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顾海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内容简介】

在人类为“改造世界”而作出的无数探索与思考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思想财富,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改变世界的需要之中,又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鼓舞着、推动着那些最引人注目的运动,从俄国的十月革命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其与时代同行的理论品质,影响并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则再一次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本质及危机的分析是不可替代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作者简介】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包括主编)20余部。

【编辑推荐】

马克思,千年来最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为主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产生到根据实践不断发展的历程做了全面回顾。书中添加大量珍贵图片,图文并茂,易于读者学习理解。

本书作者顾海良教授为当前国内最为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之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理论研究功底极其深厚。

本书行文简洁明快,理论联系实际,兼具理论深度与可读性,是广大党政干部和普通大众加强理论修养,提升理论素质的优秀读物。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过去深深地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也因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准确预言和独到分析,在新时代新获得了应有的影响力。作者在书中从多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和适用性,雄辩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仍将继续改变人类世界。此书可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加强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提高三个自信的参考读物。

【目录】

第1章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使命

第2章 揭开人类历史的奥秘 ——唯物史观奠定了如何改变世界的理论基石

第3章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宣言》是如何改变世界的理论指南

第4章 资本的内在逻辑:剥夺者被剥夺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指明如何改变世界的路径

第5章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对如何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辩证思考

第6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 ——对东方社会如何改变世界的探索

第7章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对如何改变世界蓝图的勾画

第8章 列宁的新视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探索

第9章 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伟大尝试

第10章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

第11章 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改革开放新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创举

第1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改变世界的当代回答

第13章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运动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探索

第14章 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透视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中对改变世界的新认识

第15章 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模式的选择 ——新社会主义运动对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探索

第16章 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推动力 ——对科学技术革命如何改变世界的理解

第17章 对自然界的胜利和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改变世界中的启示

第18章 站在思想理论交锋、交流和交融的前沿 ——直面各种社会思潮是改变世界的重要任务

第19章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对人民在如何改变世界中作用的理解

第20章 与时代同行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在改变世界实践中的与时俱进

后记

【章节选读】

一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什么先知先觉者布下的某种“福音”,也绝不是什么千古不变的“教义”,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世界文明世代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革命的结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改变世界的需要之中,又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锻造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论武器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工人阶级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实践基础。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日益突出。机器大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却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用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

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手段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而且带来的是机器更加广泛的采用。斗争的实践使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展开经济斗争。但初期的这种斗争也还只是自发的、零散的。到了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从那一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举世瞩目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则是不可忽视的根本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西欧工人运动在指导思想上一直以自发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没有形成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自觉的实践。因而,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就成为那一时代思想理论发展上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对科学的思想理论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冲破旧思想的樊篱,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是和他们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自己时代的弊端深恶痛绝,深谙只有“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进行动摇资本主义大厦支柱的革命,才能消解现有的“时代错乱”和“文明缺陷”。青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合理性,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极力“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对“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的现状做了有力的鞭挞,对“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充满了信心。恩格斯愤怒地揭露了工厂主对工人群众的残酷剥削,英国工人阶级常年处于饥饿和失业之中,“如果他侥幸找到工作,就是说,如果资产阶级发了慈悲,愿意利用他来发财,那末等待着他的是勉强够维持灵魂不离开躯体的工资;如果他找不到工作,那末他只是去做贼(如果不怕警察的话),或者饿死,而警察所关心的只是他悄悄地死去,不要打扰了资产阶级”。他深情地告诉工人们:“我很想在你们家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统治和政治统治而进行的斗争。”在他们看来,如此这般历史重任,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当和完成,因为无产阶级不使现存制度解体,自己就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关注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而且还直接参加无产阶级的实际斗争。在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立场;在深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他们不断地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汲取营养,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正是在亲身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既能够真切感受时代的状况,又可以把初创的理论运用于无产阶级运动,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不断地接受实践检验,不断地丰富深化自己的理论思考。马克思向工人们说明:问题并不在于实现某种空想的体系,而在于要自觉地参加我们眼前发生的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历史过程。29岁的马克思已被工人们尊称为“马克思老爹”,“马克思认为同工人晤谈具有莫大的意义,他找的是那些并非奉承他的而是真诚地对待他的人。他认为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愿意同工人们讨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并且很快就能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充分。他们对这些问题理解得越充分,他就越高兴。” “凡是同他的科学工作有关和有利于工人运动的事情,他都不惜牺牲自己去参加。”就此说来,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愤世嫉俗的道德批评家,也不是狂热的阶级斗士,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导师,是为了人类的真正解放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他们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使他们有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极其彻底而严整的、构成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学说,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头脑”与无产阶级的“心脏”相结合,必将带来人类的彻底解放。

