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务实求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李瑞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内容简介】

《务实求理》一书是李瑞环同志在出版了《学哲学 用哲学》、《辩证法随谈》两本闪烁着哲学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之后,又推出的富有哲学思想、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十分重要的力作。

全书选编了李瑞环同志在中央和天津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稿117篇,其中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和’的思想”,“政协大会讲话”,“人民政协工作”,“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农村问题”,“土地、水和绿化问题”,“为人民办实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宣传思想工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文艺”,“对外交往”,“学习理论 总结经验”等内容,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李瑞环同志多年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思想精髓,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于广大读者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简介】

李瑞环,男,1934年9月出生,1951年7月参加工作,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四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93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

 

【目录】

序 让时光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代序)

一、改革、发展、稳定

坚持稳定发展的方针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

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

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

李瑞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二、“和”的思想

家和万事兴

天下和静在民乐

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

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倡和合 加强团结

树立和平、合作、合理、和气的形象

和睦相处 和谐共进

三、政协大会讲话

四、人民政协工作

五、统一战线工作

六、民族宗教工作

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八、农村问题

十、为人民办实事

十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十二、宣传思想工作

十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十四、繁荣文艺

十五、对外交往

十六、学习理论 总结经验

 

【章节选读】 

坚持稳定发展的方针(1987年12月26日)

坚持稳定发展是天津的一条重要经验。几年来,我们一直把稳定发展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并贯穿于一切工作的过程和归宿。我们反复强调审慎从事,强调“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我们提出要“三稳”:一是稳定,注意理顺各种关系,特别是人们的情绪,使整个社会有一个和谐、融洽、协调的环境;二是稳步,强调各项事业、各项工作既要积极进取,又不要操之过急,而是谨慎从事,平稳推进;三是稳妥,对于任何工作,特别是重大改革措施和政策出台,要周密准备,把握时机,尽量避免失误,减少震动。稳定,最主要的是人民群众的稳定,没有人民群众的稳定就不会有其他的稳定。因此,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第一位的问题。为了理顺群众情绪,我们说了很多话,费了很多劲,花了不少钱,办了不少事。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群众是社会的主体,群众不满意就不会有整个局面的稳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改革开放、四化建设,归根结底得靠群众去完成,群众不高兴、不积极,各项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干好。实践证明,关心群众利益,强调稳定发展,与搞好其他工作并不矛盾,天津这几年许多工作在全国并不落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稳定发展的方针,是正确把握和驾驭形势的方针。我们强调稳定发展,并不是说出了什么不可收拾的大问题。总的讲,我们的形势是好的,有利条件很多。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成就,指出由于执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人民生活有了相当的提高。在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但大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新旧体制交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我们之所以强调稳定发展,目的在于提醒大家在顺利发展的形势下保持冷静的头脑,对于已经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建国以来的历史教训深刻地说明,情况一顺利就容易头脑发热,形势一好转就容易胡乱折腾,办事情、想问题,习惯于带政治运动色彩,这是一个顽固的老毛病。我们犯错误、出问题,很多是由于要求过急、过快。因此,必须把稳定发展作为始终注意的大问题,随时加以警惕,防止急于求成、盲目折腾。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像列宁指出的那样,获得必要的政治敏感,敏捷而正确地解决各种复杂的政治倾向,做到居安思危,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驾驭局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稳定的方针,是积极进取的方针。稳定不是原地不动,更不是消极退缩,而是为了更扎实、更顺利地前进,更好、更快地发展。保持稳定发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决不可以慢慢腾腾、拖拖拉拉、散散漫漫、冷冷清清。该办的事情仍然要办,该快办的事情仍然要快办,而且要办得更好、更节省。特别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步伐,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入的程度上展开。即使是必须缓办、停办的事情,也不允许消极被动,敷衍了事,也要全力以赴,妥善处理,做到平衡衔接,井然有序。为了保持稳定发展,各级领导需要更加振作精神,克服消沉畏难情绪,兢兢业业地扎实工作,动员起千百万人的力量,万众一心,艰苦创业,共同战胜暂时的困难。这就是说,只有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获得局面的真正稳定;只有保持局面的真正稳定,才能更好地积极进取。稳定当然有取有舍,有进有退,但小有所舍是为了大有所取,退一步是为进两步。我们共产党人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当前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谁不想把事情办得多一些,把建设搞得快一些?问题在于是真想、实想,还是假想、空想。真想快,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行动,草率决策,操切从事。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想快反而更慢。我们这个国家人多、国大、底子薄,情况复杂,想在短时间里出现什么人间奇迹,只能是一种幻想。按照规律,循序渐进,在稳定中求发展,持之以恒,积以时日,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样做,看起来慢些,实际是更快。

