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望海楼札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叶小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自2007年以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发表的文章若干篇,主要涉及民族宗教、文化、社会话题、改革发展等话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的思考和理解。篇目包括《“和谐世界”的文化底蕴》、《多姿多彩, 世界和谐》、《从“三个停止”到“四个不支持”》等。

【作者简介】

 叶小文,男,1950年生,湖南宁乡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正部长级)。曾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兼任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以及长江商学院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多视角看社会问题》、《从心开始的脚步》(中、韩文版)、《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人民》、《化对抗为对话》、《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宗教七日谈》、《小文百篇》等。

 

【目录】

一、请君一瞥“望海楼”

望海兴叹小文不小——写在《望海楼札记》付梓之际

叶小文:中国新思维

望海楼上读小文

开年且说“望海楼”

二、先王之道斯为美

和气东来和风西送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多姿多彩世界和谐

梵呗音诗和谐交响

虎溪三笑以和会通

譬如北辰众星共之

和谐世界文化底蕴

宗教文化值得研究

三、真善美自有相通处

赵朴初的“无尽意”

好将佛事助文治

路遇“弥勒文化”

文化的回归与超越

道确有道不无裨益

重视“养生”是件好事

“子不语”的可语之理

宗教与社会和谐

万方乐奏有于阗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写好字

真善美自有相通处

儒释道对话录

四、他们问到的都是文化

他们问到的都是文化

足球是一面镜子

“文化建设新高潮”新在哪里

婚礼记事三则

兴教原为兴中华——《杨仁山传》序

无尽思无尽意

你走了,心灯依旧

又到回家过年时

副总理的贺年片

中国文化走出去

五、呼唤新的文艺复兴

迎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两个雄心的相遇

两个圣者的相遇

文化湘军下夕烟

陶艺本来重佛教——世界佛教论坛《中国佛教陶瓷艺术展》序

梵铜也能出大师——为《梵铜大铜》序

草根文化请君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星云、刘长乐《包容的智慧》序

新年又闻交响乐

自强不息生和气厚德载物送和风

礼兴乐盛——与宣科先生一席谈

六、千头万绪中的硬道理

聆听新年最强音

千头万绪中的硬道理

对30年改革开放的最好纪念

“变革”的抉择

坚持改革稳中求进

今年两会又不同

转变发展方式是更深刻的变革

时代呼唤“顶层设计”

把顶层设计变为全民自觉

七、中国经济岂能“跛足”

“危机”的中国释义

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

五个“尽早”牛年春早

中国经济岂能“跛足”

全球变暖我们咋办

请告诉哥本哈根

妙哉无锡人

浙江人的“微笑曲线”

“拐点”与“折腾”

发展民营经济还应多多着力

从“后来居上”到“历史性跨越”

走好“第四个十年”

幸福:热切期盼与沉稳追求

八、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拥抱人民焕发青春

防治贪腐,路在何方?

呼唤“公益”

经济发展急唤道德伦理

信仰缺失与精神迷茫:

关于“信仰建设”的顶层设计

守望生命

又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为何重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附一 多维新闻的报道

附二 凤凰台“时事辩论会”主持人的致歉信

同人民在一起

九、关键,攻坚,人才为先

参政党自己的“党校”

办好党外干部的高等政治学院——答人民论坛记者问

交响乐来到咱学院

“君子之泽”也长青

核心价值贵在践行

从美国学者谈中国民主说起

“协商民主”正开出一条新路

关键,攻坚,人才为先

 十、心光常注近及远

多难兴邦

温暖的心是冻不住的

热烈庆典前的冷静思考

心光常注近及远

知识分子都应“以天下为己任”

共和国华诞前的期盼

“老二”帽子咱不戴

蒙哥马利何堪忧

我思,故我在

十一、祖国,我为你自豪

为祖国骄傲

千年一叹:我能比呀

今朝一笑:我能赢呀

罗格之赞:无与伦比

那一夜,中国文化感动世界

上海世博之夜抒怀

十二、殚精竭虑内稳边安

达赖喇嘛又说谎了

“挟洋自重”有多重

“戏剧喇嘛”口中的“非暴力”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从“三个停止”到“四个不支持”

“不支持”总得“有表示”

遮羞硬说本无羞

靠说谎度日是什么“神”?

拉萨事件三思

“香格里拉”的变与不变——与美国人谈“西藏问题”

附 关于西藏,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

唱响民族正气歌

叫一声“妈妈”好心酸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祖国

推动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

十三、君子坦荡荡

布什应该好好反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正义的冠冕”为傅铁山主教预备

美国有人拿倒了“望远镜”

中国基督教徒的回应

13亿人民微笑着面对世界

君子坦荡荡

在美国乔治城大学的演讲

十四、同根共脉情无限

兄弟和合钟(终)相连

心跟心更加紧密

同出一源以桥相通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凤凰卫视吴小莉专访

访问台湾答客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美美与共

十五、一苇可航寄邻邦

想起玄奘想起那烂陀

樱花可以放心开放了

聆听总理吟汉俳

风在吹山不会动

说不尽的鉴真和尚

一位外交家的肺腑之言

我们感同身受

十六、假话野猪都不听

理论的吸引力在于讲实话

改进文风的要害在改进作风

改进文风的功底在务实求理

立法决策必问“国图”

【章节选读】

又到回家过年时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按民间习俗,腊月二十三就算过“小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回家过年!到车站、码头、机场一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哪管“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哪管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从人群中,找个农民工兄弟问问,辛苦一年,把钱都花在路上了?他会毫不犹豫告诉你,家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宗坟墓、一方水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从人群中,找个学者请教,君作何感?“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年春运客流将达28.53亿人次,也就是说,要把地球上将近一半的人搬运一次。望着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春节,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是对自己文化记忆的顽强保留,也是对家庭、亲情等重要文化价值的坚定守候。

一部世界史,四大古文明,为何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不曾中断,历经蹉跎不掩辉煌?我想原因之一,就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这种最为顽强的文化记忆,最为深沉的文化认同。这是树根对泥土的眷恋,是水滴对大海的皈依。这种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一到过年就浓烈释放,年复一年可代代相传。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回家过年的执著,显示着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许多传统决裂,但一到过年,“家和万事兴”又重新开张,“和合”文化又大放异彩。

过年就要回家。11年前的春节晚会,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响大江南北,感动无数人。11年后又是年关将至,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常回家看看”竟然提升到法律保障的高度。

最感人心是母爱,念兹在兹乃乡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我的故乡——贵州,那里共青团员们就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动员他乡游子,为促进自己的贫困家乡发展做贡献。此举谓之“春晖行动”。一个朴素的口号朴素的行动,6年来应者云集,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教授、企业家、公务员,还是莘莘学子、务工农民、华侨华人,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参与到反哺故土亲人的行动中来。真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升华了的亲情乡情。

又到回家过年时。家,是为我们心灵“给力”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结”;年,是为我们民族的年轮增添缜密和厚度的、生生不息的“同心结”;而“年文化”,则是牵动着我们这个大“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促我们同心同德同奋斗的“中国结”。

(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月27日1版)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6日 15:09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