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周天勇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内容简介】

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如何走中国人自己发展的道路,需要调整结构,需要改革,这都需要从党和政府,到公民形成共识。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一个民族,干一些大事,需要精气神,也即21世纪的中国精神。同样,这种中国精神,也根植于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中。一个对未来没有憧憬和企盼的民族,也就没有它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它的精气神,即民族之魂。那么,中国人21世纪再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源于哪里?作者认为,来源于中国人对21世纪生活和发展的憧憬和企盼,来源于中国人对未来自己、自己家庭、所处社会和这个国家的责任和信任、希望和梦想,来源于对这种中国愿景和理想的追求。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们抓住了机遇,战胜了种种困难,实现了化危为机,做到了科学发展,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展望“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实现崛起,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经济领域问题与社会民生问题、体制改革问题和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解决的难度。

【作者简介】

周天勇,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名家推荐】

从提出中国梦,到讨论中国道路,再到转变发展模式和调整结构,协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和缩小贫富差距,推进资源价格、财政税收、土地制度、金融体系、国有经济等改革,最后提出了中国道路路线图和时间表。周天勇教授实际做了一项考虑未来30年中国发展、改革和民生综合、宏大和长远的战略和方案,是一本未来30年中国具体怎么办的书,也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中国国策论著中,顶尖级水平的一部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在当前我国节奏偏快和短期见效导向突出的学术氛围中,周天勇教授能静下心来就如此宏伟的主题做系统的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充分彰显一个经济学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感情,体现了一名有良心良知的学者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感受到本书蕴含的澎湃激情和思想力量。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体现公民共识的“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形成作出贡献,并为我国重大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和逻辑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目录】

序一 需要发展改革民生的战略思路和综合方案

序二  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  

前言  公正地看待过去30年发展的成就

第一章 21世纪的中国梦

第二章 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

第三章 模式不转变:资源环境领域中国无路可走

第四章 资源和环境约束:未来我们怎么办

第五章 发展道路选择:重大结构调整与提升竞争力

第六章 第二次改革的重点是财政税收体制

第七章 完善经济体制:土地、金融和国有经济改革

第八章 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

第九章 中国道路路线图

 

【章节选读】

前言  公正地看待过去30多年发展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距今已60多年。在这60多年中,前30年,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从一个从事革命斗争的党转变为执政搞经济建设的党,新中国成立后仍然以“阶级斗争”为党的中心工作,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商品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之路,虽然中国人民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事实表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整整耽误了30年,使中国30年前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排在世界各国和经济体的倒数几位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从一个革命和斗争的党,转变成了一个执政和发展经济的党,将经济搞上去,成为党的毫不动摇的中心工作。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人均GDP从200美元左右增加到了2010年的近4000美元,从当年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2/3,变成了今天印度人均GDP为中国的1/3,中国人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这30多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0多年来,中国将城市化的水平,从改革开放初的不足18%,推进到2010年的49%,使中国从结构上已经初步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和城市社会,发展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3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和良性的推进,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体系日益壮大,重化工业基础在装备和技术水平方面,包括规模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家电、手机和计算机、汽车等工业及设施,供给着13亿多人日益增长的需要;包括在华的外资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技术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和升级。

30多年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铁路、高铁、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和轻轨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输电输油气等网络形成体系,高速信息天地网络系统也全面铺开和提高等级,成为中国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深化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30多年来,中国人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也努力追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当初的50年左右,缩小到今天的10年左右。并且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铁综合技术、大型计算机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技术、大型水电和燃气发电机技术、粮食育种等许多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当多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国际上领先。

30多年前,国外一些学者、政治家和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近10亿人口的吃饭难题。然而,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解决了10余亿中国人吃饱肚子的难题,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内容、质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家务劳动如劈柴、生炉子、擀面条、手洗衣服、挑水、做衣服等,都消失了;家庭财产和用品,从过去的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变成了手机、彩电、计算机、洗衣机、冰箱等,许多家庭购买了小汽车;用电、用水、用燃气、用网络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绝对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的2.5亿人,减少到了今天的2000万人左右。

 

30多年来,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99%以上的商品供求和价格由市场调节,形成了商品、资金、技术、房地产、外汇等市场体系;我们也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和调整为不同所有制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今天在个体、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外资企业等领域中就业的劳动力达到了75%以上;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虽然还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但是总体上调整了财政税收体制,形成了既有中央集中调控,又有地方发展活力的局面,各省地之间的经济竞相发展,成了中国经济调整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对外关系上,我们从一个封闭的社会中走了出来,转向了向世界开放的,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我们从内向的进口替代式的发展战略,转向了出口导向和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从允许外商投资,到建立特区,到沿海沿边内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单边合作,到多边合作、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合作;从管制汇率,到形成有管理的汇率市场。这30多年,我们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出口国内剩余劳动力创造产品获得收入等,在对外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今天,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地位,与1978年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关系发展势头良好。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虽然经历了两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但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使其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受到限制,而且更加具有活力。大陆和台湾两岸通商、通旅,开展文化和亲情交流,形成了更紧密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合作及来往。我们同属中华民族,都是一家人,越来越成为两岸各界和人民的共识。

3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10年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公共服务和民生,力争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保障和福利体系的社会。我们的财政从过去纯吃饭建设型的支出,通过多年来调整支出结构,逐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我们建立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低保体系,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我们免除了农民的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并给农民在种粮、购买农机具和购买良种方面给予补贴;我们在农村建立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我们在城市对学龄前儿童、上学学生、无单位人员等,也建立了医疗保险体系,并且正在探索其养老等保障体系的建设,力争做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我们对革命老区,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并且用特殊的政策,促进这些地区快速发展;我们还在城市努力控制房价,并建立保障住房体系,以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虽然我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还很薄弱,覆盖面还不尽如人意,还达不到城乡人民的要求,但是,党和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局面正在改善,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富有创业激情和工作活力,民众分享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国家,这个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我们的这些成就,无论是与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都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由于我们人口众多的国情,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解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新的问题,以局部而论全局,以新出现的问题而不见过去艰苦的努力,从而去否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奋斗,看不见实实在在发生了的朝着现代化的巨大变化。看待过去,要客观和公正。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7日 16:39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