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何必刻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季小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内容简介】

季小军首度开写,深情回顾自己从义乌小村少年到央视双语主持的成长经历。无论顺境逆境,他都泰然处之。

何必刻意是他豁达快乐的人生态度,也是他成功后的真诚感悟。

“我们的社会不正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所组成的吗?无论政要还是平民,无论明星还是百姓,无论科学家还是小学生,无论老板还是打工者,无论富翁还是无家可归者,无论城里人还是村里人,无论白领还是蓝领,无论何种身份,无论什么头衔,说到底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工作生活着,我们只是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努力着。

父母从小就告诉我,一定要记住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一直铭记。

常抱一颗谦卑的心会时刻提醒我学无止境,不断前行。”

——季小军

【作者简介】

因为偶然的机会,他喜欢上了英语;

因为偶然的机会,他喜欢上了主持;

因为偶然的机会,他得到留学的机会;

因为偶然的机会,他成了一名主持人。

他说他是幸运的,

但他说偶然中总有一些不偶然;

从小就对主持有兴趣,

却在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

从未刻意追求,

命运之神却在多年后将他带回主持之路。

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英文司仪;

他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他叫季小军。

【目录】

横塘边的少年岁月

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上学后直到高中毕业每到周末假期我都会回到农村,因为那是我的家。村子不大,名字叫横塘。

横塘

我上小学了

读书人家

当民工的日子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就象一滴水随着大河来到分岔口,进入哪条支流就意味着这滴水未来的命运。

终于有一天,通知书来了,马上就要揭晓属于我的到底是哪条河流。

我上大学了

大学怎么过

我的“干部生涯”

我在夜总会打过工

我的“音乐生涯”

找工作

变化发生在每一天

我一直以来都对这段经历心存感激,因为正是在教育部我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我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无不受到这段经历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七年,我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我,也可能没有机会成为主持人。

我工作了:自力更生记

磨合中,请注意

变化发生在每一天

副总理说,你翻错了!

翻译的故事:老子曾经曰过

当公务员的日子 

怎么学英语啊?

英语是个绕不开去的话题。

在无数场合被无数人问过无数遍的问题:怎么学英语啊?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也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困惑着我的问题。

怎么学英语

初学英语

关于语音

困扰

口语、词汇和听力

留学生,季小军,来了

留学的事怎么听起来都像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故事,的确是的,只是馅饼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好走到了那儿,我正好接住了馅饼,没让馅饼掉在地上,也没让馅饼把我砸伤。

我要去留学

留学英国

老友记

难忘今宵  难忘奥运

担任奥运会开幕式英文司仪是我觉得非常自豪的一次经历,在中国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上,我能有此机会出任此职是我莫大的荣幸。

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奥运会,这可能是很多人人生中的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能够用如此特殊的方式参与奥运。

我与奥运有个约会

告别奥运,难说再见

命运轮回做主持

有些事是可以计划的,有些事或许不在计划中,却会在条件成熟时自然发生,你要做的可能就是顺流而下,顺势而为。

从未刻意追求,命运却暗自成全。在高中无意间许下心愿后多年,在2000年10月, 我成了一名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主持人。

命运轮回做主持

60前 80后

动情处,男儿亦有泪

回见了您呐!

随性可爱的老先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天水陇上行

追梦少年有点狂

在海上最浪漫的事

海外风光

喜欢做主持人,不仅因为这是一个从小就有的梦想,更因为这份工作带给我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为我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实现自己的想法,它可以让每一次的工作都变成一次自我充电的过程,它也可以让我有机会四处走走看看、了解世界。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在行走时的一些记录……

维也纳金色大厅与二人转剧场

空中惊魂记

普罗旺斯的丽江

新西兰,且听我忽悠

印象奥克兰

印象哈瓦那

【章节选读】

自序

终于我也不能免俗,出书了。

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找到我,说要帮我出书,但一直以来我也没怎么上心,总觉得出书一事离我很远。

