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小康之路》:用通俗语言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国家重点项目《小康之路》丛书,有中英文两种版本,是一套用通俗语言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书。

  这套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比较简明地解答了什么是小康,以及小康目标的演变和小康之路的由来与发展等问题。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是中华民族几代仁人志士的夙愿。但这个愿望只有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后,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所以,新中国一成立,很快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以后,这个目标又扩充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并提出要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通过对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冷静思考,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也即“小康”的概念,并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在20世纪最后两个十年先后达到“温饱”和“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前达到了人均GDP800美元的小康标准,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后来,党的十六大指出,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不仅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与此同时,小康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由最初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文明,直到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正因为如此,《小康之路》丛书除“综述篇”外,又设置了“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社会篇”、“生态文明篇”等共6卷。

  《小康之路》丛书的另一特点,是在叙述小康之路发展过程的同时,总能有意识地对改革开放前取得的成就和曲折有所交代,从而使读者对小康之路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毫无疑问,小康之路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创的,但它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开创的,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开创的。能否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能否正确看待小康之路的本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者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相互否定。他的这一论述,为我们深入认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如果不是这样认识,小康之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丢掉了对历史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理应汲取苏联否定列宁、斯大林和苏联历史而最终导致苏共下台、国家解体的教训,更加理直气壮和实事求是地把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当成本质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认识。

  《小康之路》丛书是为了加强对外宣传而组织的项目,因此在写作中尽可能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他们听得懂、接受得了的方式叙述。这是这套丛书的第三个特点。我们常讲,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不仅应当包括宣传的内容,也应当包括宣传对象的实际。在这方面,我认为有必要突出三个“实”字。第一,真实。既不弄虚作假,也不以偏概全;既要符合客观的真实,也要符合本质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第二,扎实。每一个事例每一个数字都要做到有根有据有出处,而且要尽可能用事实用数字说话。第三,朴实。少用大字眼,不搞装腔作势,要用平等的态度和说理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从而争取和赢得更多的读者。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14:14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