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梁漱溟自述:我是怎样一个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梁漱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梁漱溟著作中,唯一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选集,是其一生实践与行动的全面总结、人格和思想的真实呈现。

梁先生曾经说过:“我一生受两大问题的支配:一个是中国问题,再一个是人生问题。我一生几十年在这两大问题支配下而思想而活动——这就是我整整的一生。”

本书主要是通过梁先生的人生实践,使读者具体感受其做人的品格、一生的追求和境界,体味他人生成就的底蕴所在。在一定意义上说,有自传的意味。

本书以梁先生本人的叙述,忠实可信地反映了他的人生脉络和思想。所选文章原则上保留原题,除明显错别字、用字规范依现行规定改正和统一外,作者的表述风格、文字均不作任何修改,以保证原汁原味。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1917年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1939年见团结抗战大局有不能贯彻始终之虞,和几个中间性小党派共同组成“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为进一步实现此一宗旨,将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为国内和平奔走于国共两大政党之间。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为怎样发挥诤友作用与毛泽东发生争论,被称为“反面教员”。他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并不赞同,对“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期开展的“批孔运动”更是明确表示反对。

梁漱溟自青年时代起相信人类未来必归于社会主义,人类将从中国文化汲取营养。17岁时认定唯佛家的宇宙观最正确,十年后领悟儒家精神最适合于社会大众,遂以“不住涅槃,不舍众生”对自己,而以传播儒学为毕生职志。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5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有《梁漱溟全集》八卷存世。

 

【目录】

我的成长

我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我的父亲

一个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经过两度家塾四个小学

从课外读物说到我的一位父执

自学的根本

五年半底中学

中学时期之自学

自学资料及当年师友

初入社会

激进于社会主义

出世思想

学佛又学医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

当年倾慕的几个人物

思想进步的原理

东西文化问题

回到世间来

在北京大学

我到北大任教的经过

当时有关佛学的其他讲座

哲学系的盛况

蔡校长在北大的一段历史意义不寻常

雄辩会

行知会

致力乡村运动

我为何有“乡村建设”的主张

我致力乡村运动的回忆和反省

抗战以来自述

1941年二三月间的一段经过

“七七”以前的讲演

“八一三”以前的文章

国防参议会

访问延安

国民参政会

改善兵役运动

解决党派问题的我见

巡历华北华东各战地

统一建国同志会

上年4月间的一个提案

总结全文

调查李闻案

回忆参加调查国民党暗杀李闻案

李闻案调查报告书

为民主建国奔走

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我的努力与反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历

1950年后在北京中南海颐年堂的几次谈话

略记9月9日至18日的一段经过

在政协整风小组会上向党交心的发言

向党交心后在小组会上的发言

批林批孔中学习小组上的一次发言

批林批孔中的发言

批孔运动以来我在学习会上的发言及其经过的事情述略

敬答一切爱护我的朋友,我将这样地参加批孔运动

我的思想历程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

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

谈我的思想问题

我的思想改造得力于《矛盾论》

我怎样理解辩证唯物论?

自我评价

我不是一个学者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是一个乐天派

我的思想的根本就是儒家跟佛家

我最佩服的人

在生活和思想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我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一念不起与放下期待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我的成长

我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距今五十年前,我生于北京。那是清光绪十九年癸巳,西历1893年,亦就是甲午中日大战前一年。甲午之战是中国近百年史中最大关节,所有种种剧烈变动皆由此起来。而我的大半生,恰好是从那一次中日大战到这一次中日大战。

我家原是桂林城内人。但从祖父离开桂林,父亲和我们一辈便都生长在北京了。母亲亦是生在北方的;而外祖张家则是云南大理人,从外祖父离开云南,没有回去。祖母又是贵州毕节刘家的。在中国说:南方人和北方人不论气质上或习俗上都颇有些不同的。因此,由南方人来看我们,则每当成我们是北方人;而在当地北方人看我们,又以为是来自南方的了。我一家人,兼有南北两种气息,而富于一种中间性。

从种族血统上说,我们本是元朝宗室。中间经过明清二代五百余年,不但旁人不晓得我们是蒙古族,即自家不由谱系上查明亦不晓得了。在几百年和汉族婚姻之后的我们,融合不同底两种血,似亦具一中间性。

