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友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精彩书摘】

  导论

  人类所有关系中最崇高和美好的莫过于友谊,这一点应该是有史为证且众所周知的。其实,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能与自己的父母,身为父母时能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以及正巧与某些人保持着同学和同事关系时能与他们成为朋友,那么这些经历将毫无疑问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巨大财富,因为在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境中都存在某种额外的联结,这种联结超越了最初使我们与这些人之间形成特定关系的缘分和宿因。

  当然我们与那些没有被列入上述关系类别之中的人们之间所建立的友谊,也就是与某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情,就尤为不同,并且遵循着避繁就简的典型友谊模式,因为此类友谊是极其纯粹而且可自由选择的。我们与某些人不期而遇并相互产生了相见恨晚的好感和喜爱,随即享受着彼此之间的亲密交往和真心陪伴,一起欢声笑语,共同分享着各自不同的兴趣和观点,随着交往的深入而渐渐感觉到互相融入了对方世界的纵横巷陌,难以清晰区分你我,双方都非常珍视这水乳交融的部分,因此就发展形成了彼此共同拥有的相互之间的责任感和信任感,以满足彼此对如影随形般的陪伴、如鱼得水般的舒适、如出一口般的信任和如获至宝般的分享等人生乐趣的如饥似渴的需求。我们尽己所能地为维持着和某人的友谊而付出所有且乐此不疲,一旦与这些莫逆之交失去了甘之如饴的挚友之情,必将陷入深深的痛苦与失落之中,其情致就如同与心爱的恋人分手一般悲痛万分。实际上,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谈起对朋友或者是身边人群中关系更为亲密的人的喜爱,因失去这些人而起的落寞之痛也将是同样深重而难以愈合的。

  每当想起那些童年时的好友,以及出道之初和工作中结交的知心朋友,想起那些相互陪伴的美妙夜晚和携手同游的漫长旅程,想起那些一起学习和分享的新奇事物,想起那些共同分担的重担和相互抚平的伤痛——更有那些会心会意的欢声笑语,我常常意识到只有那些充满亲密友爱的极致时刻才能与友谊之神圣真谛相匹配——即使在我们的内心都对这样美妙的时刻翘首以待,甚至奉为人生理想,但逝去的友情终将成为后继者另一段生活的序幕,并伴随我们度过友人已去的岁月。

  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的人们给予我们所需要的意义不同的友谊之爱,甚至某些特别的朋友一生一世都陪伴在我们左右。这也印证了多数人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的无情现实,因为友谊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同时处于无法改变的变化之中,他们最终毫无意外地难逃四下分散的宿命。在成年人的生活中,这种由于友谊破裂而彼此分离的现象往往由于一方当事人与某对离异配偶中的一方关系紧密、结成联盟,而不得不由于这段婚姻关系的破裂紧随其后发生——有时甚至因为配偶分道扬镳,之前与其结为盟友的人们自然而然就与双方都失去了联系。

  这些都是发生在当代友谊关系中的真实案例,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只不过是揭开了覆盖在事情真相表面的一层轻纱,因为品德心理素质以及情感变化、家庭模式改变、职业生涯发展、性观念转变、作为许多社会控制手段的宗教影响力减弱、影视作品呈现模式的多元性、青春期友谊及人际关系涉及范围的日益宽广性、社会电子媒体的作用等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目前社会出现极其复杂多样的友谊现象,而且其情形呈现出越来越混乱的趋势,并且人们似乎只能束手无策地任由这种趋势弥漫开来。

