常规兵力兵器。

加勒比海危机发生后,美国迅速调遣海军兵力对古巴海域实施隔离,并准备入侵古巴的陆军和空军力量,使加勒比海海域的美苏力量对比产生了巨大悬殊,美军随时可投入战斗的常规力量占了绝对优势,使前苏联的决策不得不受制于美国的这种优势。前苏联之所以在这次危机中屈服,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在加勒比海和大西洋海域缺少海军力量,特别是缺乏大、中型远洋作战舰艇的缘故。

造成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在50年代中期,前苏联军方存在着一种普遍观点,即“随着核武器的出现,海军已丧失作为一个军种存在的价值”,在沿岸作战中,因为陆军已拥有了核武器,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抗击海上入侵的敌人,而无须海军的支援。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赫鲁晓夫也认为大型水面舰艇已经过时,极力贬低水面舰艇的作用。他为了与美国争夺核优势,制定了所谓的“火箭核战略”。他在1959年访美时曾声称:“大型军舰用来进行国外访问旅行倒是可以的,但从军事观点看来,业已过时。今后它只能用作导弹的靶子。我们就报废了今年即将竣工的巡洋舰。”此外,他还咒骂航空母舰是核战略时代的“海上浮动棺材”。

从这个战略观点出发,赫鲁晓夫发展海军的方针是,海军只须建设一支由潜艇、航空兵和轻型水面舰艇组成的小规模舰队,而航空母舰因其耗资巨大,无须建造。因此他缩小了常规舰只的建造计划,而着重发展洲际弹道导弹。同时,他还放弃了海外的海军基地,退役舰艇375艘。

然而,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前苏联船队由于没有大型水面舰艇伴随护航所遭遇的严酷现实,使赫鲁晓夫如同大梦初醒,深感海军力量特别是大型水面舰艇没有相当规模就无法夺取制海权,更无法控制海洋,其战略或战役目的也将无法实现。为了拥有一支能把“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的强大的海军舰队,前苏联从此加快了远洋海军的建设步伐。

四、发挥政治、外交的作用,保证封锁行动的合法化

政治、军事、外交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政治和外交上的努力,使国际社会对所采取的军事行动给予支持、同情和理解,从而在政治上“得道”,在行动上获得“多助”,这对军事行动的成功至关重要。当前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行动被美国发觉后,美国为了本国利益不受侵犯,充分利用世人对核武器的恐惧心理,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首先,美国借口保卫西半球的安全,把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国家联合起来,求得这些国家的同情与支持,组成了反苏统一战线。肯尼迪称,“从古巴发射的导弹可以击中西半球从秘鲁的利马到加拿大的哈得逊湾的多数城市,这意味着威胁世界和平”。于是,这些国家不但声援美国,还派出战斗舰只直接参加美军的封锁行动等。其次,美国在联合国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活动,使联合国安理会的11个成员国中,有7个对美国的隔离封锁措施投了赞成票,从而使美军对古巴的封锁“合法化”。

国际社会在分析了古巴导弹危机的起因和态势以及美采取低强度军事行动的决策等因素后,多数国家赞成或默认了美军的封锁行动。政治和外交上的被动以及世界舆论的压力,迫使苏联作出让步,美国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时机,既然对古巴的封锁已经“合法化”,于是,它便对古巴进行了大规模的隔离封锁。

五、正确划定封锁区域,保证了封锁行动的成功实施

海上封锁范围,是封锁一方为了对被封锁一方实施海上封锁,在一定时间内划定并对外宣布的、禁止非己方舰船出入的海上区域。划定海上封锁区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封锁敌主要航线,有利于封锁兵力展开和行动,有利于减少对国际航道的影响等。

美军为了对进出古巴的前苏联船只进行隔离封锁,首先正确确定隔离(封锁)区域,即巴哈马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区域,因为从前苏联至古巴的航线多从北大西洋方向驶来,这一区域是航线必经区域。其次,美国将原来海军划定的800海里的封锁范围,改为500海里,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按800海里实施封锁,那么,宣布的封锁时限一到,就要马上进行拦截,对美、苏都没有考虑与周旋的余地。而将封锁范围设定在距古巴500海里的海域,由于前苏联船只距离封锁线尚远,使前苏联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是否改变行动方案,同时也能使美军更充分地做好隔离准备,致使美军隔离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由此可见,封锁范围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14:52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