从社会阶级成分上说:曾祖、祖父、父亲三代都是从前所谓举人或进士出身而作官的。外祖父亦是进士而作官的。祖母、母亲都读过不少书,能为诗文。这是所谓“书香人家”或“世宦之家”。但曾祖父作外官(对京官而言)卸任,无钱而有债。祖父来还债,债未清而身故。那时我父亲只七八岁,靠祖母开蒙馆教几个小学生度日,真是寒苦之极。父稍长到十九岁,便在“义学”中教书,依然寒苦生活。世宦习气于此打落干净;市井琐碎,民间疾苦,倒亲身尝历的。四十岁方入仕途,又总未得意,景况没有舒展过。因此在生活习惯上意识上,并未曾将我们后辈限于某一阶级中。

父母生我们兄妹四人。我有一个大哥,两个妹妹。大哥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商科毕业。两妹亦于清朝最末一年毕业于“京师女子初级师范学堂”。我们的教育费,常常是变卖母亲妆奁而支付的。

像这样一个多方面荟萃交融底家庭,住居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自无偏僻固陋之患。又遭逢这样一个变动剧烈的时代,见闻既多,是很便于自学底。

 

我的父亲

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所以必要叙明我父亲之为人,和他对我底教育。

吾父是一秉性笃实底人,而不是一天资高明的人。他作学问没有过人的才思;他作事情更不以才略见长。他与母亲一样天生的忠厚;只他用心周匝细密,又磨炼于寒苦生活之中,好像比较能干许多。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事。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

因其非天资高明底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用心精细,所以遇事认真。因为有豪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他最看重事功,而不免忽视学问。前人所说“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话,正好点出我父一付心肝。——我最初的思想和作人,受父亲影响,亦就是这么一路(尚侠、认真、不超脱)。

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底。小时候,只记得大哥挨过打;这亦是很少的事。我则在整个记忆中,一次亦没有过。但我似乎并不是不“该打”底孩子。我是既呆笨,又极拗的。他亦很少正言厉色地教训过我们。我受父亲影响,并不是受了许多教训,而毋宁说是受一些暗示。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迫。他从未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儿童或少年人。我很早入学堂,所以亦没有从父亲受读。

十岁前后(七八岁至十二三岁)所受父亲的教育,大多是下列三项。一是讲戏,父亲平日喜看京戏,即以戏中故事情节讲给儿女听。一是携同出街,购买日用品,或办一些零碎事;其意盖在练习经理事物,懂得社会人情。一是关于卫生或其他的许多嘱咐;总要儿童知道如何照料自己身体。例如:

正当出汗之时,不要脱衣服;待汗稍止,气稍定再脱去。

不要坐在当风地方,如窗口门口过道等处。

太热或太冷的汤水不要喝,太燥太腻的食物不可多吃。

光线不足,不要看书。

诸如此类之嘱告或指点,极其多;并且随时随地不放松。

还记得九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底一小串钱(那时所用铜钱有小孔,例以麻线贯串之),忽然不见。各处寻问,并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见之,心知是我自家遗忘。并不责斥,亦不喊我看。他却在纸条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亲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写后交与我看,亦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即此事亦见先父所给我教育之一斑。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九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那些事例,待后面即可叙述到。

 

一个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我自幼瘠瘦多病,气力微弱;未到天寒,手足已然不温。亲长皆觉得,此儿怕不会长命底。五六岁时,每患头晕目眩;一时天旋地转,坐立不稳,必须安卧始得。七八岁后,虽亦跳掷玩耍,总不如人家活泼勇健。在小学里读书,一次盘杠子跌下地来,用药方才复苏。以后更不敢轻试。在中学时,常常看着同学打球踢球,而不能参加。人家打罢踢罢了,我方敢一个人来试一试。又因为爱用思想,神情颜色皆不像一个少年。同学给我一个外号“小老哥”——广东人呼小孩原如此的;但北京人说来,则是嘲笑话了。

