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杨凤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内容简介】

成立九十多年,执政六十多年,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建党之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她曾经历民主革命的失败,但仍然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她也曾遭遇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挫折,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执政成就。回顾近百年党史,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革命和建设的逆境中走出,在迷雾中摸索前进;以怎样的组织架构和执政理念来领导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又用什么样的理论武装自己,以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作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本书针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党史热点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意在告知读者: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

【作者简介】

杨凤城,著名党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专业理事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著作若干部,发表文章近百篇。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这样的政党,她能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之内从几十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近8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这样的政党,她能够在短短六十多年的时间之内将一个拥有过辉煌文明又在近代饱受屈辱的大国重新带回世界强国的舞台,

中国共产党是这样一个政党,她已做好准备,准备继续引领这个国家的人民努力向前,在21世纪中叶真正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她取得的成绩已经让世界惊叹,不论公众还是学者都想一窥她的成功之道。党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杨凤城教授以史为据,史论结合,对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功、并始终保持活力的内在机理和理论与组织结构作出深刻解读。此书结构清楚,行文流畅,语言简明易懂。作者意在通过此书,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之路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在此后的28年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成为问鼎中国政权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诞生并成长于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何在?

一、历史的弄潮者

二、历练于农村,由农村走向城市

三、灵活多变的军事战略策略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又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之路?

一、走向社会主义的选择

二、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启动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密码何在?中国共产党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启动

二、渐进改革之路

三、改革开放的成功密码

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运行

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吸收党员的?党的各级干部是怎样被选拔出来的?为什么这个由8000多万人组成的政党能够高效而有序地运行?中国共产党如何防止自身腐化变质?

一、重“量”更重“质”的党员吸收方式

二、“民主推选”与“上级任命”相结合的干部选拔模式

三、灵活而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四、“三位一体”的党内管理体系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政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理论依据,那么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理论中,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追求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

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在几十年的历程中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而展示其治国能力?

一、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路

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手段

三、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状态的评价

 

序言——中国共产党:历史、组织、理论、执政

作为诞生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迄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不凡历程。其间,既有波澜壮阔、一往直前的凯歌行进,也有峰回路转、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华人民共和国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国际大家庭中一颗璀璨升起的新星、明星,而执政中国的共产党自然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的对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中国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当代中国的一切都无不和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的50余人,经过28年的奋斗,到1949年成为问鼎中国政权的拥有440余万党员的大党,它是如何成长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后,为什么要在一个当年还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度里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如何领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国情使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具有哪些独特性?其成就如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举世瞩目、成就巨大,其主要历程和内容为何?其成功的密码何在?作为如今已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共是如何吸收党员、选拔干部的?为什么这个特大型政党能够高效而有序地运行?与西方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理论建构和思想认识的统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当今所秉持的最重要的理论体系,那么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不存在竞选而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防止自身的腐败以赢得民众的持续拥戴?它是如何看待政党与国家关系的?与西方竞选型政党相比它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其治国理政理念在几十年间有何调整与变化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有这些问题,人们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在不断提问并寻求解答。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册子,便是力图回答上述问题所作的努力。本书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四个维度,力求多方位、立体地、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共产党,让人们系统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全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其对党员的选择、培养和管理模式,对干部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等;了解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思想特征和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理念和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和面临的考验,以及对国家治理手段与状况的自我评价等。

本书是写给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中外读者的普通读物,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从普通读者的立场和需要出发,尽力阐释他(她)们想要了解的内容,并尽量做到叙述简洁明了,使其容易理解这些内容。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国共产党时,尽量少用或不用普通读者感到很陌生甚至难以理解的专有概念或名词,力求做到通俗易懂而又全面系统。

要在较短的篇幅内,较全面地介绍中国共产党并且揭开其成功的“谜底”,实非易事。事实上,对于学者而言,从某个角度看,某个问题言繁易言简难,学术言说易通俗言说难,因为通俗、简言,需要对言说对象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需要对言说素材进行大刀阔斧的取舍,需要有良好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其间的艰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当然,我们不是说本书在上述方面已经做到位了。由于水平和时间所限,本书肯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好在本书意在抛砖引玉,故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的进程并没有结束。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源环境消耗巨大、社会转型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民主政治的稳步前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作为改革开放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着力点放在了两个方面: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建立推动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消除影响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和国民收入分配改革。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有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牢牢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同时,部分行业的国有企业垄断地位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民众总体福利的提升。中国共产党将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确立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中国将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体制改革战略性突破出发,以促进竞争和加强监管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垄断行业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奠定微观基础。

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确立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中国将以促进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从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及实现经济增长由依赖外需转向内需主导出发,调整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形成合理有序、公平有效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同时将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建立制度统一、覆盖城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作为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的作用。

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将着力推动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首先是推动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文明。按照渐进式改革的顺序,经济体制改革优先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每一步改革都有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跟进。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下一步的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将以发展党内民主和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有8000多万党员,比欧洲一些国家的国民还要多。推进党内民主能够有效地带动社会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代会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措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加快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快建设让百姓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其次是推动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短板,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已经对进一步的改革形成了制约。中国共产党将按照创新体制、缩小差距、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发展的思路,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为重点,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改革将加大向社会领域倾斜的力度。社会保障将“扩面”、“提标”,即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效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加快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将正规就业或劳动关系稳定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纳入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框架,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增加报销药品、扩大特殊病种报销范围、降低甚至取消报销起付线等方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坚持推进房地产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妥善解决。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推动者。在未来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维护改革所必需的社会政治稳定,还是推动党和政府自身的改革,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重“量”更重“质”的党员吸收方式

