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爱在山河书海间——读梁衡《爱国四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手中的《爱国四章》,出版于今年5月。书的名字很是板正,乍一看还以为是宏大主题比较突出的一类作品,翻开却发现并非如此。本书是作者多年的随笔散文集,按照收录文章的内容和体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美丽中国”“文化中国”“不忘前贤”“还忧国事”,包括了作者多年的所游、所观、所思、所感,整体内容在规整中透着活泼。面对这本书,不同的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部分开始阅读。受《冬季到云南去看海》这个颇富诱惑力的题目的影响,笔者首先阅读的是“美丽中国”部分。这一部分是作者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心灵感受。说是散文又带有游记的味道,说是游记又不限于游览记录。在笔者看来,作者的很多散文都属于大散文或者说文化散文之列。作者的“游”或者“记游”不限于所游之地的自然风光,而意在挖掘其文化内涵,让纯然客观的自然物象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比如在《泰山:人向天的倾诉》中,作者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奇丽,还记述了经石峪、“卧龙槐”等泰山景观的历史渊源及负载其上的文化意蕴。本书中所写的多处地方笔者也游览过,因此在阅读时便刻意去对照体验,发现作者对于所游之地的文化思考是笔者所不曾有过,或者即便有也未曾深思过的。

  读《爱国四章》,以不同身份去阅读能得到更多不同体验。如果说可以用行者的身份阅读“美丽中国”的话,那么不妨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去阅读后三部分。“齐家治国平天下”向来是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文化中国”“不忘前贤”“还忧国事”恰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完整写照。所谓“文化中国”,是作者解读如《岳阳楼记》等经典名篇以及纪念季羡林、梁思成等大家的作品,另外还有关于教材的作用、语言文字在民族文化中的意义等内容的文章。整体看这一部分最能体现作者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传承的思考。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大话题,古往今来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谈过并且一直在谈论着。在作者这里,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被寄寓于经典文章的解读和对文化大家的追思中,别有意趣。

  本书另外两部分 “不忘前贤”和“还忧国事”分别收录了作者记述几代共和国总理等政治人物和议论时政的文章,都各有精彩。在前一部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这个题目,一下子让笔者想起了与康德有关的那条著名的“哲学家小路”,想着作者一定也要写一条与某位先贤密切相关的小路。读来果然如此,不过大不同的是,这条小路不是如康德自由散步思索哲学命题的小路,而是一个政治家在特殊历史时期下放农村劳动时,连接住处与工厂之间的一条普通乡间小路。那里原本没有路,只是由于这位政治家改革者在这里住,才走出了这条小路,这位政治家和改革者就是邓小平。后一部分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当属《房高不要超过树高》了。作者从杂志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某岛国关于“房高不要超过树高”的规定,谈到生态问题,进而延伸到中国“大跃进”时期违背生态、违背自然规律的思想,延伸到当下城市建设忽视生态文明的盲目。读来不禁诧异:国外一个颇有趣味性的规定,竟与中国当下的国家建设有如此大的关联。

  最后不得不说说这本书的文字。作者的散文语言干净、自然、利落,短句为主,颇有中国古典文字的味道。“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冬日香山》)劈头一句,直入正题,在读者还未回过神的时候,作者已经亮明本意了。那感觉就像面对一个貌不惊人的客人,你还没想好如何招待,他已经干脆利落地落座并且坦诚地亮明来意了,没有寒暄虚套,平实坦诚到让人惊喜。而题目也令人禁不住要拍手称绝。谁能想到,一篇意在探讨领导人与群众关系的文章,会用《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这样具象化又极具有吸引力的题目呢?而这本书中,类似题目比比皆是。无论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的干脆还是《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的鲜明,都干净利落到斩钉截铁的地步。尤其是《草原八月末》之类题目,鲜明具体中透出诱惑。当我翻看着目录不由自主地念出“草原八月末”这几个字时,十二岁的儿子一愣,接着说:“草原八月末?嗯,应该很美,得去看看。”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4日 06:0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钟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