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民族工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组织撰写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内容简介】

全书以写实的手法、严谨的文风,充分运用生动的事实、鲜活的例证、翔实的数据、透彻的说理,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民族工作摆上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理念、决策部署、工作实践,系统总结了10年来民族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就和新经验。

【作者简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承担着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任务。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

二、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走科学发展道路是十六大以来民族工作最鲜明的特征

第二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和推进民族工作

一、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10年

三、十六大以来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

第三章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

二、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

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四章 在坚持和完善中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一、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决策部署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举措

三、民族区域自治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验

第五章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党和国家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决策部署

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举措

四、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经验

第六章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决策部署

二、党和国家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措施和成效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经验

第七章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一、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作出的决策部署

二、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和成效

三、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经验

第八章 建设宏大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三、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

第九章 形成关于民族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形成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主要方面

三、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启示

第十章 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一、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部署和要求

二、民族工作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的实践

附录1 2002—2012年民族工作大事记

附录2 2002—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年度十大新闻

后记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10年来,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加快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理论上开辟了新境界,实践上实现了新突破,开创了全新局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民族工作、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有作为主流方面的成绩和进步,又有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正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的发生、发展往往同社会总问题紧密相连,民族问题的内容、表现形式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又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民族问题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在国际局势总体缓和稳定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挑战更加严峻。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世界局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民族问题依然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民族矛盾依然是引发局部战争和流血冲突的焦点。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崛起,“中国贡献论”、“中国机遇论”和“中西方互鉴论”等积极言论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负面论调互相交织。国际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强大,害怕中国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对西方形成挑战,千方百计对我进行战略干扰。国际敌对势力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对我实施的西化、分化加剧,方式手段更加多样多变。他们在与境内外分裂势力互相勾连、加紧对我进行渗透破坏的同时,把重点转向利用民族地区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我争夺群众、争夺民心。他们更加注重利用境外非政府组织,打着文化交流、开发援助等幌子在我民族地区笼络民心、投棋布子;更加注重借“维权”之名,插手利用我国内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事件,企图从内部搞乱我们;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宗教组织对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同时,在一些周边国家,各种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宗教极端主义思潮泛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活动猖獗,这些都对我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二是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团结和谐的,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民族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复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进一步促进区域、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这是主流,是趋势,是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尖锐的时期,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进一步凸显,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东突组织、达赖集团等境内外分裂势力,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纵容下,加紧勾连聚合,不断变换手法向我发难,妄图达到搞乱中国、分裂中国的政治图谋。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集中表明,我们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从国内情况看,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社会问题日益累积增多,各种社会矛盾易发高发,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类事件,往往容易被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插手利用,造成局部问题扩大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民族关系面临挑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突发性增强,驾驭和处理难度增大。

三是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态势很好、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采取新的重大举措加大扶持力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十五”期间,民族地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1.1%,比“九五”期间高2.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5年,民族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6%,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4.1%。受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制约,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民生问题,在民族地区还比较突出。同时,从民族地区内部情况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存在。事实表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一大薄弱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难点也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因此,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民族人口流动加快、交往增多,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民族问题的普遍性进一步凸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扩大,随着各民族人口流动不断加强,我国民族分布散居化、城市化趋势加速发展,民族交往变得更加频繁、紧密,民族分布变得更加广泛,民族构成变得更加多元,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一种全社会范围的关系。这一趋势,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纠纷、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等因素,使矛盾冲突随之增多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民族问题不仅仅只发生在西部民族地区,而且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东中部地区;不仅仅只发生在边疆地区,而且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祖国腹地;不仅仅只发生在农村和牧区,而且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大中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跨县域以上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大约有3000万人,大多数进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一部分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从这些年发生的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看,80%出现在散居地区特别是城镇当中。

五是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我国各民族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与此同时,国内外民族问题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日益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国际经济、政治危机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压力。在这种情势下,国内民族问题与世界民族问题的关联度进一步提高,互动性进一步增强,往往国内问题容易造成国际影响,国际问题容易引发国内反应。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善于营造和运用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妥善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服务,又善于把握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做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做到对我有利,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这些新趋势、新特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民族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一致要求。只有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因此,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大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

 

二、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重大意义作出的深刻阐述。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对于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普遍性的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从全局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表现在民族地区发展总体相对滞后,与全国其他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民族地区局部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有些领域和方面还表现得更加突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必须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要坚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地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既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又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支持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实现更快的发展,又要帮助特困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边疆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既要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的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新的更高要求:一是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我国发展的新要求,面对社会转型出现的新特征,建设更高水平、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面实现上述5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因而是我们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着眼于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把民族工作放在全局和战略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提出了“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2003年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是要更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2005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和相互关系: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这是建立在各民族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一致基础之上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原则立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两个共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团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两个共同”的主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基本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这个主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是民族工作的指路明灯。这个主题,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个主题,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使我们判断形势、研究问题有了明确的指向,规划工作、部署任务有了科学的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把加快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关键。2003年3月,胡锦涛指出:“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此后,他多次强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大都集中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内蒙古更是连续9年全国增速第一。西藏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全国提前了10年。这10年,成为民族地区受支持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民生改善最显著的时期。各族群众共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各民族大团结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个不容”的重要论断。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和优势。胡锦涛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优势不容削弱。”党和国家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并且加强了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执法检查。党中央、国务院还先后出台了支持西藏、新疆、宁夏、广西、内蒙古、青海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文件和专项规划,支持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使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和振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势性进一步彰显。

深刻阐明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党的十七大发出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号召,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200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抵御外来有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深刻阐明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力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与生产繁荣发展,精品力作大量涌现,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科学概括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四个认同”和“五个维护”的要求。胡锦涛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和政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建和表彰活动。中央和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举措,在全社会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教育。十六大以来,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四个认同”和“五个维护”的明确要求。“四个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促进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统一安全而奋斗。“五个维护”,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既对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职能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也为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提供了依据和准绳。

此外,党中央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等等。本书对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总结,具体内容见本书第九章。

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课题,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前进方向、发展战略、发展动力、依靠力量、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征,为我们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代中国,坚持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以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指导,就能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2日 17:14 来源:民族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