稳定的方针,是协调发展的方针。人类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例关系。因此,要取得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使各种比例基本保持平衡。各方面不协调,畸形发展,就犹如一辆轮子不全的汽车,强行驾驶必然导致翻车。因此,稳定与协调是前进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不断地做好稳定协调的工作,才能求得在稳定中前进,在协调中发展。稳定与协调密不可分,稳定必须协调,协调才能稳定,稳定就是协调。保持稳定,搞好协调,这是个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也关系到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不仅关系到局部,而且关系到全局;不仅关系到眼前工作的开展,而且关系到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有利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作为一条长期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的领导方法,确定下来,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自觉性,以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能够较为平衡地顺利进行,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要使稳定发展的方针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保持积极向上、协调发展的好势头,需要采取正确的领导方法,科学妥善的措施,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就对我们的领导水平、领导作风以及观察和驾驭形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级领导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严格的考验。各级领导要根据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很好地进行研究,把问题想细,把思路搞清,把工作抓实。(这是李瑞环同志在中共天津市四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1990年2月9日)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义,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选择。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呢?至少有这样几条:

第一,从理论上讲,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规定了的。大家都熟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人的认识也要随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永远不会完结。马克思主义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但真理永远不可能被穷尽。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是片面的了解,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常常歪曲社会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这就是说,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一定会不断地深化和提高。马克思讲社会主义只能在几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列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提出可以在资本主义锁链最薄弱的地方,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毛主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又发展了列宁的某些结论,搞农村包围城市。这个结论开始也没有多少人接受,批评它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后来实践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粉碎“四人帮”后,小平同志如果不是从实际出发,把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套去掉,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倡导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局面。所以小平同志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说,就马克思主义来讲,既要讲坚持,又要讲发展,不讲发展就没有新意,不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理论来看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不断运动和变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做调整,不进行改革,这本身就违背马克思主义嘛!我在会见尼克松时讲过,改革开放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否认改革开放的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从纵向讲是历史的延续性,从横向讲是互相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指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把实践理解为只是个人的直接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论。在科学技术和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理所当然地要求我们进行交流,只有蠢人才不借鉴别人现成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外来货,还是从苏联“转口”来的,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嘛!

第二,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讲,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描绘、预测,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模样,他们没有赶上。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结合俄国实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执政四年左右去世了,斯大林接着搞。斯大林很了不起,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搞出那一整套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搞的那一套还是有吸引力的,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社会主义国家,这必须肯定。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模式不能不受到当时环境条件的限制,它不免带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当然,作为对人的评价,后人对前人不能苛求,要有历史的评判。从斯大林的模式到现在,已经那么长时间了,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怎么就不能根据中国发展变化了的情况加以发展变化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毫无疑问是对的,社会主义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病需要革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挖掘。只有兴利除弊,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就是我们所讲的改革。

第三,从实践上讲,特别是从我们1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上讲,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中国现在11亿人口,耕地没增加,吃的穿的能达到今天这个程度,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可能吗?不可能。在座的许多同志都知道,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里说中国人口太多,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而垮台,国民党也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垮了台,共产党最终也要因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垮台。毛主席为了驳斥他们的观点,写了五篇文章,叫做五评“白皮书”,就是现在“毛选”第四卷的最后五篇。最后一篇是《唯心历史观的破产》,里面有一段名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这个话当时是批艾奇逊,也是驳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是没有错的,很长中国人志气,但后来用到了多生多育上去,这就出错了。那时候说中国人多,也只有四亿五千万人,现在11亿多人。我们的吃、穿达到今天这个程度,不改革开放是绝对不行的。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从整体和长远来讲,总要看经济发展了没有,人民生活改善了没有,人的精神面貌改观了没有,文化素质提高了没有。改革开放,势必会在这些方面增强国家的实力。

第四,从群众意愿上讲,改革开放给群众带来了实惠,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希望。我们不是常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主导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吗?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群众愿意改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改革呢?人民愿意对外开放,我们为什么不对外开放呢?不是讲顺乎民心吗?我们党和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理所当然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毫不犹豫地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党的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一再重申改革开放政策不变,正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这是李瑞环同志听取福建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11:2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