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鲜艳的红纽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

 

【基本信息】

作者:黄世猛 著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获中宣部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书讲述了湖北省安陆王畈村计生专干王桂珍身患绝症,不屈不挠,顽强奉献的事迹。作者以简朴生动的笔触、跌宕起伏的故事,浓郁的地方特色,再现了王桂珍通过对乡亲、对育龄姐妹点点滴滴的爱,扭转生育观念,传递党和政府对基层百姓的温暖。

【作者简介】

黄世猛曾任安陆日报副总编、安陆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等职,现供职于武汉某出版公司,兼任湖北省报告文学协会副秘书长,20年前就有部分作品在《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获奖。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转型时期”上任

“非人间”的挠头事

一杆子亲朋 “打破锣”

走访方知“个”中难

第二章 视群众为亲人

六次登门劝婶娘——原则讲到位

哪儿有难哪儿有她身影——好事做到位

送温暖上门——脚步走到位

玲玲感动打电话——点子想到位

悄悄话里找线索——动向摸到位

第三章 苦难时的深情眷恋

不幸的日子

术前嘱咐计生工作

姐妹轮换守候

独生儿子“拐急弯”

第四章 爱事业胜于生命

拔掉针头返岗位

数着日子尽职

留念人间的歌

组织温暖的手臂

第五章 民意如天“全票当选”

虽然不舍,仍然请辞

联合署名,要求桂珍继任

选举场上的热泪

第六章 活一分钟奉献60秒

一件工作也不能少

一篇篇病中感悟

一句话分三次说完

一夜呼唤深度昏迷的妈妈

一串串“半件事”

一次38秒发言

第七章 亲朋眼里的桂珍

丈夫岳红平:心里常有撕裂的痛

儿子岳俊:妈妈心里总装着别人

邻居李锡汉:新摩托车和留守孩子

镇计生主任余祥平:读桂珍的请假短信

新闻科长杨体锋: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动

第八章 情撼天地

病情牵动各界

人民大会堂发言

事迹感动各方

人民大会堂里的掌声

桂珍还在奉献

 

第一章“转型时期”上任

“面对没强硬手段、没头绪的工作现实,我决心以百般耐心、千般爱心打开突破口,开创王畈村计生工作新局面。”

王畈村位于鄂中腹地的安陆市雷公镇南侧,丘陵秀出,河流环绕,省道安京线横贯东西,“汉十”高速临境而过。由28个自然湾组成的王畈,呈椭圆形分布在横亘千古的白兆山西侧,即使不是碧空如洗,站在王家河山岗也能看到唐代诗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遗址太白峰和千年银杏树,仿佛也能听到李白在此作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名篇。

抗战时期,前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率部在这一带经历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不少当地青年参军参战献出宝贵生命。白兆山周围,留下许多英雄儿女的忠魂,也留下当地百姓把白兆山改造成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奋斗经历。

沿着松柏浓郁的盘山公路,寻觅李白的遗址,犹如踩着翠绿,进入了苍茫云海……

“非人间”的挠头事

然而,这优美的近在咫尺的景色,丝毫没有改变王畈村数千年来形成的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氏族门阀的观念,闭塞落后的环境和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反而加重了他们对多子多福的渴望和乞求。

85岁的戴正安老人是王畈村的第一任村长,也是王畈村人口变化的亲历者。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20出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老人鹤发童颜,头脑清晰,表达明朗。老人回忆说:“1949年王畈全村361人,可耕地1160亩,人均耕地三亩多;到1996年全村人口增加到1012人,人均可耕地只有一亩多一点。1980年前,一般家庭都是四到五个孩子,个别妇女一口气连生9个女儿,大女儿嫁人添了生,娘家的母亲还在盼生儿子,跑到雷公镇巴山娘娘庙拜佛求子……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王畈村家家户户为养大这些孩子发过愁,村头的树当柴烧了,河塘的鱼捞没了,不少人家靠挖白兆山的蜈蚣换盐,白水煮胡萝卜当餐。”现任王畈村党支书李连清说:“王畈村目前人口1093人。王桂珍当村计生专干15年来,全村新生婴儿148个,正常死亡的65人,嫁出村外的和从外村娶进村的数字基本持平,也就是说,16年来全村新增人口83人,人口增长率一直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王畈村,这个在共和国版图上小得看不见的自然村,那时育龄妇女生孩子的能力令人瞠目结舌,它给如今的中年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广大农村地区当时的一个缩影。当千百万个“王畈”人口膨胀的速度“汇成海量”时,严峻的形势,向中央决策层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我国最高领导层深谋远虑,从人民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出发,果断地将计划生育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

在新老观念的激烈撞击中,王畈村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演绎出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李连清回忆说:“最较真的是1982-1984年,当时我在村里当主任,做工作有三难:一难计划生育;二难提留结算;三难投工投劳。这‘三难’中最难的是计划生育,好话不听,斗狠不怕。”

