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通往诺贝尔奖之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澳大利亚]彼得·杜赫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内容简介】

彼得·杜赫提讲述了他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不同寻常的道路,揭示了他所受到的不墨守成规的教育,他原本作为局外人的感触,以及他对不同观念的探寻如何塑造了他的生活与工作。杜赫提从在澳大利亚不起眼的出身开始谈起,与读者分享了他早年的兴趣,以及他与罗夫·辛克纳吉一起在T细胞和免疫防御本质方面的做出的使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作为研究科学家,杜赫提用既幽默又敏锐的笔调写出了为数很少的圈内人对现实的看法。他清晰地解释了自己的科学工作,研究项目的选题、经费和组织,科学希望解决的重大问题,及其科学研究生涯的回报。杜赫提认为,科学在改善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指出科学家需要在使他们的工作更易于被公众理解方面做得更好。他最后逐条总结了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包括要持之以恒、心胸宽广和兼容并包。

【作者简介】

彼得·杜赫提1940年生于澳大利亚,他在澳大利亚完成硕士学位后,于1970年获得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回到家乡,进入坎培拉约翰克汀医学研究中心。目前,他正同时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和默尔本大学开展活跃的研究项目。

【媒体推荐】

杜赫提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宝库。——《自然》

这是一本充满魅力又平易近人的关于杜赫提自己通往科学顶峰的不同寻常道路的传记。——《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对积极进取的科学家来说既有趣又有用的读物。 ——《美国医学会杂志》

 

【目录】

第一章  移动电话的概述

第一节  移动电话

一、 起源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

三、我国的移动通信

第二节  电磁辐射

一、产生

二、暴露来源

三、影响因素

四、射频辐射

第二章  射频辐射对健康影响的科学证据

第一节   癌症

第二节  人群自觉症状

第三节  神经效应

第四节  生殖和发育

第五节  儿童暴露

第六节  驾驶

第七节 目前的结论

一、欧洲

二、世界卫生组织

三、证据的局限性

第三章  电磁辐射和健康风险

第一节  风险

一、风险的概念

二、风险交流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电磁场的健康风险评估

一、电磁场的环境卫生准则专论

二、环境卫生准则的范围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评估

一、生物效应与健康危害

二、科学文献的评述

三、健康风险评估

第四节  调查研究准则:电磁场科学研究的基础

一、人类研究

二、动物研究

三、细胞研究

第四章  电磁辐射限值和标准的现况

第一节 我国电磁辐射相关标准

一、现有相关标准

二、标准研究状况

第二节  不同的电磁辐射限值和标准

一、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导则

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标准

三、限值或标准的比较

致谢

科学名词

序言

引言

1 瑞典效应

2 科学文化

3 科学生涯

4 免疫:科学的故事

5 个人的成就与新的使命

6 下一个美国的世纪

7 通过不同的角度:科学与宗教

8 探索未来

9 怎样赢得诺贝尔奖

附录1

附录2

缩略语

导读

索引

 

【章节选登】

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特定的生活方式,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验证答案”。一步步接近真理,即便仅仅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真理,科学家也会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与此同时,科学家并非唯一的发现问题——追求真理的孤立群体,众多杰出非凡的各领域的领袖们终生致力于促进人类文化的相互融合,反对分裂。尽管他们鲜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依然名垂青史被后人永远铭记。

科学文化传统彼此之间在细节上千差万别,然而归根结底科学从来都是在追求发明创造和创新革命。科学的根本在于探求真相。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一位热衷于发明创造的实业家。诺贝尔的伟大实验所赢得的经济利益为之后的基础学科发展和人道主义进步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认同,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长足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肯定和支持。不管世人眼光如何,诺贝尔的理想从未改变,即激励全世界为真理和创新而孜孜追求。

诺贝尔奖的伟大实验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在获奖后将近十年的今天,我在此回顾诺贝尔实验的现实教育意义。诺贝尔竭力促成创造性的知识文化和人道主义活动的结合,而这个伟大目标最终达成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什么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研究正在进行的实践方式还是经费分发和机会均等的分配方式?纳米技术和基因组技术这些新领域激动人心的进展又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哪些积极作用?21世纪的科学发展又将人类社会带向何方?与此同时,科学文明与人类历史又将在哪些方面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而对于一直纠结于人类文明的其他重要方面比如宗教信仰,科学的进步又将与之摩擦出什么样的奇迹呢?

科学家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共性,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人,他们怎么样工作,他们怎么样生活,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科学到底对于某些人而言,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业,维持生计或者养家糊口的手段吗?的确,科学家也与普通人一样会结婚生子,会按部就班的每天工作。尽管如此,科学工作需要终生承诺,需要从一而终的毅力和勇气,选择了科学道路,将意味着选择了与安逸舒适的生活绝缘的另外一种充满艰辛荆棘的坎坷人生。

赢得诺贝尔奖之路崎岖艰辛,毫无成功模板可循。即使购买本书字字斟酌书中经验教训,赢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也渺茫的如同大海捞针。最终诺贝尔奖荣誉的获得,依靠的还是对科学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心,依靠的是科研事业的扎实热忱的行动投入。对大部分人而言,刻苦努力的工作,积极向上的生活,现实的理想最终会带来真正意义的成功,尽管并非像诺贝尔奖一样被广泛认同。积极的人生即是一段冒险,一段发现的旅程。还能有什么比发现描述并最终解释从来没人阐述过的基本规律更令人激动兴奋的呢?这也正是科学让人痴迷的所在。扶持并利用科学的社会毋庸置疑将会繁荣昌盛,将会赢得未来。大部分人都无法成为科学家,但是我们怎么能承担这样的无知?——对科学研究是怎么样进行和科学研究将会为人类文明带来什么的无知呢?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4日 13:44 来源:科学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