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心与民心》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张占斌  陈翔云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占斌,男,1962年生。先后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评审组专家。曾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研究人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部长、副研究员。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式崛起》、《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创新》等十余种。

 

【目录】

绪    论

一、保障民生:党心所向,民心所望 /

1.民生国之本,国运在民心 /

2.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突破 /

3.保障民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二、民生工程:凝聚党心,大得人心 /

1.民生事业十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

2.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3.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 /

第一章  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保障百姓乐业的就业工程

一、保障就业:党中央实施的第一号民生工程 /

1.我国存在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

2.党中央国务院把保障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

3.“十二五”规划和我国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 /

4.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基本思路 /

5.十六大以来就业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二、政策领航:政府竭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

1.新的就业政策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

2.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

3.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

三、着力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

1.积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

2.国家推出的扶持高校毕业就业政策 /

3.为农民进城就业扫除体制障碍 /

4.全社会共同努力保障残疾人就业 /

第二章  安得广夏千万间——关系国计民生的安居工程

一、住房问题: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

1.党中央十分重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

2.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

3.住房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

二、让民众住有所居: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

1.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

2.调控过高房价,党和政府及时“出拳” /

3.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所采取的措施 /

4.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职工的能力 /

三、保民安民: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

1.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重要措施 /

2.保障性住房的落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

四、为最困难的居民建设廉租房 /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廉租房建设 /

2.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廉租住房建设 /

第三章  民族复兴之大计——提升民族素质的教育工程

一、百年树人:党中央心系教育工程 /

1.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

2.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

3.我国教育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

二、加大投入:解决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 /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

2.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

3.多方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三、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教育不公问题 /

1.教育的发展呼唤着教育公平 /

2.加强整治,力争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

3.全国城乡都要实现“人人有书读”的目标 /

4.健全教育救助制度,扶助弱势群体接受教育 /

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1.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 /

2.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正在得到全面加强 /

第四章  文化惠民春满园——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工程

一、文化建设工程:凝聚民心,熔铸民族精神 /

1.文化建设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

2.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

3.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

二、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

1.文化产业大发展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 /

2.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 /

3.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喜人成果 /

三、推进公益文化服务:覆盖城乡的文化惠民工程 /

1.发展公益文化是大得人心的伟大事业 /

2.十六大以来中央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战略布署 /

3.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文化惠民成就 /

第五章  关爱生命保健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工程

一、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生命工程 /

1.医疗卫生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

2.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3.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

二、利民惠民:让医疗回归公益性 /

1.让医疗卫生回归公益性是民生的重大需求 /

2.让公立医院体现公益性是深化医疗改革的主线 /

3.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已取得初步成效 /

4.重点解决“看病贵”的医疗顽疾 /

三、政策惠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1.“新农合”制度产生的背景 /

2.实施“新农合”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 /

3.“新农合”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

 

 

第六章  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工程

一、社会保障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

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

2.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

二、利在当代: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方针与目标 /

2.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的法律保障 /

3.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

三、功在千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1.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与指示精神 /

2.建立与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

3.全国各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

4.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

第七章  心系“三农”安天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

一、建设新农村:福泽子孙后代的惠民工程 /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

2.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 /

3.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

二、免除农业税:千年交“皇粮”的历史终结 /

1.2006年国务院宣布免除农业税 /

2.免征农业税为亿万农民带来巨大实惠 /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资本” /

1.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 /

2.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

四、科技支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

2.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五、技术培训:让农民工成为技术工人 /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工技术培训 /

2.技术培训让农民工广泛受益 /

第八章  携手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致力消除贫困的扶贫工程

一、扶贫工程: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 /

1.消除贫困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 /

2.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

3.我国的扶贫工程举世瞩目 /

4.十六大以来扶贫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二、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1.以政策保障扶贫工程的有效推进 /