人口增长率虽然降了下来,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群众对政府不理解,干群关系紧张,基层失去群众基础;一些超生户丢房弃地,背井离乡。最难当的是计生干部,挨骂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宁可辞职,也要远离这个“天下第一难”。

从1986年到1994年4月,王畈村两任计生专干中途撂了挑子。万般无奈,时任村党支书的王木强自己补空抓计生工作。他顶风冒雪地深入各家各户调查走访,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结果是其他工作掉了下来,计生问题仍然“高高在上”。

1994年年底,王木强到镇里参加年终总结会,王畈村的计生工作再次排名倒数,王木强受到镇领导严厉批评。据王畈村人回忆,那次散会回村后,有人看到王木强眼圈红红的,不久就被解职了。多数人认为,王木强的离职与镇领导执行计生工作“一票否决”制度有直接关系。

新接任村支书的王传涛吸取了前任的教训。上任第一天就跟时任村主任的李连清商量:“我考虑再三,想让王桂珍出任计生专干,你看行不行?”

李连清说:“大家都认为她合适,可是外围工作难度大,让她出任很不容易,必须先搬开阻拦她出任的那些石头。”

王传涛说:“我就不信搬不开。”

 

一杆子亲朋 “打破锣”

王桂珍高中文化,娘家也在王畈村。1990年10月,她与一起读书长大、后任王畈村民办老师的岳红平结婚生子后,率先在村里宣布只生育一个孩子。

在王传涛的眼里,王桂珍不仅清雅秀美,心地善良,性格执著,还有着乡村媳妇少有的能干。嫁给岳红平后,她的聪明才智有了更多展现,缝纫技能出众,在村头开办缝纫培训班;养殖种植技术也高人一筹,每年农副业收入是一般家庭的两至三倍;更让人称道的是,她通情达理能说会道,邻里、妯娌、婆媳扯皮闹筋、媳妇们的隐情私密、兄弟财产分配不公,都习惯到她家倾诉,往往是绷着脸或哭着喊着进去,喜笑颜开地出来。

王传涛回忆说:“大家都知道王畈村计生是全镇的‘尾巴’,加上前几年行动过激,把大家都搞怕了。凡工作能力强、家庭条件好的,都不愿意在这个‘天下第一难’上‘当闯头和尚’。我去征求桂珍的意见,她说,看到村里老当‘尾巴’,心里不好受,但她下不了决心。原因是她的丈夫在学校教书,校长年龄大了,他在牵头学校的工作,没有时间顾家;其次是自己揽的副业太多,又要管独生儿子,而且桂珍的婆婆坚决反对她干这个‘刺猬官’,所以她只是答应想想再说。”

让王桂珍觉悟并同意出任计生专干,除了王传涛三番五次登门动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岳红平引起的。

1994年前后,村里还很穷,许多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只有等秋粮出来后补交。按学校当时的规定,不交学费不发书,不能上学。孩子们等不起,每到开学的前几天,王桂珍的家早晚有人敲门,家长们纷纷跟岳红平说好话,求他把书发给孩子,等粮出来后给钱。

岳红平开始死活不同意。他当民办教师十多年,年年是“开学讲政策,过后七扣八折,腊月啥没得”。所谓七扣八折,就是替学生垫支学费。岳红平当时只有九十多元工资,几乎每年到年底,领到手的都是一把家长的欠条。

乡亲们看到在岳红平那里说不通,就去求桂珍情。桂珍心肠软,特怕听好话,她哪经得起乡亲们求啊!明知多数欠条收不回钱,明知欠条等于丈夫的工资,但她还是对红平说:“乡里乡亲的,我们吃点亏是小事,孩子们读书是大事,你把书发给孩子们吧!”

岳红平无可奈何,只好听妻子的。时至今日,在王桂珍的家里,还放着王天德、叶显银等村民留下的三千多元欠据。岳红平说,丢失的或收不回的,至少有两万多元。

虽然经济上受了损失,但王桂珍却进一步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她像春风像月亮,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她说话大家爱听,办事一路顺趟……这为她后来做计生专干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面对乡亲的一片赞扬声,桂珍暗想:假如自己来管“天下第一难”,工作也许要好做一些,姐妹们的话好说一些,但这仅仅是“暗想”,她没有流露,不敢流露。

因为王畈村的宗族太复杂,她怕理不顺,怕自己失言,怕重蹈前两任的覆辙。

只有千余人口的王畈村,却有王、张、李、许、徐、殷、董、岳等16个姓氏,王氏就占全村总人口的49%。多少年来,姓氏之间扯着儿女亲家,亲连亲,戚串戚,张家的姑是李家的婶,王家的叔是徐家的舅,多重关系交织一起,平时看不出来,一旦涉及哪个族的利益,哪个圈子的得失,就有人站出来讨个明白要个说法。潜在的关系网,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力,让村委会计划得很好的工作半途而废,甚至无法收场。特别是桂珍娘家的王氏,家族人多,能人多,得罪不起的人也多,加之娘家和婆家都在一个村里,常言道:低头不见抬头见,当官莫从家门过。就是想展示才能,也不能干这桩事。