我不是神童,我不是天才,我也不是高考状元,我没上过哈佛,我也不是IT精英、商界新贵,我更没有做出只用十美元就环游世界之类的惊人之举,我只是千千万万来自普通家庭按部就班通过读书考试上大学而后工作的人当中的一员,一步一步走来,没有任何惊喜,没有任何捷径。

换句话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正好在电视台工作,我的故事也只是我的故事而已,又会有谁对我的个人故事感兴趣?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虽然平时偶尔也码点文字,但一直以来都没有考虑过要出书。

有几个原因促使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这几年常有机会和观众交流,发现很多朋友似乎对我的经历很有兴趣:你是怎么学英语的?你是怎么进电视台的?你是怎么当上主持人的?你是怎么当上奥运会司仪的?你对大学生活怎么看?对留学怎么看?慢慢地我决定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虽说这些都是很个人的经历,但正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对年轻一些的朋友来说,我的感悟他们可以借鉴,也许我走过的弯路他们就可以尽量避免,而那些和我一样出身普通家庭的朋友也许可以多一点信心,至少我可以告诉他们:不管出身什么家庭背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只要坚持努力,我们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改变的,我们是可以给自己创造机会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非常个人的考虑了,到今年我在电视台工作已经十二年了,从在电台做兼职主持人开始算起也已经入行二十年了,而今年我也到了“男人一枝花”的年纪,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应该做点什么,纪念一下。但纪念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有机会给自己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停一下,回望来时路。有时走得快了,我们就忘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如果能停一下,放慢脚步,思考一下,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我在1990年背着行李来北京求学,大二暑假开始在北京电台经济台任客座主持人,毕业后到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工作,四年后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回国第二年加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任主持人,先后主持各类英语节目、双语节目、各类晚会以及《绝对挑战》、《中华情》等中文节目,2008年出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英文司仪,并在此之后出任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哈尔滨世界大冬会、全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活动的司仪主持人,一路走来,自我评价是“还比较顺”。

但怎么理解“顺”与“不顺”?其实顺与不顺都只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个主观看法,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当现实低于我们的期待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时间长了我们自然就会觉得“不顺”;反之,如果我们的期待少一点,低一点,也许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顺”。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终究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观察。

“顺”与“不顺”还在于凡事是顺势而为还是刻意追求。从学生到公务员,从留学生到主持人,从英语节目到中文节目,从电视节目再到大型活动的开、闭幕式,每一次的转变似乎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我从没有去刻意追求过什么,就连最后走上主持之路也是一个个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从小就对媒体有兴趣,但一直以来也没有抱定非主持人不做的坚定信念。从学生到公务员,从公务员到主持人,尽管每次转变都有个人意愿的作用,但每次转变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我只是在当时可能的条件中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那一个;而从英文节目到中文节目,从演播室到奥运会,每一次新机会的出现也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只是做好某一阶段该做的事之后出现的一个自然发展。做事,但做完后不去想太多,这样的生活态度带来的一个好处便是,我可以收获更多惊喜。

我也有刻意追求的,我追求的是工作时的态度,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不管是多大或多小的工作,不管是不是个人喜欢的工作,我都希望能做到最好,做到我能达到的极致,因为这是我认定的职业精神。只有把事做好了,我才有资格去评价我喜不喜欢、适不适合。

做事是我们能够掌握的,把能够掌握的做好,其他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因素又何必强求。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我看来,“谋事”即“做事”,“天”也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指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它们往往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既然如此,又何必自寻烦恼。

然而“做事”也在“天”中,“把事做好”更是那些综合因素中极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促使其他因素往有利的方向发展。有时机会就存在于做好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做好一件事往往有可能会带来新的机会。

 

当然以上都是用“富有哲理”的方式讲述的,直白地说,其实就是我这个人有点懒,想过点简单的生活。我能掌控的只是我自己,那我就“掌控”我自己好好做事,不去理会其他。而对于那些不能掌控的其他因素,或人或事,我实在不愿意去想去琢磨,因为就算琢磨了也不一定有什么作用。反正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该来的总归会来,没来的,想必就是不该来的。