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来说,党员都是维系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更是将党员形象地比作“构成党的肌体的细胞”。鉴于党员对于政党的重要性,一些西方学者将党员人数的多少作为区分政党类型的主要参数,将广泛招募、党员人数多的政党称之为“群众党”,而将谨慎招募、党员人数少的政党称之为“精英党”。但这种区分并不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因为它对于党员的吸收,重“量”更重“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党员人数已经发展到4488万名,约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0.83%。到了2010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超过了8000万,达到8026.9万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5.85%。经过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增长了160余万倍。这一惊人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让很多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件容易的事情,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尽管是8000多万人的庞大队伍,但每一名党员都是经过基层组织认真考察、严格吸收的。

首先,中国共产党对于党员的申请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许多国家,只要本人愿意,即可成为某一政党的党员,无须申请。比如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选民把选票投给其中一个政党的候选人时即成为这一政党的党员。但要申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必须具备四项条件:第一,要是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第二,要是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第三,要承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章程;第四,要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

第二项条件中的“其他社会阶层”指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涌现出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之前,这些人是不允许入党的;十六大之后他们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对象。这一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新的形势作出的自身调整,同时也改变了党员队伍的原有构成。从2003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中进行试点,吸收那些符合条件的先进分子入党。在试点期间,仅私营企业主,就吸收了226名。到十七大召开时,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人数达到286.3万人,占当年党员总数的3.95%。仅2010年,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发展党员13.1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3%;在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8.3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2.7%;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1.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0.5%。

在新社会阶层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和工人仍为中共党员队伍的主体。截止到2010年底,8000多万名党员中有2400多万名农民党员和近700万名的一线工人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38.75%。如果按照中国共产党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判断,农民和工人党员的比例将更大。

其次,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从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来看,党员招募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党员个人直接加入政党的一个组织;二是某一社会组织以集体的形式加入政党。例如在英国,有全国性的、地方性的以及不同行业组成的各种类型的工会,这些工会都可以集体加入英国工党。一旦某一工会集体加入工党,该工会的会员也就自动成为工党的党员。但在中国共产党看来,这种集体入党的形式无法选出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以这种形式吸收进来的党员对党的认同感不强。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禁止集体入党这种形式,强调个人直接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个人直接申请入党只是“个别吸收”原则的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针对发展党员提出的这一原则主要还是强调各支部在吸收党员时,要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针,不能为了扩大党员队伍而降低党员的标准或是在短时间内搞突击发展。基于这一原则,对于不同的人,从提交入党申请到被批准入党的时间长短就有可能不同。这样不仅保证了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而且有利于督促那些申请入党时还与党员标准有一定差距的人积极改进。许多党员在成为正式党员前都曾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要求基层党组织对其进行考察。每一个经历了如此严格的考察过程的人,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都会对党员身份倍加珍惜。

再次,中国共产党有着严密的党员吸收程序。符合申请条件的人提交入党申请书后,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基层党支部会给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做其培养联系人。联系人的职责有两点:其一,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加深对党的了解,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路线以及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等;其二,代表党组织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表现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能不能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能不能积极参加党组织安排的活动,能不能努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能不能认真参加党组织的培训、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等。此外,党支部每半年会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看其入党动机是否端正以及能否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如果考察合格,进入下一个环节;反之,党支部会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帮助其进步并继续对其考察,直到合格为止。这种考察并不局限于联系人提供的反馈信息,还会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以求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评价入党积极分子。

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从入党积极分子中确定重点发展对象。但不是从全部入党积极分子中挑选,而是在那些已经接受为期一年的培养、教育,且考察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中确定人选。被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参加为期5-7天的短期集中培训,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文件。为了确保学习质量,许多地方的党委都会从各地、各级党校或高校中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重点问题的讲解,帮助重点发展对象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及其规章制度。培训结束之后,每一名重点发展对象需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提出入党申请时的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由基层组织指定。入党介绍人的责任比培养联系人更大,一方面要向被介绍人解释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本职工作表现、经历等情况,如实向所在党组织汇报;另一方面要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随后,支委会要对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经集体讨论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这实际上就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过程中的第三个环节:审批、发展预备党员。

在支部召开的接收预备党员大会上,申请人要汇报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以及需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支委会要向大会报告对申请人审议的情况;与会党员要对申请人能否入党进行充分的讨论,并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只有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不过,支部会议无权审批预备党员,要将相关材料上报给上级党委,由上级党委指派专人(党委委员或组织员)对《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并同申请人进行谈话,作进一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党委会经过集体讨论、表决决定是否批准申请人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对于批准入党的,上级党委会通知报批的党支部,党支部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对未被批准入党的,上级党委也会通知党支部和本人,说明具体原因,鼓励其进一步努力,尽快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预备党员后,实际上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在党旗前宣誓,还会被编入一个党支部和党小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承担实际工作,拥有与正式党员一样的义务,只是在党员权利方面不能行使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常情况下,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在这一年里,党支部会通过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等方式,教育考察预备党员,并在预备期满时召开会议讨论其是否可以转为正式党员。只有支部会议讨论通过且经上级党委批准后,预备党员才能成为正式党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次把关,凡是不符合党员条件的预备党员都会被延长预备期,甚至取消预备资格。

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严把“入口”的同时,更注意疏通“出口”。即使经过了严格的考察、发展程序,也无法保证每一名党员都能自始至终地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此,中国共产党将及时清理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出党,视为保证党员队伍整体质量或纯洁性的关键点。仅2010年,出党人数就达到3.2万名,除少数脱党、退党的党员外,大部分是被开除的。在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里,只有在严格发展党员的同时,及时清除不合格党员,才能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和纯洁性。而相对于党员数量抑或党的规模来说,党员队伍的质量高低才是决定一个政党能否长期存在并蓬勃发展的根本因素。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1日 15:3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