投身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伟大实践

一种思想体系对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同它所蕴涵的真理性成正比。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风靡一时的理论学说已经失去了旧日的光环,可是,马克思主义却与时俱进,日益显示出它的真理的光芒。在马克思长眠于海格特公墓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马克思主义越出欧美,以其特有的理论魅力和思想力量遍及全世界。同时,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世界上各种反动势力和反动思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围剿”。它们每一次都宣称马克思主义“死亡”了,但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再度“声讨”它。这本身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影响,不仅从来没有消失过,而且对当今世界仍然有着强烈的思想理论的震撼力。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2012年7月19日《日本时报》发表了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理论客座教授马尔切洛·穆斯托题为《马克思——伟人回归》的文章。穆斯托指出:

如果认为马克思的作品只是用于专门学术研究的不朽经典,就如同把他说成是“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者一样,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他的分析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贴近现实。……在苏联垮台和资本主义扩大到全球新地区之后,它已经成为全球体系,正在入侵和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光是经济方面)。在这种形势下,马克思的理念远比他那个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果一名作家永恒的青春包括他不断激发新想法的能力,那么可以说卡尔·马克思无疑依然年轻。

在全球资本主义陷入危机之时,人们重新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尤其是西方的年青一代。2008年美国发生大恐慌后,在重新讨论恐慌后的整个体系时,人们发现马克思的理论依然有效。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的黯淡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仍然居于全世界被评论最多的理论家行列之中。虽然在马克思生前,《资本论》的读者寥寥无几,但在他逝世后却获得盛名,为众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权及政党(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等)提供了指导思想。

2008年12月10日,在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成立75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致辞说: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人们对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随之更为客观。大家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作出了最为有力和深刻的分析。

这也正如西方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所说:

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疯狂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和人类社会扑朔迷离的发展前景,人们在新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依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思想理论魅力和社会实践价值。

二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宣言》是如何改变世界的理论指南

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结果的指明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创世警句不知曾经鼓舞和激励过多少无产阶级战士的斗志。《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方法,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指出了资本主义在取代封建主义过程中对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革命作用,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一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无可辩驳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斩钉截铁地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既不是出自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它破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和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之类的神话,恰似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轰响在当时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世界,成为解放思想、创造新时代的纲领性宣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英国《论坛》周刊在《〈共产党宣言〉得以重温》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要深刻理解当前危机与矛盾的话,现在重温资本主义垮台的最初预言,仍然至关重要。”在160多年后的今天,该如何去除迷雾,正确看待“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论断呢?对此,也许俄罗斯著名学者布兹加林教授的话能给我们更深的启迪:《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社会矛盾至今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在不断加深。《共产党宣言》将面临新生,实践要求按照马克思的精神解释世界。可见,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存在,这一论断就不会过时。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资产者和无产者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从总体来看,两极分化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剧。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占全世界人口1/5的富人,大约占有全世界4/5的财富,也就是说,全球约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增加了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反感。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发表过题为《银行业肥猫依旧无耻地逍遥着》的报道,指出资本主义金融业是依赖对民众的剥削才换回繁荣景象的。伊朗总统内贾德在2009年出席伊斯兰会议组织经济峰会时猛烈抨击资本主义。他说: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元凶就是资本主义体制;这个世界需要大变革;以高利贷为基础的世界体制已经崩溃了。这证明资本主义失败了。近些年来,在多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关注的迹象。就日本而言,描写共产党员劳动者的小说《蟹工船》、《为党生活的人》从2008年起在日本热销;日本共产党报刊《赤旗》的销售订阅者近几年也呈现增长趋势。《产经新闻》评论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日本出现了“越工作越穷”的现象。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极具独创性地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惊人的生产能力。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将把发明创新推动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力将迫使其垮掉。关于资本主义的前景,你可以说,马克思错在时间的把握上;当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事实将证明他是对的”。当前,“国家掌管了部分银行的主要业务,政府担保储户存款,资本家丢掉饭碗,工人失去房产,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结构性危机,越来越多的人生存受到威胁,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道德困境和心灵冲突中,人民的‘悲观度’越来越高”,这些无疑都证实了《共产党宣言》分析和预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超出《共产党宣言》的视野。