但我这个“懒人”的眼睛看见的竟然多是做完了我该做的事后,有些事就自己来了。

因为做好了在教育部的工作,我得到了留学的机会;因为做好了“学英语”这件事,我得到了在英语频道的工作;因为做好了英语节目,我得到了主持中文节目的机会;因为做好了电视节目,我得到了在奥运会开幕式出任司仪的机会。

真是“懒人有懒福”。

我自认是一个乐观的人,看问题时习惯从正面角度入手,更愿意看见其中的希望。有人说努力了不一定有回报,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我同意后半部分的说法,但对前一部分我更乐观一些——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只是我们不知道回报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会以一种什么方式出现。我们的生活终究不是一个精密计算的结果,不能指望今天做的努力一定会在我们希望的时刻带来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也不是说我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期望,我当然有。常常做完了事后我也会抱有一份期待,期待回报,期待认可。如果有一天期待变成了现实,我自然会很高兴,如果期待过了很久依然还是期待,我就说,那就算了吧,还开解自己说:该来的总会来的,如果没来,想必有些事是不在我的掌握之内的,既然这样就不想了。再说了,就算没有那些,我现在不也挺好的吗?

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不是不想,只是不喜欢求而不得带来的失落和烦恼。我是一个简单的“懒人”,亏本生意是不做的,自寻烦恼的事也是不做的。来了就来了,我接着。没想来的时候来了,那就算捡着的,我还可以多一份惊喜,何乐而不为!

“懒人”心态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说了半天好像我已经取得了多大成就似的,其实也没有,但我知道我一直都在努力,我只是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但我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我工作在电视媒体这一特殊的平台,幸运的是我的努力能够被人发现,被人认可。

我只是一个工作在电视台、职业为主持人的普通人。

可我们的社会不正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所组成的吗?无论政要还是平民,无论明星还是百姓,无论科学家还是小学生,无论老板还是打工者,无论富翁还是无家可归者,无论城里人还是村里人,无论白领还是蓝领,无论何种身份,无论什么头衔,说到底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工作生活着,我们只是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努力着。

父母从小就告诉我,一定要记住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一直铭记。

常抱一颗谦卑的心会时刻提醒我学无止境,不断前行。

尽管我说过没有贵人的时候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但我更知道一路走来一定有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生命中的贵人。

感谢小时候在杭州虎跑旅游时遇到的不知名的外国游客,是她让我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感谢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是这篇文章让当年上初中的我对朗诵产生了兴趣,并由此对主持人的职业产生了兴趣。

感谢赵闵老师将我招入北京语言学院,感谢赵老师让我有机会参加主持培训班,并由此获得在北京电台经济台担任主持人的机会。

感谢北语的马老师在大学四年中的关照。

感谢秦蕾老师在大一的时候招我进入学校广播站,并在搭档过程中给予大量帮助。

感谢北京电台经济台的主持人枫叶、小风、文琳、海东、后老师在我担任北京电台客座主持人时的关照和帮助。

感谢李鲜斌、肖堰、李超兰三位面试官将我招入国家教委外事司。

感谢曹国兴、杨孟、沈阳、黄颖、于绩海、姜锋、单立洁、杨新育、席茹、刘立新、曹士海、赵灵山、张晓东、张晋等所有教育部国际合作司的同事一直以来的关照。

感谢英国诺丁汉大学前任校长Sir Colin Campbell邀请我赴英国留学。

感谢杨锐在我留学回国后邀请我参加他的节目,感谢他的大力推荐以及多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盛亦来主任、江和平主任带我进入电视行业,感谢他们在我刚入行时的宽容,感谢他们在工作中的大力提携和帮助。

感谢杨福庆、李茂奇、何育杰等同事兼朋友一直以来的关照和帮助。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的大力支持,感谢本书责编曹沁颖的投入工作。

还有很多人要感谢,原谅我不能一一列举。

更要感谢所有观众和读者的宽容、支持和爱护。

从小作文就不好,匆匆写就的文字远谈不上有文采,只求用这种方式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并和各位读者真诚交流。