2.政府的财政扶贫发挥了巨大威力 /

3.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劳动就业 /

4.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 /

5.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

6.积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合作 /

三、专项扶贫:发挥优势进展喜人 /

1.十六大以来专项扶贫进展喜人 /

2.行业扶贫让贫困地区得益受惠 /

第九章  为百姓创造安宁的生活——稳定民心的公共安全工程

一、公共安全问题:牵动民心的社会焦点 /

1.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公共安全事件 /

2.公共安全事件对国计民生的极大危害 /

3.现阶段我国公共安全问题呈现的特点 /

4.我国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大意义 /

二、上下同心:公共安全工程的实施 /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极为重视公共安全 /

2.国家加强有关立法,依法管理公共安全 /

3.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原则 /

三、完善机制: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建设 /

1.健全公共安全管理系统 /

2.加强公共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建设 /

3.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

4.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四、突发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灾 /

1.地震灾害的预防与救灾 /

2.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救灾 /

3.气象灾害的预防与救灾 /

五、生产与运输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

1.煤矿生产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

2.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

3.交通事故的预防与应对 /

六、重大传染性疾病与动物疫情的预防与应对 /

1.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应对 /

2.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动物疫情的预防与应对 /

第十章  以食为天,健康为本——社会聚焦的食品安全工程

一、食品安全:不容乐观的社会问题 /

1.不可忽视的来自食品的“毒源” /

2.食品安全与中毒事件的严重危害 /

3.加强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

4.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

二、加强监管: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

1.党和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举措 /

2.进一步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 /

3.我国出台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三、防患未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

1.以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

2.食品安全的信息公布 /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

4.对食品安全的长效监管 /

5.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各部门联动机制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保障百姓乐业的就业工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地促进就业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部分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以及经济波动等现实问题的冲击,我国当前的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难以避免。如何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党和政府的第一大民生工程。为此,近十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着力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保障就业:党中央实施的第一号民生工程

面对新时期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想方设法地解决好保障就业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1.我国存在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加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前提。只有通过就业,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地稳定发展。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国目前正处于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向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在经济全球化、农村城镇化和发展高新技术、进行经济结构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只有下大力气解决好就业问题,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才能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却一直不容乐观,甚至十分严峻。

伴随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劳动力的超常规供给,再加上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大量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职工的下岗、失业、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就业空间的萎缩、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自发流动和转移,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对劳动力要素的挤出效应等,使得我国大陆地区的就业问题更加困难,我国的劳动就业呈现错综复杂的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仍然巨大

据相关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仍将保持持续上升势头,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2015年以后供给压力虽然有所下降,但总量仍然较高。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2002年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最高峰,这种增长趋势在以后年度有所缓解,增量有所减少,但还保持较大的绝对量,对就业的压力仍将持续存在,要实现一个适度的充分就业水平,必须有较大的需求平台做保障。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始终是解决就业的难点问题。“十二五”期间,计划平均每年要转移900万农村劳动力。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因此,完成这一转移任务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失地失业农民,也急需纳入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难还在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将越来越大,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非常艰巨而紧迫。

(3)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进行扩招。扩招四年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随之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连年走低,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一次性就业。

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是长期的。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继续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工作,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失业风险有效控制的目标,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就业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也都动员全部力量千方百计地努力解决好就业问题,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实践党的宗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重大实践。

2.党中央国务院把保障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的位置上。在“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和政府已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把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国家规划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以实现促进就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证了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党中央提出,要解决就业问题,需要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要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转变为就业拉动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使促进就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部进程,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采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切实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

要加强就业政策与有关经济政策的协调,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的有机结合,使各种政策措施相互协调配套,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有关扶持政策,推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失业预警制度,防范和缓解失业风险。

(3)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加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就业工作。

(4)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

要综合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加强职业培训制度和能力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实施了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主要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主辅分离、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失业调控、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等10项政策措施,促进了各类群体的就业,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帮扶。

同时,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不断地强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城镇新增就业和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形成了财政投入增加、部门相互配合、上下统一行动的长效机制。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各自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共同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008年以后,出现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的侵袭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出现了严峻局面,没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实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2009年1月7日,人社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从2009年至2010年,利用大约两年时间,集中对需特别职业培训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失去工作返乡的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促进其实现转移就业或返乡创业;对失业人员(包括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8日 11:24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