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理论基础的奠定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耳熟能详的名言,传递出《共产党宣言》对人类命运真切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赋予无产阶级神圣职责和使命。

作为共产党人最早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点,并且为它规定了任务和策略原则。《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力量。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共产党人能够从根本上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清醒的头脑,共产党是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的革命组织,这就决定了它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模范作用。只有由这样的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才能够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才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完成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要求共产党人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不要忘记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还必须制定出一整套正确的斗争策略。其中主要是组织阶级队伍,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解决好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共产党人在制定革命策略时,必须具体地分析国内和国际的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状况。

《共产党宣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它也是共产党的“身份证”,以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的党纲都以它为依据。有了《共产党宣言》这个思想武器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为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自觉地开展有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革命斗争。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虚幻的空想变成科学的理论,从列宁斯大林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变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从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为与本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多国模式的成功探索,从江泽民胡锦涛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学地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我们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伟大探索……160多年间,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成社会现实,由工人运动变成国家制度,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人类历史上长达数百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格局形成……这一切都离不开《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领导力量、所指明的发展方向、所提供的纲领策略。《共产党宣言》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接受法国《解放报》专访时说,自由主义低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希望和成果,他们想以苏联的错误和失败完全诋毁共产主义运动。然而,如今资本主义陷入危机,共产主义思想的回潮正是对自由主义宣传的一种回答。他说,人们不仅在重新找到马克思,而且还重新发现社会主义传统。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盛赞,正在充满信心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展现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当代风采。

此外,《共产党宣言》还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大扫荡,为国际工人运动树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战斗旗帜。它驳斥了资产阶级诽谤与攻击共产主义的种种谬论,深刻地批判了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的喧嚣,明确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的界限。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攻击和歪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言论进行了批驳,从各个方面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主张什么和反对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一篇公开的宣言书。

岁月的云烟,遮不住真理的光辉;科学的思想,指引着历史的航向。“在柏林墙倒塌后,保守派和革新派、自由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主义者几乎一致宣布马克思最终消失,可是他的理论却再次成为时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在许多方面,它们的流行速度令人惊讶。如今,站在马克思这样的巨人肩头上展望未来的新能力是个积极动向,不仅对所有想真正理解当代社会的学者而言是如此,对所有想以民主方案取代资本主义的人来说同样是如此。” 160多年过去了,《共产党宣言》仍然享誉全球、魅力四射,仍然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仍然是指引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理论指南。《共产党宣言》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三   资本的内在逻辑:剥夺者被剥夺的历史趋势——《资本论》指明如何改变世界的路径

《资本论》热在西方的骤然兴起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宣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剥夺者被剥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的这一科学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而不断地被证明。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及其《资本论》再度成为西方社会的“宠儿”,“马克思又回来了”的声音在西方时有响起。

在德国,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称,2008年10月的头3个星期,《资本论》售出417本,1-10月售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是1990年销量的100倍。购买者以20-25岁的年轻人为主。路透社专栏作者贝恩德在《卡尔·马克思和世界金融危机》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熟悉的资本主义正在死亡,现在有一种共识正在达成,即资本主义需要在21世纪得到全面修正以拯救自身,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在得到确证。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在读完《资本论》之后也发表评价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

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埃伦·克米辛斯·伍德,在他的《回到马克思》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期。”他认为,今天全球化或普遍化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本逻辑发展的结果,这个逻辑就是积累、商品化、利润最大化和竞争的逻辑,而且它们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所有方面。所以,伍德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马克思比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无独有偶,在伍德之后,美国《纽约时报》也发表了名为《回到马克思》的长文,该文引用了美国某证券交易所领导人的一段话:“我长期待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众所周知,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时期,但对马克思及其《资本论》的研究和宣传并不是低潮。尽管马克思逝世后的100多年来不断有人诅咒和诋毁马克思主义,但从来没有人能阻止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也没有什么思想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彻底、透彻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作出不断被证明了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的结论。马克思逝世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尽管出现许多新的特点,但是其本质仍然没有摆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的内在逻辑!

