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编著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内容简介】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由党的十八大文件起草组“原班人马”撰写。该书全文收录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大会决议和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领导同志的重要文章,着重对“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为什么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什么要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105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和阐释。

【目录】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李克强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刘云山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1.为什么说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2.为什么要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为什么要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为什么说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5.为什么说过去5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5年?

6.为什么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7.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为什么说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9.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0.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1.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如何理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1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4.怎样理解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5.如何理解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16.如何理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7.怎样理解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18.怎样理解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19.如何理解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20.如何理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1.如何理解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2.为什么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

23.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特点?

24.为什么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25.如何把握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开放的要求?

26.为什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7.为什么必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28.为什么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9.为什么说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30.为什么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1.为什么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2.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3.为什么说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34.为什么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5.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36.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37.如何理解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8.怎样理解必须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9.为什么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40.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

42.为什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43.如何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44.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45.如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46.如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47.如何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48.如何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49.如何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

50.为什么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51.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52.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5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4.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55.如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56.如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57.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8.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59.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60.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哪些关键举措?

61.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62.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是什么?

63.怎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64.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65.如何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6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7.怎样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68.如何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69.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的重点是什么?

70.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71.为什么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72.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73.如何理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74.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75.如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76.为什么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77.如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去?

78.为什么要强调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79.为什么说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80.怎样理解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81.如何认识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82.如何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83.怎样理解和把握香港、澳门政制发展方向?

84.如何理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和平统一的关系?

85.为什么说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

86.为什么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87.怎样理解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88.怎样理解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89.怎样理解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90.为什么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91.为什么强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92.为什么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93.新形势下怎样抓好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94.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95.为什么要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96.怎样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97.如何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98.怎样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99.怎样理解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00.为什么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101.如何理解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102.怎样通过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103.为什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决不允许搞特权?

104.为什么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10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1.为什么说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开篇就明确指出,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的重大意义,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召开的时机和背景看,这次大会至关重要。经过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的奋斗,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过半,进入决定性阶段。这10年,我们已经在这一历史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而今后5年则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时期,是关键中的关键。同时,这次大会是在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我国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转型不断加快、利益调整难度加大、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潜在挑战和困难更加凸显。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重要关头和时代背景下召开党的十八大,准确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科学谋划我国今后5年和更长时期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确定的主题看,这次大会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主题是基于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分析提出来的,向党内外、国内外庄严宣示,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既是党的十八大的主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总结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符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愿和期待,必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明确目标,必将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从取得的成果看,这次大会至关重要。大会通过的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10年历程,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全面部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准确把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期待,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信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既保持了党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体现了与时俱进。修改后的党章,更加符合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发展要求,必将更好发挥规范和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实践经验丰富、勇于改革创新、深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领导集体。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新一届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总之,党的十八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完成的重大使命、作出的重大决策、采取的重大举措,都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为什么要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键是要紧紧抓住旗帜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加深理解,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奋斗和比较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上下求索,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我们党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新时期以来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整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成就,不仅得到中国人民高度认同,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兴盛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只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复兴,毫不动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亿万人民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3.为什么要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是党的十八大主题的重要内容,集中强调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3个重大问题。

第一,奋斗目标问题,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13亿人民同心同德的共同意志。在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又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对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充实完善。经过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上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现在距2020年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定性阶段,适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作进一步深化、充实和明确,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又一个大台阶。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毫不动摇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贯彻党的十八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就能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道路问题,强调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条件下,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这一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精神状态问题,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凝聚力量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个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调动起来。攻坚克难体现我们迎接风险挑战的精神和意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在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中开拓前进的过程,只有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奋力攻克重重难关、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破浪前行。总之,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广泛凝聚力量,勇于攻坚克难,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为什么说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正确判断,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大背景,也是党的十八大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现实依据。