王桂珍在那边“潜伏”时,王传涛却在这边反复做桂珍婆婆汪娟心的工作。桂珍婆婆总是一句话:“我家桂珍带头只生一个,这事我至今还没有想通,你们别再上她的树。红平忙教学没精力,家里、地里长的,圈里养的,树上结的,特别是我孙子离不开桂珍。”王传涛没辙,一个劲儿地喊姐姐,终于把老姐姐的心喊软了。

随后,王传涛又去征求岳红平的意见。红平如实说:“王桂珍有三怕,一怕对不起群众,二怕对不起领导,三怕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桂珍说,专干职务小地位低,但干的是国策的事,上要对得起国家,下要对得起群众。她知道工作很难,担心搞塌了。”

王传涛心里有数了:王桂珍的这些担心,正好说明她想把计生工作干好,搞出点名堂来。

1996年10月30日,晨光迷人,柳枝轻飘。29岁的王桂珍在村“两委”班子换届时,当选王畈村第三任计生专干。

王桂珍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的当选并不顺畅,在513张选票中,仅比落选的张姐多26票。娘家人反对我,有人怀疑我,这更能激励我去奋发,鞭策我去努力。无论如何,我终于有机会触摸王畈土地的脉动,倾听乡亲的声音,有了我展示的平台。我要在奉献中去赢得,去争取,去用对家乡的挚爱营造希望。从今天起,我赶考了……

当选的第二天下午,王桂珍的堂弟王奎从王家湾跑到她家,给她泼凉水说:“姐,你是不是疯了?专干一个月才百把块钱,不够你家收入的零头,吃亏受累不说,还常挨骂,别人躲都怕来不及,你何必伸着脑袋接这个石头?”

娘家的父母随后上门劝桂珍说:“孩子,王畈计生工作难度太大,过去两任,哪个不是‘磨破嘴皮、踏破鞋皮、硬着头皮、饿着肚皮’,可王畈还是‘尾巴’,一大堆问题丢在那里没人管,也没有人敢管。如今,有的躲在外面生,有的没结婚就怀,有的没办证就同居。别的不说,就是你娘家王家湾,家大族大,七叔八婶,堂哥堂妹,亲连亲,根连根,麻麻碴碴的事,伤心挠头的事,就够你折腾。大家同住白兆山,同喝王河水,风言风语,沸沸扬扬,受不了啊!再说了,光靠嘴皮子、腿杆子走村串户做工作,想改变千年留下来的多子多福的习俗,真的太难了!孩子,你现在脱钩还来得及。”

王桂珍对亲人们的态度,当选前就有思想准备。这些反对声,更加坚定了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了她做好工作的信念。她深情地对父母说:“我生下岳俊后,就在全村第一个宣布只要一个孩子,就是知道计生工作难做,想带个好头。村里计生面临的这些难题,观念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服务不到位,关爱不到位,方法不到位。我想,只要付出了感情,工作做到了家,再难也难不到哪里。组织信任我,群众相信我,工作需要我,再深的巷子也能绕过湾,再难的工作也得有人干啊!”

那天送走父母后,王桂珍去了隔壁婆婆的住处。躺在病床上的婆婆见桂珍进门,故意把头扭到一边不理。桂珍边给婆婆搓背,边喊着妈说:“您老人家放心,工作再忙我照样给您梳头洗脚,夏天给您摇扇,冬天给您保暖。”

婆婆转过身来,噙着老泪说:“你温柔贤淑,待我比你亲妈还亲,我们岳家遇到你这样的好媳妇,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妈知道你有能力,妈也不是怕人家骂,也不是怕人家挖我家祖坟。妈是担心麻烦事太多,累了你苦了你。”

王桂珍向婆婆掏心窝说:“既然当上了,再难再苦我也要尽心尽职。但这样一来,家里的收入肯定会受到影响,岳俊少不了妈操劳,对红平的照料我也会少一些,都靠妈多担当点。”

婆婆说:“干部群众看上你,妈不会拉你后腿。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别老让王畈在外面丢脸。”

婆媳的心灵距离顿时拉近了,可是摆在桂珍面前的“一团乱麻”才刚开始。

上任不几天,离任多年的老支书李柏平来到桂珍的家,提醒她说:“桂珍啊,毫无疑问,你的主要精力是抓计划生育,要千方百计改变村里落后局面,特别是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和计生重点户的工作,要有极大的耐心,要挨家挨户地跑,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家庭,要受许多委屈,要有更多的办法,也许从此后不会再有周末了……”

王桂珍暗暗地想:无论多难多苦,无论等待是坦途还是悬崖,只要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0日 10:38 来源:中国人口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