“被剥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和资本积累,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机制,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机制。马克思研究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使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也逐渐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但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不可遏止的发展,私有制不断扩大,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样,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社会化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由此产生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以后,它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全过程,但这个矛盾在整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并不是始终处于尖锐激化的状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初期,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尚未建立,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达到激化的程度。后来,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这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才逐渐展开并开始尖锐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表明,迅速增长的生产力,要求承认其社会本性,迫使资本家阶级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容忍的限度内愈来愈把它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正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占有形式和规模,逐步由小到大,由单个的私人资本形式发展到联合起来的私人资本形式,即股份资本形式,并进而发展为垄断资本的形式。垄断产生以后,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是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矛盾。

首先,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垄断造成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突破地区、国家的界限,对本国乃至世界市场、原料来源等做出估计,来规划自己的活动;垄断统治使科学技术研究由分散的个人事业转为社会事业,垄断导致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其次,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垄断企业的经营管理日益由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社会机构来执行,垄断的统治使社会性的分配和计算机构建立起来,特别是银行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计算机关;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断发展,直到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操纵管理经济,使生产管理的社会化进一步发展。

再次,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股份公司的出现标志着资本社会化的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发展到资本主义限度内的一个新高度;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又进一步使资本的社会化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可见,垄断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管理、科研和资本都日益社会化。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却日益集中到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中,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进而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和其他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三大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经济落后国家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激化了。

当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使资本主义一直处于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调节过程之中,由于生产关系的落后,迫使资本主义调动一切力量,千方百计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的要求。资本主义之所以延续发展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智囊团、社会精英为资本主义把脉、诊断、看病,那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使尽浑身解数设计出层出不穷的方案,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病床边的医生”。《资本主义的未来》作者莱斯特·瑟罗认为,从历史上看,外部的军事威胁、内部的社会动乱和可以替代的不同意识形态用来作为否定社会既得利益的理由,使资本主义制度陷入危机,富人们看到马克思所预言的革命,来源于内部的对抗,他们明白自己的长久生存取决于消灭产生革命的条件。于是“德国的贵族保守派俾斯麦在19世纪80年代创立了公共老年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制度。英国公爵之子温斯顿·丘吉尔在1911年建立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失业保险制度。出身高贵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设计了社会福利国家,从而在美国经济崩溃后重新拯救了资本主义。如果资本主义制度没有遭到威胁,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

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剥夺者被剥夺的学说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不仅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寿命认识的证伪,反而是对它的证实。必须注意的是,剥夺剥夺者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一个时期社会主义高歌猛进,一个时期社会主义会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不管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复杂,资本主义制度已越来越容纳不下日益社会化的大生产,它最终必然要被生产力的发展所突破,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客观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第9章  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伟大尝试

在罗马神话故事里,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为世间带来曙光。在人类历史上,有一艘名叫“阿芙乐尔号”的巡洋舰,它给俄罗斯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了曙光——共产主义。1917年11月7日下午,圣彼得堡的2万名赤卫队员和士兵包围了俄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晚上9时45分,水兵夺取了“阿芙乐尔号”的控制权,接着就向冬宫发炮,到次日凌晨2点,冬宫被攻陷。这天是俄历十月二十五日,这场革命因此被称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历史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走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建设道路,是俄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

9.1  运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理论创新

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这在俄国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直存在争论。早在十月革命时期,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等人就反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考茨基认为,十月革命“无非是一种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那些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大规模试验而已”,就像“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普列汉诺夫说:“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可是,比普列汉诺夫年轻14岁的列宁偏偏就磨成了这样的面粉,“在本国烤出了社会主义大饼”,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列宁是如何做到的呢?

