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农村形势政策读本》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  者:宋洪远

出 版 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9-1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有关中央有关“三农”会议精神,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对中央惠农富民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全书分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业物质投入、农产品流通市场与质量安全、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13个方面,汇总了150多个问题,详细介绍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形势和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措施具体内容,包括政策背景、政策内容、实施办法等,注重实用实效,力求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宏观经济分析,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农村经济政策变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户和政府涉农部门行为,农村财政与金融等。作为主笔和参加撰稿出版的著作22本。参与起草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23篇。1997年8月经农业部批准授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6月经人事部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目录】

前言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二、发展现代农业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五、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六、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七、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八、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九、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十、统筹城乡发展

十一、增加农业物质投入

十二、农产品流通市场与质量安全

十三、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哪些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

一是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在2003年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同年3月召开的人代会上,吴邦国委员长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在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三是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基于“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立足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2002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对农业、农村、农民要“多予、少取、放活”。

四是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2. 新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了哪些新举措?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对“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作了具体部署。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三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3. 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措施有哪些新调整?

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0年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通过正税清费、降低税率,2006年最终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按地亩向农民征税的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取消农业税,包括三块12项。第一块是农业四项税收,即农业税、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第二块是乡镇五项统筹,即乡镇政府向农民征收的用于乡村办学、乡村道路建设、拥军优抚、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五项费用。第三块是村级三项提留,即村级组织向农民征收的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三项费用。全面取消农业税,使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2000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为此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6543亿元。

二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自2002年实施良种补贴以来,逐步增加品种、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农业生产补贴政策逐步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措施主要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青稞、马铃薯、棉花、花生、油菜、天然橡胶、奶牛和生猪等品种)、农机补贴(包括农机购置补贴和重点作业环节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从2004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等“四补贴”的资金规模由145.2亿元增加到1406亿元。

三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措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林草生态建设、耕地质量建设和推进农业机械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措施主要包括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及其续建配套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工程等。

四是强化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活费补助等“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推行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为主、个人自愿交纳部分费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五项重点工程,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动农民工参加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

五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抵押方式,发展农业保险。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乡村治理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六是增加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业倾斜;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重点向农村倾斜;调整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促进农村资金回流,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实行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的政策。需求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改革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整合支农资金投入渠道,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七是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8日 11:49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