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默克尔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自由,是她内心的主旋律

  自由,位居默克尔价值刻度的最顶端,她自己在没有自由的体系内生活了35年,亲身体会过自由为何物,这使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令人惊讶的是,默克尔一开始还有些隐讳,她一共花了10年时间才将“自由”这个主题列入自己的即兴演讲中。基民党2000年于埃森举行历史性的党代表大会,她当选为党主席。她大概想,从现在起要显得更有原则,于是就读了一长串基民党的价值观,而不是她个人的价值观,她想借此把党代表团结起来。自由、责任、保障,一直都是三重奏,也是联邦德国和基民党于战后时期最常表演的曲目。

  三年后,在堪称默克尔规划最缜密的演讲中,“自由”在喧天的锣鼓声中登场:“德国何去何从?”这不是她第一次这么说。2003年10月1日,社民党和绿党的联合政府再次胜出,当时身为反对党领导人的默克尔就对保守阵营如此呐喊。她严词谴责政府僵化及不知变通,并要求拟订工作计划,而核心就是她的自由理念,或者更深入来说是“一种自由、团结以及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融合”。之后她经常提及,这些话在那个阶段听起来,好像出自支持基民党、信守十诫的古典作家的笔下。

  “没有自由便什么也不是”,这自然是默克尔人生的主旨。这位基民党领袖在德国历史博物馆里向群众强调:“自由能使个人快乐工作、追求发展、乐见异同、拒绝齐头平进,并对自己负责。”时任内政部部长的默克尔苦口婆心地说教,希望为她的党派再次披上符合时代的外衣。民主社会及市场经济是自由的产物,默克尔想:“因此,团结与公平正义得以再度活跃,自由必须在我们的价值观层级之中,再一次从底部跃升上来。”

  2005年,默克尔宣誓就任总理,在国会讲台发表她的第一篇演说,“自由”又一次成为报刊主题。“让我们勇于追求更多自由”,她这是在向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布兰特致敬,也是对于接纳社民党为结盟伙伴的一次策略演练。像“德国何去何从”那次演说一样,她主要把自由旋律用在内政,凸显个人在公共团体中的分量,以及每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重要性。

  对默克尔来说,价值观是很个人的东西,因此她很少在公众面前透露自己的私人生活,也不肯把她的民主德国过往变成一项资产。再者,默克尔被视为追求自由的象征,应该是国外对她的杜撰。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对这位来自民主德国的灰姑娘般的故事惊叹不已,这样的人生的确很不寻常,也难怪,对于好莱坞史诗的故乡来说,这是最容易让人看懂的一出戏。

  奥巴马将美国总统自由勋章颁赠给默克尔,不是因为她在废核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因为她的人生故事让美国人十分感动。自由对于默克尔当然也有清楚的界限:默克尔真的很不喜欢被人崇拜,想必是时间自动塑造出这个形象。其实默克尔的内心最深处很抗拒插在她身上的那面自由小旗,除非仔细观察,否则外人很难从外在察觉出这一点来。尤利娅·季莫申科(Julia Timoschenko)的女儿从乌克兰来,想为她母亲的事辩解,便有意亮出“自由”这个主题当作王牌。但默克尔拒绝了,因为她有种被利用的感觉。除此之外,季莫申科的命运虽与她的过去相似,但她遇到的问题已大不相同。默克尔是一国的总理,不是自由斗士。

  国外的媒体将默克尔个人与自由联结在一起,其实是无心插柳。因为在国外时,她不那么拘谨古板,而她的人生经历常可作为破冰话题。如果冒出一位新的国家领导人,而默克尔想与其建立私人的联系,那么她可以从以前的人生开始谈起,也可以反过来获得对方个人的开诚布公,这样便能建立起联结。

  过了7年,自由这个主题逐渐变成她的外交政策主轴。她之前说过,自由主要是指机会,找出自己界限的机会。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年轻的物理学家默克尔被不自由的民主德国限制,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直到柏林墙倒塌才有办法自由发展,也由此一路当上了德国总理。这种经历至今仍会让默克尔情绪高昂:“自由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经验,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振奋,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励我,没有什么力量比自由更强大,更能给我正面的感受。”

  从这个经验中,她要告诉全世界一则重要的信息:“一个让人无法自由发展的制度,既不自由又不公正。在法治国家的规范下,个人主义才是推动民主的最重要的力量。唯有自我实现的人才是自由之人。”这则信息其实也很适合当作基民党的价值准则,但这个党派在默克尔当总理的近几年中,退出了由她主演的世界舞台。她对自由的主张,也很适合送到拉丁美洲或是俄罗斯去。她同样将矛头对准那些通过监督控制,妨碍自由与创造力的国家。其中一例就是欧盟执委会,它对同化怀有错觉与幻想,因而扼杀了欧洲的多元化。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6日 16:54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