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亲历延安岁月——延安中央医院的往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五章 建立制度,科学管理 

  红军从一建立,天天行军打仗,就需要医务人员治病疗伤。长征途中,环境险恶,疾病和战火夺取很多年轻战士的生命,医务人员寥寥无几,面对垂死的生命,无能为力。到了陕北,集中成立了休养连、卫生所,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对待各种疾病也只有休养生息的办法。一直到了延安,傅连暲在宝塔山上挖出百十来口窑洞,才办起了边区医院。2012年8月22日,我见到了当年在边区医院工作过的朱仲丽。初次见面,我坐在客厅里,就听见楼梯上传来“哒、哒、哒”的走路声,只见一位腰板挺拔的女士走进来,轻巧敏捷,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舞着华尔兹的女郎,心中止不住地赞美,感叹她的健康和永驻的青春。看着她优雅的卷发,我不由自主地笑了,她已经98岁了,可依然端庄、漂亮,充满魅力。她在边区医院和金茂岳共事过,我是第一个访问她关于发生在边区医院故事的人,她有一种新奇感,讲述起当年的往事,如同告诉我昨天发生的事一样,也让我知道了当时“医院”的细节。

  边区医院建在半山腰的一长排窑洞里,中间是院部办公室,傅连暲是院长,汪东兴是协理员。外科在左边,内科在右边。一口窑洞里有3-5张病床,有的还是炕,外科大概也就20-30张病床。门诊部在山下的小东门的一个院子里。那时候的大夫也看门诊,也管病房,有手术就做手术,门诊有病人就看门诊,一天山上、山下不知要跑多少趟。在病房里,没有正式的护士,只有从长征路上过来的护理员,医生还要做护士的工作,做了手术自己换药、打针,也要给病人端大便盆、倒小便壶,还要端饭、喂饭。没有分工,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真是一专多能、身兼数职,忙得很。而医院里也没有什么管理制度,收治病人不是大夫开住院证,病人需要不需要住院是单位决定,病人拿着介绍信就可以来住院,有的伤员着急上前方就不辞而别。那时候大家都是供给制,医院也没有收费制,来了走了比住招待所还方便。谁有时间想什么时候来探视病人都可以,医院根本没有大门,是“开放式”的管理。有的首长更是把医院的工作人员当“战士”,随便下命令。

  那时候,不但缺医少药,更缺乏器械设备。朱仲丽讲了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

  白求恩到边区医院参观,傅连暲院长带着他到门诊部,马寒冰当翻译,我正准备给程子华拔牙。那时候外科大夫什么都管,皮肤病、眼睛的病都看,拔牙也是外科大夫来干的。白求恩进来了,问我:“你用什么给他麻醉?”我说:“没有麻药。”他对程子华说:“拔牙很痛的,没有麻药你怕不怕?”程子华说:“我打过仗,多次负伤,我什么都不怕。”白求恩又问我:“你用什么拔牙?”我从柜子里拿出一把老虎钳给他看。他说:“怎么消毒?”我说:“开水煮。”白求恩说:“没有麻药,没有牙钳,你怎么拔牙?”我当时并没有当着白求恩的面拔牙,等他一走,我转身就给程子华把坏牙拔下来了。他一声都没有吭,看看已经“烂掉”大半的坏牙,他说:“已经折磨了大半年的坏牙拔了,虽然疼一下,但是彻底解决问题了。”当时的医院就是这么个条件,没有牙科椅,没有拔牙的牙钳,只有一把小号的尖嘴老虎钳,就是拔钉子的那种工具,煮沸消毒好,放在柜子里,没有麻药,用盐水“消毒”一下就拔牙,我们已经用这把老虎钳拔过许多颗坏牙。那时候,官兵日夜打仗,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又没有牙膏牙刷,哪里顾得上口腔卫生,所以牙病特别多,又没有治牙补牙的条件,只能等病牙松动了把它拔掉。

  这样的医院条件,放在现在,真是无法理解,就是在延安中央医院,从院长傅连暲、何穆,医务主任魏一斋,到几位科室的主任,都是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又在正规化的大医院学习、工作过,他们不能容忍这种“大老粗”的“游击习气”来管理医院。因此,为了使医院高度正规化,他们尊重人才,崇尚科学,要实行规范化管理。他们会同各科主任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如住院制度、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探视制度、出院制度等等。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27日 16:5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