列宁善于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准确地预见到俄国革命的到来,在理论上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列宁所处的时代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差半个多世纪。当时的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资本集中和垄断的思想,科学地考察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经济状况,将其发展为完整的帝国主义理论。他明确指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空前加剧,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跳跃式发展,从而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且也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工业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间的矛盾。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仅受本国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者的压迫,而且也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这样,某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就成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统治体系各种矛盾的焦点,容易造成革命形势。

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6卷,3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会使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削弱,使它们不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战争同时也会加重社会的灾难,造成政治和经济危机,促使革命的爆发,这就为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带来了有利的国际形势和条件;由于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不仅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各国统治阶级统治的巩固程度和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也存在着差距,这就决定了在帝国主义这个总链条中有薄弱环节的存在。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整个链条的强度,不是由最强的那个环节决定的,而是由最弱的那个环节决定的。因此,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可以在最薄弱的环节被打破的。

列宁认为,所谓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往往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又有一定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现代无产阶级,并且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国家。当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都面临生存危机,被统治阶级不愿照旧生活下去而统治阶级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时,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就能够把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或对统治阶级不满的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就可以首先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上实现突破。而当一个国家突破了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会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其必将引起已具备革命条件的国家发生连锁式的革命。俄国虽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却是帝国主义时代一切矛盾的集合焦点,是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较弱的国家。由于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极大地削弱了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再加上俄国的无产阶级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这个无产阶级又拥有千百万农民这样一个重要的同盟。因此,当时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已经具备革命形势和革命的力量,可以先于欧洲其他国家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为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作了较充分的理论准备。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在20世纪初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根据他对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的潜心研究,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理论。他指出,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时代时,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加强,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国际局势,社会主义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它科学地解答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面临的新问题,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这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理论。

 

9.2  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伟大尝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苏东剧变后,俄罗斯出现了否定十月革命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那么,十月革命是不是像许多媒体所说的那样,是“德国代理人”列宁与“英美间谍”托洛茨基制造出来的?十月革命的发生有没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

革命不是人为制造的,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必然反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政治矛盾异常尖锐,再加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的激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列宁选集》,3版,第4卷,1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决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生产关系,而俄国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这种冲突的具体体现。

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迈上了艰难的现代化之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已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几乎每项指标都居末位。在俄国现代化道路上横亘着一个巨大的障碍物——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它集中体现了反动的地主农奴主专政,使俄国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工业化发展要求更大的国内市场和更多的劳动力,而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役制仍要求农民为地主无偿劳动,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主富农采用高利贷手段剥削农民,使农民一贫如洗,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沙皇政府卵翼的俄国资产阶级采用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工人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在20世纪初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参见[苏]雷巴科夫斯基:《苏联人口七十年》,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由于缺乏受教育条件,俄国居民中文盲占多数,识字的人仅有21.1%(参见《1913年的俄国》,327页,圣彼得堡,1995。),无法为工业革命提供更熟练的技术队伍;为了维护反动专制,沙皇政府限制地方自治机构权力,取消部分选举权,扼杀一切进步读物,广大人民在政治上毫无权利。专制政府种种倒行逆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尖锐矛盾,这迟早会引发一场大的风暴。

20世纪初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其矛盾尖锐化达到空前的程度。首先是阶级矛盾。广大备受压榨的农民和地主之间、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斗争。根据俄国统计资料显示,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97次,1914年发生1046次。工人的反抗斗争更是风起云涌,并且从经济罢工发展到要求推翻沙皇专制的政治罢工。1910年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见上书,415、403页。),参加者近10万之众。其次是民族矛盾。沙皇政府对待占人口57%的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一是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压制少数民族的发展;二是挑动民族纠纷,防止各民族在反抗沙俄统治中团结起来。在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和南高加索地区不断爆发反对沙俄专制的民族斗争,俄国成了众所周知的“各民族监狱”。再次,俄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俄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日益成为外国资本的输出场所,外资控制了矿山、铁路、机器制造、银行等重要经济部门,操纵了财政金融部门。在1913年仅偿付外债就达4424亿卢布,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13.7%(参见《1913年的俄国》,155页。),俄国日益沦为外国资本的原料输出地。继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后,沙皇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再遭惨败,俄帝国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深刻的社会矛盾激起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俄国成立了各类政党,他们或要求君主立宪,或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法治,迫使沙皇政府变革。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1898年成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其矛头直指专制政府,直接提出了推翻沙皇专制、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革命爆发的导火索。沙皇政府在战争中严重失利,俄国伤亡和被俘人数达350万之多,且丧失了大片在经济战略上十分重要的领土。沙皇的穷兵黩武政策,造成国内经济几近崩溃,军事失利加上经济状况恶化把人民逼到了绝境。仅1916年全国参加罢工者就达100万之多,“下层”人民也不愿意照原样生活下去。 革命一触即发。(参见吴恩远:《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载《世界历史》,1997(5),10-12页。)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当列宁得知沙皇专制政府已被推翻,随即迅速研究了国内情况并得出结论: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应当立即采取切实步骤将革命推向第二阶段,逐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4月,列宁结束长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国,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明确路线和具体计划,明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9月到10月,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骚动此起彼伏,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在全国各地着手准备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首先举行武装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2月,革命扩展到俄国各地,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历史已经证明,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是当时俄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的一系列错综复杂危机的总爆发。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行动方针,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革命和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绝不是由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强加给俄国的,它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社会性质的地震,是飓风,是海啸,是一场符合事物发展内部逻辑的“社会革命”,它“是20世纪俄国伟大社会革命的最高峰”。