却不料后来,年纪长大,我倒很少生病。三十以后,愈见坚实;寒暖饥饱,不以为意。素食至今满三十年,亦没有什么营养不足问题。每闻朋友同侪或患遗精,或患痔血,或胃病,或脚气病;在我一切都没有。若以体质精力来相较,翻而为朋辈所不及。久别之友,十几年以至二十几年不相见者,每都说我现在还同以前一个样子,不见改变。因而人多称赞我有修养。其实,我亦不知道我有什么修养。不过平生嗜欲最淡,一切无所好。同时,在生活习惯上,比较旁人多自知注意一点罢了。

小时候,我不但瘠弱,并且很呆笨的。约摸六岁了,自己还不会穿裤子。因裤上有带条,要从背后系引到前面来,打一结扣,而我不会。一次早起,母亲隔屋喊我,为何还不起床。我大声气愤地说:妹妹不给我穿裤子呀!招引得家里人都笑了。原来天天要妹妹替我打这结扣才行。

十岁前后,在小学里的课业成绩,比一些同学都较差。虽不是极劣,总是中等以下。到十四岁入中学,我的智力及见发达;课业成绩间有在前三名者。大体说来,我只是平常资质,没有过人之才。在学校时,不算特别勤学;出学校后,亦未用过苦功。只平素心理上,自己总有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不肯让一天光阴随便马虎过去。

 

经过两度家塾四个小学

我于六岁开始读书,是经一位孟老师在家里教的。那时课儿童,入手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取其容易上口成诵。接着就要读四书五经了。我在《三字经》之后,即读《地球韵言》,而没有读四书。《地球韵言》一书,现在恐已无处可寻得。内容多是一些欧罗巴、亚细亚、太平洋、大西洋之类;作于何人,我亦记不得了。

说起来好似一件奇事,就是我对于四书五经至今没有诵读过,只看过而已。这在同我一般年纪的人是很少的。不读“四书”,而读地球韵言,当然是出于我父亲的意思。他是距今四十五年前,不主张儿童读经的人。这在当时自是一破例的事。为何能如此呢?大约由父亲平素关心国家大局,而中国当那些年间恰是外侮日逼。例如:

清咸丰十年(西历1860年)英法陷天津,清帝避走热河。

清光绪十年(西历1884年)中法之战,安南(今越南)被法国占去。

又光绪十二年(1886年)缅甸被英国侵占。

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之战,朝鲜被日本占去。

又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

又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占胶州湾(今青岛)。

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强索旅顺大连。

在这一串事实之下,父亲心里激动很大。因此他很早倾向变法维新。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却有一种清流所鄙,正人所斥,洋务西学新出各书,断不可以不看。盖天下无久而不变之局,我只力求实事,不能避人讥讪也。(光绪十年四月初六日日记,“论读书次第缓急”)

到光绪二十四年,就是我开蒙读书这一年,正赶上光绪帝变法维新。停科举、废八股,皆他所极端赞成;不必读“四书”,似基于此。只惜当时北京尚无学校可入。而《地球韵言》则是便于儿童上口成诵,四字一句的韵文,其中略说世界大势,就认为很合用了。

次年我七岁,北京有第一个“洋学堂”(当时市井人都如此称呼)出现,父亲便命我入学。这是一位福建陈先生创办的,名曰“中西小学堂”。现在看来,这名称似乎好笑。大约当时系因其既念中文,又念英文之故。可惜我从那幼小时便习英文而到现在亦没有学得好。

八岁这一年,英文念不成了。这年闹“义和团”——后来被称为拳匪——专杀信洋教(基督教)或念洋书之人。我们只好将《英文初阶》《英文进阶》(当时课本)一齐烧毁。后来因激起欧美、日本八国联军入北京,清帝避走陕西,历史上称为“庚子之变”。

庚子变后,新势力又抬头,学堂复兴。九岁,我入“南横街公立小学堂”读书。十岁,改入“蒙养学堂”,读到十一岁。十二岁十三岁,又改在家里读书,是联合几家亲戚的儿童,请一位奉天刘先生(讷)教的。十三岁下半年到十四岁上半年,又进入“江苏小学堂”;——这是江苏旅居北京同乡会所办。

因此,我在小学时代前后经过两度家塾四个小学。这种求学得不到安稳顺序前进,是与当时社会之不安、学制之无定,有关系的。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15:45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