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世界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另一方面,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通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和营造和平发展环境的能力不断上升,同时,与我国发展相关的矛盾、摩擦、风险也在滋长。如何趋利避害,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从国情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与人民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一系列突出问题尚待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亟须破解。在我国全面实现科学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根本解决13亿多人口的民生问题,是史无前例的宏大工程。尽管我们已经具备的丰富经验和资源条件前所未有,我们要胜利完成这项历史性工程、顺利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仍然是任重道远,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从党情看,这些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提高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水平,党的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和组织保障。同时,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党的建设成效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迫在眉睫。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大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一定能乘风破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5.为什么说过去5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5年?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5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妥善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2011年,经济年均增长9%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从24.5万多亿元跃升到47.3万多亿元,财政收入从5万多亿元增加到10万多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提高到10%左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39%提高到43%,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持续改善,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城镇化率超过51%,实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民主法治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展开,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正在建立。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大部门制开始探索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问责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对外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从2007年的不足2.2万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3.6万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实现了许多历史性突破。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领域的支出超过1万亿元,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5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786元增至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140元增至6977元。可以说,这5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特别要看到的是,5年来,我们办成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大事喜事,妥善应对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急事难事,战胜一系列历史罕见的大灾大难。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金融危机,果断出台并不断完善一揽子应对计划,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我们成功战胜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置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隆重纪念和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些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可以说,经过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6.为什么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10年。10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这1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时期。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一整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科学发展的辉煌业绩。2002-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0万多亿元跃升到47万多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多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财政收入从不到2万亿元跃升到10万多亿元,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迈出历史性步伐,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总的看,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这10年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显著提升的时期。我们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的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这10年是我们在极其严峻的风险挑战中砥砺奋进、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的时期。事非经过不知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寻常、很不平坦,遇到的突发事件多、大灾大难多、急事难事多,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经受住了非凡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全民动员、群防群控,迅速制止疫情蔓延,有效救治患病群众,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重大胜利。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果断出台并不断完善一揽子应对计划,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面对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最大限度救助受灾群众,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夺取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我们还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置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大局稳定。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隆重纪念和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应对急事难事、战胜大灾大难、举办喜事盛事的不平凡历程和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收获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10年是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影响显著扩大的时期。1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货物进出口总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分量和影响日益彰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我们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斡旋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发挥出重要的建设性作用。真诚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推动在反恐、环保、禁毒、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越来越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赞誉。

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经过这10年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巨大优越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7.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立足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这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历史性决定和历史性贡献。

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党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鲜明地主张: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郑重作出决定: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又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一个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必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日趋明显,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相互交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迫切要求思想上有新解放、实践上有新创造、理论上有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开辟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深深植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务实的路径,是经受住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显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卓有成效的创造中,科学发展观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只有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才能有效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意味着在我们党的旗帜上,继写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又写上了科学发展观。这样,我们党便获得了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的新的强大思想武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就能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8.为什么说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应当看到,实现科学发展,必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必须从深化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继续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在这方面,我们要着重领会和把握报告阐述的“四个更加自觉”。

第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深刻认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第二,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解放和富裕幸福。因此,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第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9.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精神实质是理论的精髓,是使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正是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发扬这种精神状态,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反复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反映了我们党思想上的新解放、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新创造,使党的理论和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重要观点,都贯穿和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都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出了新话,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使人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科学理论也要不断前进。科学发展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既是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还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0.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正确道路,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理想和夙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必须确立适合本国国情、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经过长期奋斗、创造、积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不仅使我们国家空前活跃起来、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风云变幻中,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内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彰显了巨大优越性、强大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能够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来自各个领域的风险和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破浪前进;能够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特色。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丢掉老祖宗,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也就是说,它始终贯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一往无前的创造性实践中,及时回应实践创新的理论呼唤,富有既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让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顺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体现人民共同愿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而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指引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1.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成果,对于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人力资源丰富,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但工业还大而不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依然不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司法公正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社会创造活力普遍增强,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还不少,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这对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完成这个总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理想不动摇,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团结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12.如何理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此,应当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认真贯彻。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构成八项基本要求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八项基本要求全面贯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保持着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同时,我们党根据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供了科学指导。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观点,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点,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观点,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观点,关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思想观点,等等,成为八项基本要求的直接理论依据。