9.3.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革命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始书写全球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篇章,取得了无可置疑的巨大成就。

第一,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消灭剥削制度的伟大尝试,第一次实现了在经济平等基础上人民普遍的政治平等权利。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了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从经济地位看,革命前贫富差距极大,12家银行控制全国银行资本的80%,达几十亿卢布,而工人平均月工资不足16卢布;平均每户地主拥有300俄亩土地,普通农户只有8俄亩。(参见[苏]索鲍列夫:《贫雇农是十月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同盟者》,14页,莫斯科,1958。)。革命后,仅从1940年的工资水平看,全国各部门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3卢布,其中工业生产部门工人为32.3卢布,建筑工人为33.9卢布,运输工人为34.7卢布,农场职工为21.9卢布,文教部门职工为32.3卢布,科研机构为46.7卢布,而国家各级管理机关干部为38.8卢布。这是在俄国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社会公正、平等的原则。

第二,在短时期内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了工业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在较短时间内,即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为240.4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19.3%。(参见《1913年的俄国》,32-33页。)。到1937年苏联农业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参见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4卷,23页,北京,三联书店,1982。),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1938年与1913年相比较,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近7倍(参见[苏]斯特鲁米宁:《苏联经济生活·1917-1959年年鉴》,353页,莫斯科,1961。),年均增长率为7.8%,同期美国年增长率为1.4%,英国为0.7%, 法国为0.6%,日本为2.7%,德国为1.6%。(参见[苏]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220页,北京,三联书店,1979。)。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此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参见[苏]斯特鲁米宁:《苏联经济生活·1917-1959 年年鉴》,344页。)。

第三,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执政的资产阶级和地主联盟完全丧失能力的情况下保存民族国家的唯一现实的机会。十月革命的精神鼓舞着苏联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当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占人口45%、工业总产值33%、耕地面积47%的领土沦入敌手,苏联面临灭亡之时,由十月革命而激发巨大热情的苏联工人、农民和士兵依靠国家强大的工业和国防能力,在苏共领导下英勇奋战,终于把德军赶出苏联,不仅为世界人民最终消灭希特勒德国作出贡献,而且再次捍卫了俄罗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四,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得到了实践检验。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及其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下,社会主义革命、人民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取得胜利,指引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占世界人口1/3的十几个国家先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导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十月革命将地球上1/6的土地从旧世界中解放出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西方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与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开始汇合,如海潮汹涌,冲击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堤防。从此,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相斗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立的新格局。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最深刻的影响,是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不仅是俄国人民的历史性事件,而且影响到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和取得胜利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

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470-14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首先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鼓舞,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十月革命的胜利,帮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提高了对工农群众伟大力量和组织群众进行直接斗争的认识,从而推动了知识分子同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同工农群众结合的进程。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最深刻的影响,是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身的问题。十月革命的光辉照耀到备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的中华民族身上,启蒙了有思想的中国人,使其鼓起勇气,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规划民族的未来。

从1917年到2012年,95年的风云变幻,95年的如磐岁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实现突破后,社会主义苏联国力剧增,却在1991年最终走到尽头。这两个20世纪的重大事件引人深思。尽管历史的发展充满着曲折和坎坷,但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它展现了人类改变自身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精神以及为之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15:31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