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的群众路线学习问答》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群众路线学习问答》系列二

   1、党的群众路线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自己全部活动中的创造性运用,是党无比宝贵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凝结了全党的集体智慧。

  建党初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群众斗争。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规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案也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但这时还没使用“群众路线”一词,较早使用这个词的是李立三同志。1928年10月,他在同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929年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批示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强调“不要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开始比较明确地使用“群众路线”的概念。随后,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也提出一切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了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相结合。1934年毛泽东发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强调要取得群众的拥护,“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而在工作方法上,就要“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这些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对于各种工作中的一般方法问题有了一个初步总结,认识到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基本工作方法,错误的是命令主义、官僚主义,正确的就是群众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路线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完备、成熟的科学理论。抗战爆发后,党实行全面抗战,开展人民战争,对群众路线理论有了更多的阐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名言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这是群众路线思想在战争中的运用。延安整风运动开展后,我党认真总结经验,从而把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拓展到一个新的层面。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了具备成熟理论形态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思想,他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运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毛泽东阐明了群众路线包含的内容和实施步骤,分析了正确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且从哲学的高度第一次指出群众路线的理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化为群众路线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大成果。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从多方面论述了群众路线,在党的性质和宗旨方面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提出:“要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此后,中共七大进一步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群众路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毛泽东将其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在理论上又有新的拓展。他强调党领导的广大群众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积极性,领导机关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他指出,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1957年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他说:“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 页。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的含义作了新的界定,他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群众路线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创造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完整表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我们党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恢复和继续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把是否正确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执政党的党风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共产党脱离了群众就没有生命,就不能完成自己伟大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又作了简明而准确的概括,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决议》还确定了群众路线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把它看成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

  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其中特别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真正学会运用党的群众路线,需要经历一个端正立场、改造世界观、锻炼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长过程,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做到”。我们党夺取政权、执掌政权,进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多次强调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先后出现过145次,通篇洋溢着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通篇体现了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报告着眼密切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专门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思想和举措,是对群众路线重要地位的重申,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充分表达。

  可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全面的认识过程,通过思考和概括而形成的,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同志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造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09:42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