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南画十六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内容简介】

南画者,特指中国传统文人画。本书是作者研究传统绘画的一本新作,通过元明以来十六位代表性画家作品和人生的研究,来探讨支配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真性问题。全书秉承作者一贯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的书写方式,深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画院外聘专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

【专家推荐】

朱良志教授近年来的几部有关中国艺术的著作都很有分量,“文人画的真性问题”是他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知道他自2008年完成《真水无香》之后,就一直在从事这本书的写作,前后至少用了三年时间,我看到他的初稿,觉得这部新著角度独特,很有深度,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研究,而且对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和传统美学思想的研究都极具参考价值。文人画的研究近些年虽获学界重视,优秀之作并不多,相信这本著作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叶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著名美学家)

朱良志教授是一位对中国艺术研究覃思入微的学者,为当今传统艺术观念研究之翘楚,他近年来出版的每一部著作都有很好的社会反应,我觉得这部《南画十六观》新著是很有新意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传统艺术的成果。

——张法(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美学家)

 

【目录】

序言: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一观  黄公望的“浑”

一、序:神性与理序

二、真:莫把做山水看

三、全:在山满山在水满水的境界

二观  梅花道人的“水禅”

一、“渔父”的话题

二、超越“隐者”的思路

三、破除“终极”的价值

三观  云林幽绝处

一、幽深

二、幽远

三、幽静

四、幽秀

四观  沈周的“平和”

一、落花下的感伤

二、当下即成的感兴

三、心与天游的自得

四、倪和沈:寂寞的江滨和温暖的溪岸 

五观  文徵明的“浅”

一、听玉

二、往复

三、近物

四、真赏

六观  唐寅的“视觉典故”

一、关于视觉典故

二、古典与今典

三、旧迹与真性

四、用事与无事

七观  陈道复的“幻”

一 “殇”与“觞”

二 “景”与“影”

三 “病”与“冰”

八观  徐渭的“墨戏”

一、画人间戏

二、脱相形色

三、开方便门

四、奏千年调

九观  董其昌的“无相法门”

一、真性惟空

二、无法可说

三、懒写名山

四、无纵横气

五、放大光明

六、气韵不可学

十观  陈洪绶的“高古”

一、醒石

二、味象

三、缥香

四、寒沽

十一观  龚贤的“荒原”

一、忽有山河大地

二、为何总是荒原

三、有生命的笔墨

四、有新意的“画士”说

十二观  八大山人的“涉事”

一、“涉事”概念的提出

二、“涉事”的涵义

三、“涉事”与权

四、“涉事”与形

五、“涉事”与真

十三观  吴渔山的“老格”

一、渔山老格之建立

二、渔山老格之特点

三、天学与老格

四、渔山老格之于文人画传统

十四观  恽南田的“乱”

一、呈现生命真性的“乱”

二、“乱”的悲剧性

三、“乱”之美

十五观  石涛的“躁”

一、辟混沌

二、转动静

三、抹烟霞

四、弄恶墨

十六观  金农的“金石气”

一、把玩金石

二、参悟净因

三、管领冷香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章节选读】

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以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能与之相比,她们所散发的“纯美”给我们短暂而脆弱的人生增加了意义。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博学的内藤湖南在上世纪初就说,中国的文人画(他以“南画”称之)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国这个世界至为灿烂文明的文化精神的艺术,必将在未来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味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确能感受到在她简澹的形式背后,藏着含玩生命的优游不迫的情怀、独标真性的沉着痛快的精神。

本书所论的内容,真可以“乞儿唱莲花落”一句禅语来概括。禅宗将追求真实的人,称为“乞儿”——托钵行乞天下,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只有那些不为表面事实所遮蔽的人,才会如乞儿一样追寻。真正追寻“真”的人,就是乞者。  

禅宗中有这样的对话,有僧问老师:“莲花落了吗?”老师回答说:“莲花并没有落。”花开花落,只是表象,而真实的莲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

禅宗将乞儿唱莲花落,比喻对佛性,对永恒的生命真性的追求。

这就像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大林寺桃花》所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的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为了演绎白居易这首小诗。

文人画发展到元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家更关心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陈洪绶曾画过《乞食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强调在极端的生命困境中,也不放弃对真实生命价值的追求。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即如一个漂泊在天涯的命运乞儿,他的心中有永远不落的莲花,这是他生命的真正安顿。

王世贞曾以“乞儿唱莲花落”来评价唐寅诗。表面看来,此言对唐寅放荡生活略含讽喻,对他诗歌中的寒伧气略有微词,但深究其意,还包含着一种命运的隐喻,一种对唐寅乃至中国无数诗人艺术家生命追求的怜惜。唐寅正像一个追索生命意义的“乞儿”,他寻找漫天虹霓,寻找永远碧波荡漾的清池,他期望虹霓下、碧波里有永远不败的莲花,但他看到的是尊贵的莲花在枯萎、凋零,狂风摧折中,他听到莲花的无声呻吟。然而,这尊贵的莲花,是被命运抛弃的“乞儿”的永远希望,面对着满池萍碎,紫陌香销,他不能停止心中的呼唤,乞儿永远唱着莲花落,他的歌回响在这红衰翠减的池塘,他的心意伴着那纷纷飘落的莲花,畅饮着凄恻,也品味着生命。他的心中有永远不落的莲花。

本书其实就是在说一个莲花不落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1日 15:50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