提出这八项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实践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不少新情况新变化,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保障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但保障人民更加公平享有发展成果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社会创造活力普遍增强,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还不少,等等。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未来发展给出更加明确更加清晰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引。八项基本要求,正是顺应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提出来的,是应运而生的。

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和重申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既是对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相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党内外、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既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用新的实践经验、理论认识和丰富内涵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经过党的十八大,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四个基本”扩展为“五个基本”。“五个基本”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是立国兴国之基、治国强国之本。全党同志都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1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于、服务于、满足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将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将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力行使的过程成为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的结果。新的征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全体人民积极投身这一宏伟壮丽的事业。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我们要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伟力和智慧充分发掘出来。大力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广泛地组织和动员亿万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不懈奋斗。

14.怎样理解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物质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人类社会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保证人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离不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充分显示优越性,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蓬勃活力,归根到底也要靠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和实践,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根本前提,开辟了广阔道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都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全党同志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改变过去那种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带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通过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后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突出工作重点。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满足人民需要、改善人民生活、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增强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15.如何理解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提供强大动力,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以解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和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进入改革攻坚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破解新的难题、化解新的风险、激发新的活力、实现新的发展,需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事业。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就必须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通过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通过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快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通过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同世界各国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6.如何理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优势、道义优势、制度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具有重大意义。

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的根源,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受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

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体公民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机会均等,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创业发展、奉献社会、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同等机会;实现在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让每一位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承担责任,平等地受到保护。为此,将通过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将坚持执法为民、公正司法,加快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加快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领域,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公共服务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公平正义作为一个具体的、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的充分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只有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础上,公平正义才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还不得不带有个体的差异性,还不得不承认社会成员因体力、智力、勤奋程度以及家庭情况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不能无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现实经济结构和社会条件要求所谓“绝对公平”。

 

17.怎样理解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逐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靠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的。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全体人民物质上共同富足、精神上共同富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持久动力、整个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就强调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社会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重大现实课题。

走共同富裕道路,首先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基础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前景也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样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做大蛋糕,才能为分好蛋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既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又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既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又保护各种要素按贡献分配的非劳动收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所有市场主体和各方面力量共同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健全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报酬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18.怎样理解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和谐的制度根源,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虽然仍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但这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求坚持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全体人民身心健康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完善创新机制,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旺盛的创造活力。在把工人、农民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根本依靠力量的同时,对一切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民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9.如何理解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通往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依靠对外扩张、依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和民族来发展自己。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其他民族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长期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必须与资本主义既相互竞争又和平共处,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其最深刻的道理就在这里。

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是坚持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使我国得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合作,重视合作,深化合作,积极以合作谋和平、促发展、化争端,不断寻找合作机会,扩大合作领域,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进步的重大问题,使我国得以在合作中同相关地区和国家风雨同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同时我国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搞无原则的妥协。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有效实现了与各国发展的良性互动。

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是坚持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利益相互交融,形成了更加广泛、更加系统和更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秉持大局观念、务实精神,自觉扩大和深化双边与多边、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域的利益汇合点,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各国共同享有人类发展进步成果。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坚持和平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我们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20.如何理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付出巨大牺牲确立的。这一历史地位,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和愿望,创立科学理论,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赢得的;是通过我们党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赢得的;是通过广大共产党员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前仆后继、无私奉献,创造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造就无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光辉楷模赢得的。

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各方面利益关切,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权益。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全面评估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雪中送炭的好事,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难事,都要自觉主动地办、持之以恒地办、用心用情用力地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凡是涉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都要通过强化责任、健全制度、落实到人,推动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妥善加以解决,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失职渎职和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形势和任务的发展给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都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兢兢业业抓党建、扎扎实实抓党建、坚持不懈抓党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4日 17:20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