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三、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抓手,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建设价值

  自信的能力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成熟、强大的标志。面对“普世价值”论等西方价值观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的冲击,当代中国民族自信的关键是真正懂得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高度和在人类文明中的价值,明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成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格局中所应该占有的地位和应赢得的敬重,这就是价值自信。价值自信是一个人、群体、组织更是一个政党、民族、国家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和充分肯定,是一个民族始终秉承的精、气、神,是一种战无不胜的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灵魂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力量源泉。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价值自信,民族自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梦。要民族自信必须价值自信,只有价值自信才会拥有真正的民族自信,真正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红色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色彩,也是价值自信的最鲜亮底色和最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应该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抓手,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建设价值自信的能力。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红色文化为主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给了中国让世界认识自身文化的机会。全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不仅让中国更加自觉、自信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成为可能,而且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独特的红色文化成为现实,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从为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红色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色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屈原、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等一位位令人敬慕的民族英雄身上积累和传承的勤劳勇敢、与人为善、天下一统、大公无私和为民请命、舍身取义等文化基因,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鸦片战争以来,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尤其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创作队伍就以“活报剧”、“秧歌剧”等短小精悍的形式,唱响了爱国救亡的时代强音,发挥了教育人民、鼓舞官兵、瓦解敌人等重要作用,是红色文化的大发展。如井冈山革命斗争和红军长征等历史时期,红军官兵用四川调改编的《调兵歌》、《草鞋歌》和《大败江西两只羊》,以及用采茶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同志歌》、《当兵就要当红军》等等,都成为军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大大鼓舞了红军士气。这些红色歌曲代代流传,成为红色文化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唱至今仍具有独特魅力。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有文武两条战线,要战胜敌人,仅有拿枪的军队不行,还要有文化的军队。在延安时期,他称赞丁玲一支笔相当于三千毛瑟精兵,并专门赋词一首《临江仙》相赠,称她“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首词既是对红色文化力量的肯定,也体现出毛泽东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赞赏。也正是丁玲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创作的红色文化作品鼓舞着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成为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成为今天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红日》、《红岩》、《青春之歌》、《红旗谱》、《保卫延安》、《山乡巨变》等红色文化经典,生动展现了激动人心的革命和建设历程,并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个个红色文化的经典形象,鼓舞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使红色文化成为全国文化的主流并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化工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书写红色历史,以更加贴近时代、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人性的立场对“红色文化”进行崭新表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始了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近年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的十八大等重大活动前后,在中国各地掀起的一股股红色文化热潮,包括城市公园里的退休老人唱红歌、诵红诗、跳红舞、赞革命、颂英雄、扬正气,都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独特风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赢得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的一项公众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同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中有可弘扬和继承的内容。

  鲁迅先生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红色文化为主导,并结合各地实际。事实证明,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的红色文化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其影响力历久弥新,并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大步走向世界。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每一种精神都蕴含着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奋发向上的红色文化,都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鲜艳旗帜,都是民族进步、中华腾飞的不竭动力,不断增强着我们的价值自信,鼓舞支撑着亿万人民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随着中国的再次崛起,这些精神也逐步走向世界,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敬重。文化兴国、文化强国寄寓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红色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更加关注,了解中华文化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国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国际责任明显加重。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美国一直控制着世界主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并占有世界三分之二的电影市场总票房等,其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远远大于中国。为了实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拥有的文化霸权和网络霸权,不仅通过实施“文化帝国主义”、利用其在信息拥有上的垄断地位以及其控制的传播媒体,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同时还想方设法来维护他们对于不发达国家的这种文化霸权地位,这都加大了我们文化走出去的难度和风险。

  因此,坚守好、传承好、弘扬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又好又快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另外,国外游客对中国的红色文化也是非常感兴趣甚至是很喜欢的,而不是像有的人想当然认为的不感兴趣。