是为自序。

我与奥运有个约会

接到周涛电话的时候已是2008年7月底了,距奥运开幕也就只有十天的时间了。

当时正在准备当天的Culture Express(《文化快报》),正化着妆,刚化了一半,电话响了。周涛在电话里说,奥运会开幕式司仪的英文部分准备请你来试试,如果效果好的话可能就由你来出任司仪。

不是没有想过在奥运会开幕式做英文司仪,真的想过,自从前一年在上海特奥会开幕式出任英文司仪以来,就一直畅想着第二年的奥运会。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得以实现,奥运会来到家门口了,如果能在这样一届对中国人别具意义的奥运会上出任开幕式英文司仪,那就太……太……我已经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了,如果这真的能发生,那不仅是梦想成真,它更是我莫大的荣幸。

说起来我也有充分的理由作这样的“妄想”,上海特奥会上我已经出任过英文司仪了,那也是一届国际盛会,也是全球直播,也有领导人出席,也是现场数万名的观众,反正奥运会开幕式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我在特奥会的开幕式上都已经领教过了。最关键的是,我在特奥会开幕式中的司仪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换句话说,从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司仪工作角度来考虑,我是“有经验”的!

经验很重要!

似乎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有一天我会接到奥组委或是台里的电话,通知我去开幕式任司仪。

但所有的理由和分析都只是我自己的猜测而已,只能算作我的主观期待。在那天的那个电话之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会和这次奥运会的开幕式产生任何联系。

事实上关于司仪事宜我什么消息都没有听说。

这太正常不过了,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如果媒体没有报道,我上哪儿去听去?

我能做什么吗?为了我的奥运梦想?

我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心里怀着一份可能永远不会实现的期待,而且尽可能地不去做过多畅想,因为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如果只是一个小期待,最终我只要去对付一个小失望就好了。

 

但我还是忍不住向大家说出了我的期待。在奥运前几个月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所做的一系列奥运节目中,有一个节目叫“谁将主持北京奥运?”,我是其中一期节目的嘉宾。当主持人问我如果有机会主持北京奥运会的话,我希望主持什么时,几乎不假思索地,我说我希望能当开幕式的英文司仪。主持人倒是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一方面我说出了貌似十分充分的理由,另一方面这本来就是一个大家说出自己梦想的机会,纯粹务虚。成功了就叫梦想成真,没成功就是梦醒时分罢了。

节目中我开玩笑说希望奥组委的人也在看这期节目,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发现我了。

但我也就这么一说,我很清楚这只是一期节目,它不可能帮助我梦想成真。

我也不可能直接给奥组委打电话毛遂自荐说我觉得我行,说好听点这叫勇敢往前闯,说不好听的那叫无组织无纪律。

如此重大的活动,其每个环节奥组委都应该已经考虑到了,如果没有找我,那一定是他们已经找到了更合适的人选了。

再说了,我也就是自己觉得行,导演组是不是认可就两说了。

尽管内心的小期待还在,但天平已经渐渐滑向小失望,离开幕式越来越近了,奇迹不可能出现了。

不再抱希望内心倒平复了许多,我开始琢磨怎么看比赛了,直到那天晚上接到电话。

本来已经平静的水面顿时激起一片浪花。

那时候周涛已经从央视借调到奥组委,这次是奥组委根据地的推荐并通过她联系到我。

电话里周涛说接下来的安排是7月30号先到鸟巢观摩现在的司仪是怎么工作的,接下来在8月2号第一次试播音,如果能通过的话5号再彩排一次,8月8号就是正日子了。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反正我一直在期盼的电话终于来了!好事!

