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9.2  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伟大尝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苏东剧变后,俄罗斯出现了否定十月革命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那么,十月革命是不是像许多媒体所说的那样,是“德国代理人”列宁与“英美间谍”托洛茨基制造出来的?十月革命的发生有没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

革命不是人为制造的,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必然反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政治矛盾异常尖锐,再加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的激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列宁选集》,3版,第4卷,1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决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生产关系,而俄国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这种冲突的具体体现。

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迈上了艰难的现代化之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已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几乎每项指标都居末位。在俄国现代化道路上横亘着一个巨大的障碍物——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它集中体现了反动的地主农奴主专政,使俄国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工业化发展要求更大的国内市场和更多的劳动力,而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役制仍要求农民为地主无偿劳动,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主富农采用高利贷手段剥削农民,使农民一贫如洗,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沙皇政府卵翼的俄国资产阶级采用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工人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在20世纪初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参见[苏]雷巴科夫斯基:《苏联人口七十年》,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由于缺乏受教育条件,俄国居民中文盲占多数,识字的人仅有21.1%(参见《1913年的俄国》,327页,圣彼得堡,1995。),无法为工业革命提供更熟练的技术队伍;为了维护反动专制,沙皇政府限制地方自治机构权力,取消部分选举权,扼杀一切进步读物,广大人民在政治上毫无权利。专制政府种种倒行逆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尖锐矛盾,这迟早会引发一场大的风暴。

20世纪初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其矛盾尖锐化达到空前的程度。首先是阶级矛盾。广大备受压榨的农民和地主之间、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斗争。根据俄国统计资料显示,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97次,1914年发生1046次。工人的反抗斗争更是风起云涌,并且从经济罢工发展到要求推翻沙皇专制的政治罢工。1910年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见上书,415、403页。),参加者近10万之众。其次是民族矛盾。沙皇政府对待占人口57%的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一是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压制少数民族的发展;二是挑动民族纠纷,防止各民族在反抗沙俄统治中团结起来。在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和南高加索地区不断爆发反对沙俄专制的民族斗争,俄国成了众所周知的“各民族监狱”。再次,俄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俄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日益成为外国资本的输出场所,外资控制了矿山、铁路、机器制造、银行等重要经济部门,操纵了财政金融部门。在1913年仅偿付外债就达4424亿卢布,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13.7%(参见《1913年的俄国》,155页。),俄国日益沦为外国资本的原料输出地。继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后,沙皇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再遭惨败,俄帝国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深刻的社会矛盾激起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俄国成立了各类政党,他们或要求君主立宪,或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法治,迫使沙皇政府变革。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1898年成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其矛头直指专制政府,直接提出了推翻沙皇专制、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革命爆发的导火索。沙皇政府在战争中严重失利,俄国伤亡和被俘人数达350万之多,且丧失了大片在经济战略上十分重要的领土。沙皇的穷兵黩武政策,造成国内经济几近崩溃,军事失利加上经济状况恶化把人民逼到了绝境。仅1916年全国参加罢工者就达100万之多,“下层”人民也不愿意照原样生活下去。 革命一触即发。(参见吴恩远:《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载《世界历史》,1997(5),10-12页。)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15:31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