  因此,积极弘扬红色文化,还可以向世界很好地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二)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高举价值自信的旗帜

  中华民族素有价值自信的气度,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海纳百川,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中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价值自信的基础。中华民族能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价值理念。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科学和物质成果、精神和政治智慧、制度和社会文明,其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促团结、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都是我们价值自信的基础,我们应该认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一直就有反压迫、反侵略的优秀传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每一次抗争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是价值自信的体现。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自信、崇洋媚外的民族是绝对没有前途的。当国学热在全国兴起并深入人心,当汉语热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热,当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当毛泽东思想在21世纪的全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当中国的红色文化大踏步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发现、容纳和提升世界多种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悠久、灿烂、包容文化中培育的价值自信必将激发起令世界瞩目的民族自信。正如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共产党人一直高举理论自信、价值自信的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战胜那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有信仰力量的支撑、价值自信的鼓舞。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领导人民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价值自信的重要内核之一——实事求是。正是我们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提升的革命文化,不断增强着中国共产党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动力源泉和生动体现。红色文化、革命思想、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充满高度价值自信的根基和支柱,不仅让我们中华民族找回了民族自信,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按照自己模式发展壮大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价值自信能激起的民族自信力量之强大可以震惊世界,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模式”举世瞩目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尽管中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与美国相差悬殊,再加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军事威胁,国内外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不会出兵朝鲜,但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毅然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价值自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成为很多中外政治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使西方世界不敢小瞧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价值自信的胜利,全面诠释了我们价值自信的丰富内涵。如今,有些人大肆攻击、诋毁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以及党的历史等,这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的真正目的是攻击、诋毁中国共产党,当年苏联解体就是攻击、诋毁斯大林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导致了苏共亡党,前车之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别让历史虚无主义毁了我们价值自信的支柱。

  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胡锦涛关于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抓住了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社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可以说是我们价值自信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价值自信的中心和无尽力量源泉,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

  我们所提倡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正是价值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自信是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自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是坚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的自信。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坚守全面辩证、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思想独立、理论自信、历史自信、道路自信,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走出一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建设之路。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错误思潮影响,通过价值自信真正实现民族自信。

  (三)价值自信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步步形成、发展、凝练并得到全民族广泛认同的共同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灿烂文化、高尚品格、伟大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前进的不竭动力。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固邦之根、安邦之本、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价值自信的核心所在。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打败了日本侵略,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高举价值自信的旗帜,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正是有着坚定的价值自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海纳百川,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战胜那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有信仰力量的支撑、价值自信的鼓舞。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这标志着中国已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这也在价值层面上极大提升了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和感召力,丰富了价值自信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要及时整改”。我们一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走好共同富裕道路,从根本上破解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从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确保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两个百年目标”,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继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不仅又一次强调了“两个百年目标”,同时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而且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新指标。从“翻一番实现温饱”到“翻一番达到小康”,从“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建设小康”到“建成小康”……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是我们对未来充满价值自信的有力展现,是民族自信的新世纪宣言。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目前我们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建立价值自信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的重要保障、迫切需要和根基所在。要完成“两个宏伟目标”,就要求我们有高度的价值自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及时回答时代、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思维,不要动不动就是外国经验,应当去自己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智慧。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需要经过理性自觉产生理性自信,然后有自强心,在此基础上高扬起充满平等意识的价值自信的旗帜,否则只能是西化、奴化的奴隶文化。因此,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以国家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推动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抓住机会推动中国红色文化大步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参与国际竞争、形成特色品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将东方文化的“和谐”精神撒播世界,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要在世界上强化中国的文化属性、文化特征、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从更深、更高、更理性、更公正的文化层次认识和把握中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也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梦推崇“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坚信国家的强大是人民福祉的保障。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建设、文明建设之路,通过价值自信真正实现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与世界已成为利益共同体,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正如他所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这些话正是他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所体现出的高度价值自信,中国梦追求的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实现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2日 09:06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