奥运会,开幕式,全球直播,四十亿人,现场十万观众,多国首脑……一个个关键词开始闪现,每个关键词都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已经来不及体味压力了,当务之急是要通过8月2号的试播音,否则想要有压力都没机会。

先到奥运村拿开幕式的播音稿,熟悉流程和播音内容。留给我的时间本来就不多,29号我还要出差,30号下午才能回来。

回北京的时候已经下午,拖着箱子由机场直奔鸟巢,进场的时候正好看见总导演张艺谋也正在接受安检。

 

一同前往鸟巢的还有备选中文司仪和法语司仪的两位台里的同事,和我一样,她们也是临时接到的通知。

来到位于鸟巢上方的播音间,我们见到了早已就位的中英法三位司仪,听他们说已经排练了很长时间了,以前都是在排练场练习,进鸟巢彩排的时间也不长。

想必是奥组委为了保险才又找了我们这一组人,万一有个意外也好有个备份。毕竟是一次承载了太多中国人梦想的奥运会,哪个环节都容不得有任何闪失。

看了一下环境,播音台的设置与我在上海特奥会看见的差不多,播音间是用玻璃隔开的,这样可以避免播音员受到外界声音的干扰。从播音台可以直接看到体育场内,虽然不能直接听到现场声,但能直接看到体育场内的表演也将有助于播音员调整情绪以契合当时的环境。

他们三个司仪在播音的时候我们就站在后面看着,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是我坐在那儿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同一句话。

因为没有运动员走台,彩排进展得要比实际快很多,差不多两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下一次彩排是三天后的8月2号,那也就是我们“考试”的日子,如果通过,梦想成真,没过,梦醒时分。

这三天也没什么太多可做的,电视台的本职工作还得继续,我在奥运村为每个代表团举行的入村仪式的司仪还得接着做。关于开幕式能做的无非是多看几遍稿子,再在脑子里虚拟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试着找找播音时的状态。

三天的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到了8月2号,该我们试播音了。

直到这个时候,我都不敢让自己有太多的期待。尽管已经奇迹般地到了这一步,万一最后还是没成,失望会比原来更大。

内心没有波澜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尽量保持平静。

我们三个备选司仪进入播音间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激灵了下,感觉屋里的温度要比上次来时低很多。原来我们和隔壁屋共享一个空调,室内机就骑着放在两间屋子中间的隔墙上,正好那边有人觉得热,于是就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尽管我们反映后把温度又调高了几度,我们还是觉得手都被冻木了,脸也有点僵了。

赶紧擦了擦脸,活动活动口腔,坐上播音台,戴上耳机,准备播音。

 

一直梦想的时刻终于到来,我终于坐在奥运会开幕式司仪的播音台上了,这个位置能不能坐稳就看今天了,成败在此一举!

同样是带妆彩排,同样没有运动员参加,两个多小时以后,彩排结束。

温度一直很低,直到最后脸部肌肉还是有点木,多少会影响到一些声音状态。

能做的该做的都已经做完,过几天能不能再回到这个位置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如果一直没有我的事,如果没有那个电话,此刻我也就踏踏实实地该做什么做什么去了。而如今已经有了一次试播音,已经让我感觉梦想中司仪的位置离我如此之近,好像我一伸手就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然而在消息得到确认以前,那个机会可能就是水中月,离你很近,又很遥远,不敢伸手,生怕一伸手它就会消失。

让我完全保持平静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8月3日,试播音后第一天,没消息。

应该没那么快吧。领导们可能还在讨论。

8月4日上午,第二天了,还是没消息。

难道?有时没消息就是没有消息了,出局了。

想打又不敢打电话,就算是水中月,让它多停留一会儿也是好的。

8月4日下午,我和太太去逛商场,眼睛里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却仿佛什么都没看见,满脑子想的都是我到底过没过。

实在忍不住了,到底是真月亮还是水中月,还是碰一下试试吧。

我给周涛发了个短信,问她有消息了没有。过不久,周涛回了条短信:你踏实等着吧。

这是什么意思?是她也不知道结果?是还没有结果?还是有结果了还没有到通知我的时候?

又给奥组委负责司仪的联络员娅鸥发了个短信,问她有结果了没有。

很长时间没收到短信。

到底怎么样了?死也让我死个痛快啊!