  其实在现代人的意识范围中,“朋友”和“友谊”这两个词语的外延已经变得相当广阔,以至于失去了词语创建之初的大部分含义,不免让人在使用和理解之时有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之感,甚至在我们准备着手探寻友谊与其他人际关系的分界线之前,在我们想要弄清跨越年龄和性别、文化和种族、迥异经历和分歧意见的友谊所带来的不同体验之前,这些发生在现代社会的“朋友”和“友谊”方面的变化就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载入史册、世代相传而闻名遐迩的友谊故事中,感人至深的友谊之情大多是发生在两位男性之间,并且这些传为美谈的友谊故事大部分都不只是纯粹意义上的友情,而多多少少带有同性爱恋的色彩,这同时也引起人们一个很大的疑问——古代以及后续关于友谊主题的大量经典思考是否会从特殊而强烈的角度呈现出友谊的某种特征,尤其对其中的性爱吸引及其实现过程表现出特别的关注?这些带有别样色彩的友谊故事是否会误导我们对友谊典范的整个思考过程,从而产生某种不同于激情和渴望而更加意味深长的直观感受呢?而这些直观感受成为了某种能产生提炼或醇化作用的净化器,使人所必需的生理需要轻而易举地就取代了被某些人认为是属于真正友谊领域的社会和心理兴趣,尽管性本能与其共同构成了另一番景象的基础。这种想法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吗?恋人和夫妻关系必须建立在随后发生友谊的那个联结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吗?另一个直觉否定了这个想法。

  然而正如爱情一样,友谊也是一种远胜于理性般深思熟虑的情感体验。其实如果友谊几乎完全或大部分出于精打细算的理性考量,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这种经过理性思考而建立的人际关系能值得被冠以“友谊”之名。当然友谊理念中也涵盖共同利益、相互帮助、合作共赢和鼎力支持的考量因素,但是通常这些因素都是构成友谊的情感承诺形成后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而不仅仅是建立友谊的最初动机。因为实际上当这些考量因素成为某人寻求与另一个人结成友谊的原动力时,人们从直觉上会对这种友谊心存疑虑。每当我们谈起某个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时,常常用“有利用价值”来形容他,抑或是谈到他们没有诚意或不值得信任。而且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时常会谈起某些华而不实的友谊片段,由于关系中某些友谊最为基本和必要的特质已丧失殆尽,而令其表面关系也明显表现出某种虚伪面貌,但要清楚明了地确认友谊最为基本和必要的这些特质,至少需要对关系的核心组成要素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正是由于这些特质的逐步丧失才使生活在其间的我们有机会对其进行更加清晰的了解,并进一步加以深刻而强烈的反思,不由得令人为之欢呼,因为我们对友谊的真相多多少少有了更为切实的觉察。从这种觉察中不难发现这个概念的核心所在,即使其外延已经向外延伸而涉及方方面面,甚至已然深入并涵盖了多样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大部分区域。

  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艰涩难懂的。友谊最为基本和必要的特质就是其自然天生、不由自主和自由进出的关系特性,形成这种关系特性的前提既存在于某些促成先天嗜好的潜意识线索,也存在于某些当事人热衷于人际关系的特别原因。这些溯及既往的原因毫无疑问地涵盖了共同的兴趣、态度、观点、品位、风格、外貌、行为和相似的幽默感在很大程度上所描绘出的共同形象。但是很多研究人际互动的学者确实也告诉过我们,或许我们对于他人的大部分判断都基于潜意识的影响,而且可能存在某种由影响人们选择朋友的各方面因素所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却从来没有人能意识到——甚至在诸如气味、外貌、音调或者姿态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尚未觉察到的相似性,或者还涉及人们与生俱来的某些预先设定的喜好或赞赏之物等相当出人意料的事物。正是友谊特性中的这种神秘莫测的诱惑力驱使着一代一代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不断寻找着某种捷径,来解开为何某些人彼此会成为朋友的疑问,尤其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品质优良、关系亲密且时间长久的朋友,借用著名哲学家蒙田(Montaigne)在其名垂青史的“论友谊”(On Friendship)一文中的话语来说,就是:“如果有人强烈要求我说出喜欢他们的理由,我感觉除了回答他们‘正因为是他,也正因为是我’之外,再也没有能更清晰地表达我的想法的话语了。”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8日 11:18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