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扇窗 一座山 一份敬意

颜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烟雨平生蓝天野》:蓝天野、罗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做这样一本老艺术家的回忆录,仔细想想,似乎很有些偶然。

  2013年10月,我接到中戏学报《戏剧》编辑许健的电话:“一部话剧前辈的回忆录,很值得好好做,你有没有兴趣?”很快,许健便发来一封标题为“蓝天野稿件”的电邮,点开它的同时,我隐约觉得,一扇窗也随之打开。

  “我的家族有点像巴金笔下的《家》,也有点像曹禺的《北京人》中的家,但既非名门望族,也没有那么多的书香气……”蓝天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里,听着祖父讲书长大,酷爱美术,进了北平艺专,学画中途跟着从解放区回来的三姐参加了革命,从此与戏剧舞台结缘。初读书稿,蓝天野在台前幕后的敬业精神令我钦佩,对绘画的执著情结更是让我感动。面前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回忆自己一辈子的事,平实的文字,白描般勾勒过往的场景、人物,言语间没有丝毫渲染,却有种力量牵引着你听下去。这感觉就像透过窗看到一座入云的高山,它曾见证变迁,经历风雨,却仍然稳稳地、静静地立在那里,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我看到的初稿有近三十四万字,结构已经很成熟,文字质量也不错,单看目录就很吸引人。蓝天野在自序里说文笔是弱项,所以邀请了罗琦与自己合作。成稿过程近四年,从将录音整理成文,到斟酌、修改乃至定稿,蓝天野始终亲力亲为,而罗琦也始终慎重仔细,书稿因此具备比较好的出版基础。问题主要有两个:叙述上存在部分交叉和重复;有些地方,由于口语化特点和时代背景,可能会令年轻的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困惑。当时蓝天野正忙于复排《吴王金戈越王剑》,但欣然答应抽时间在字数上加以压缩,并根据建议酌情加些脚注,方便读者。

  我们还就书稿具体字句的修改通过几封信,都是手写,寄信则用快递;有时候也发短信,蓝天野发短信时仍和写信一样,有抬头,有落款,严谨认真。偶尔我会趁蓝天野在排练厅时去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87岁高龄的他常常站起身讲戏,甚至绕过桌子走上台,手把手地带演员走戏。排练结束与蓝天野聊到轻松时,我半开玩笑地问,把自己这么重要的一本书交给我这样年轻的编辑,会不会不放心?他微笑着说,不会,只要充分沟通,凡事,商量着来。

  每到关键的出版节点,我总会约请蓝天野、罗琦先听他们的想法,地点不是在三联书店,就是在北京人艺。要茶还是咖啡?我和蓝天野都会说,咖啡。于是,三联书店二楼的咖啡,韬奋图书馆的咖啡,蓝天野都品尝过了,当然,糖奶都得加。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咖啡厅的咖啡,我也喝过了,不加糖奶。一来二去,这书,就出来了。蓝天野说,第一本要送给他的夫人狄辛,因为除了写她那一部分,其他内容她还没看过。

  2014年12月13日,新书在首都剧场正式与读者见面。郑榕、苏民、朱旭等老一辈艺术家提起这本书时也难掩惊奇与喜悦。当晚,席间谈及戏剧事业,郑榕语重心长地提到“传承”两个字,重重地落到我的心里。如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变化太多、太快,是被裹挟其中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清醒稳如磐石?大概懂得“传承”才能真正让我们不焦虑,不心慌,生活得踏实吧。我想,与这本书的相遇,或许并非偶然。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8日 06:12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钟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