还好,那天下午,娅鸥的电话来了,说:定你了!

真的!?定我了!?

尽管这是我一直在盼望的消息,但当消息真的到来的时候,我还是有点不太敢相信。

 

娅鸥在电话里又确认了一番,并说中文和法语的司仪还是用原来定的人,分别是来自体育频道的尤宁和来自国际广播电台的台学青,而和我一起去试播音的两位同事这次没有过关。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天的空调影响了她们的声音状态。

为原来的英文司仪感到遗憾,为和我同去的两位同事感到遗憾。

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临时的选拔我并不清楚,想必是导演组在寻找一种与开幕式现场气氛更契合的状态,想必是他们在我的播报中找到了这种状态。这一切对我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我也已经无暇顾及原因了,我只是为自己感到庆幸和骄傲。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一届奥运会,我,是开幕式英文司仪!

到这个时候我还有点不太敢相信,居然真的梦想成真了。

兴奋归兴奋,我还是没敢太大张旗鼓地把这个消息传播出去。

要淡定,要淡定。

当然这么大的消息不跟人分享是不可能的,我马上打电话告诉家人,我要上奥运了。和同事朋友们吃饭的时候,故作不经意地和他们透露了这个好消息,朋友们纷纷表示祝贺。在Facebook上发了条消息告诉了线上的几个海外的同学,他们也纷纷表示祝贺。

好了,消息发布至此为止。

要低调,要低调。

8月5日,奥运开幕前最后一次正式彩排。

那天的彩排前面一切进展顺利,没想到在仪式后表演部分出现重大失误。

仪式后表演是指开幕式正式仪式结束后的表演,主要是为现场观众,电视上并不直播。相信如此盛大的开幕式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因此现场表演继续,当然这样的安排也有助于离场秩序的维持。

表演嘉宾中有来自内地的曾格格和冯晓泉夫妇。

按照流程, 每一组嘉宾表演之前我们三位司仪分别用法、 英、 中三种语言播报。

先是法语,播报完毕。

 

然后是我:

——Ladies and gentlemen, please enjoy the song “You are No one”, brought to you by Feng Xiaogang and Zeng Gege

后面是中文。

尤宁的中文还没有说完,就感觉后面有人捅了我一下。我回头,还在纳闷为什么捅我。

“你说错了,你把冯晓泉说成冯小刚了!”旁边人提醒我。

我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他们,一脸茫然,脑子一片空白, 刚才到底说了什么根本就没有记忆,但仿佛听见了现场还在退场的数万人的笑声。

浑身直冒冷汗,这万一是那天的直播……

!!!

刚才明显是注意力不够集中。

尽管这是在仪式后表演部分的内容,电视上并不直播,但理论上不能排除在前面部分也会犯同样的低级错误的可能性,如果我注意力不够集中的话!

又是一身冷汗。

所有的环节都只有一次机会,任何错误都没有挽回的余地。对于司仪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我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想到还是疏忽了。

有一个同事当天晚上发了一条短信给我:“刚才说冯小刚的是你吗?实在太搞笑了,一定要确认一下。”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郁闷了半天,打开播音稿又看了几遍,并且在上面标上记号,提醒自己要从容,要慢。当然冯晓泉的名字上特意多划了几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失误也是一件“好事”,它提醒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定要全神贯注,有始有终。

根据工作安排,那天正式彩排后整个团队又进行了一次“桌面”程序彩排,接下来的两天,团队又进行了数次程序彩排,我特别注意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切准备就绪,然后静候那一刻的到来。

8月8日,为了避开安检高峰,下午一点钟的时候,我们三位司仪已经全部在播音间小房子就位。

不时打开播音稿看看,再次熟悉内容。不想在任何环节再出现任何差池。

17点45分,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开始。

越是临近正式开幕时间越紧张,手心里都是汗。

20点08分。

——Mesdames et Messieurs, le President de la R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Hu Jintao, et le President du Comit International Olympique, Jacques Rogge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u Jintao,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Jacques Rogge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先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先生。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了!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15:3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