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引领航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杨志 侯书生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内容简介】

执政理论,是执政党确定治国方略、选择发展道路、领导国家发展的总原则和根本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执政理论成果,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这些创新性的执政理论相互贯通,紧密联系,是一整套全新的执政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它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执政党。

【作者简介】

杨志,女,1952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委理事、副总干事,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杨志教授教书育人,以她良好的师德与教学业绩,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与爱戴,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其学术著作《论资本二重性——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是对《资本论》理论体系做出的极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曾获得“2007年度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孟二冬式优秀教师”、“吴玉章优秀教学奖”、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等众多荣誉。

侯书生,男,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处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副秘书长,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策划总监、副编审。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科学研究,曾在多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学术专著12部。

 

【目录】

绪论  理论创新使中国共产党充满生机与活力

——党的执政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航向

1.执政理论是指导治国理政的总原则

2.执政理论关系到执政党的前途命运

3.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4.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5.研究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统领中国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科学发展观是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适应了新的时代潮流和国际环境

3.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占据核心地位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指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科学命名 

2.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概括

4.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人类发展文明成果的中国化运用与创新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品质

2.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指导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4.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第二章  凝聚民心团结奋斗——以人为本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以人为本执政理论的提出

2.以人为本执政理论提出的重大背景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4.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 

2.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以人为本的提出反映了党的执政理论的一个重大变化

2.以人为本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些根本问题

3.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4.以人为本构成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我们党关注民生、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尊重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三章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与特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学说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新认识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党的社会治理水平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第四章  树起一面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凝聚全民族的力量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新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重大问题

3.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创新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新探索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力地促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正确地引领社会思潮

第五章  谋求共同发展与繁荣——统筹兼顾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统筹兼顾理论的提出

2.统筹兼顾理论提出的重大背景

3.统筹兼顾理论的精神实质

4.统筹兼顾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统筹其他重大关系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统筹兼顾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 

2.统筹兼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根本方法 

3.统筹兼顾是对辩证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统筹兼顾是对构建和谐社会途径的又一突破 

2.坚持统筹兼顾有益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六章  铸造党的刚强力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持久探讨

3.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紧迫性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全面理解党的执政能力的含义 

2.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容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极大丰富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对党的执政理论认识的升华 

3.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国情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党情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党总览全局的能力

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第七章  永葆党的先进本色——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提出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3.党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4.先进性建设是实施党的领导的根本前提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

2.党要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 

3.站在时代前列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新起点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党员干部发挥表率作用指明了方向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活力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推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第八章  用先进知识武装全党——建设学习型政党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提出

2.高度重视读书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3.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4.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必要性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具有的品质

2.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3.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任务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建设学习型政党赋予学习以新的内容和机制

3.建设学习型政党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建设学习型政党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可靠保障 

2.建设学习型政党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3.建设学习型政党为永葆党的先进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九章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提出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注重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全新认识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产业协调发展指引了航向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转变”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三个转变”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第十章  以智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创新型国家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建立创新型国家理论提出的背景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迎接世界挑战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创新与创新型国家的丰富内涵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点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建设创新型国家反映了我们党对科技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从战略的高度推动科技发展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3.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把加快教育发展作为其基础 

4.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第十一章  维护社会发展之大局——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十二五”伊始,党中央提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

2.我国社会问题的广泛存在凸显社会管理的紧迫性

3.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深化社会改革的战略决策

4.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科学地把握社会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管理的宗旨

3.全面认识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 

4.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2.社会管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加强社会管理有力地推动着小康社会建设

2.社会管理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 

3.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动力

第十二章  营造民族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提出

2.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巨大指导意义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坚持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3.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4.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5.坚持与加强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领导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文化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顺乎时势合乎民心的新举措 

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走出去”战略添加了新内容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 

2.对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生着积极作用 

3.有力地促进着我国现代传播体系的快速发展 

第十三章  以绿色发展保障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

2.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的精神实质 

4.践行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建设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现代文明认识的重大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4.建设生态文明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建设生态文明为实施生态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2.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 

3.建设生态文明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指明了航向 

4.建设生态文明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 

第十四章  构建农村美好新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提出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重大背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巨大指导意义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原则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4.完善体制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化思想的生动体现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途径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力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第十五章  创造世界和平发展环境——构建和谐世界

◇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构建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及其时代背景 

2.构建和谐世界理论是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新理论

3.构建和谐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需求

◇ 丰富的思想内涵

1.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2.和谐世界的基本特征 

3.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思路

◇ 卓越的理论创新

1.构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延伸与发展

2.构建和谐世界理论进一步指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新形象 

3.构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4.构建和谐世界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思想的丰富 

◇ 重大的实践价值

1.构建和谐世界理论有益于消除“中国威胁论” 

2.构建和谐世界理论有益于我国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 

3.构建和谐世界理论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化解矛盾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统领中国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重要理论,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的最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一重大创新理论统领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引领航向的新理论

1.科学发展观是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他在那次考察所发表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全党要“不断探索促进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万众一心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新路子,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随后,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胡锦涛同志江西讲话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人为本的提法,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全面体现和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该《建议》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订“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使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态更加系统和完备,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十七大报告还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所修改的党章,还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这一具有重大创新思想的新理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有两点: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执政党提出重要理论、纲领和方针的重要依据。

科学发展观这种新的发展观,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

 

2.科学发展观适应了新的时代潮流和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正确把握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发展潮流而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呈现复杂的局面。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前提下,为适应我国发展的新形势,为解决前进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而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速,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国际上的重大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日益引起一些大国的不安和警惕,遏制中国崛起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二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加紧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这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形成自身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如何进一步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探索既符合国情又与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必然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利用好世界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趋利避害,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社会实践及其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实践的发展必然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迫使人们去研究、去解决,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3.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占据核心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的执政理论。在这一系列创新性的执政思想中,科学发展观占据核心地位,是贯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可以说,其他重大执政理论都是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展开,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应有之义、必然要求、实现途径和组织保障。例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创新理论,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展开。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系统认识,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为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所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的执政理论都与科学发展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辩证统一的科学体系。

正因为科学发展观与一系列重大的创新理论和战略思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以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5日 16:57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