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时代的精神史诗

评《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以非虚构形式书写体育的人和事,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中国姑娘》《扬眉剑出鞘》等优秀体育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成为当代报告文学史叙事的重要内容。2013年8月,李玲修和王鼎华联合推出的《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则是新世纪十多年来中国体育报告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这是一部主题崇正、人物鲜活,叙事中善于设置“赛点”的好看耐看的作品。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时代文体,真实而迅捷地反映时代精神,正是它重要的文体功能和优长。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凝聚的正能量,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富强的伟大理想。乒乓与中国梦的联结,并不是文字的随意拼接,其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乒乓何其小,却承载着宏大的中国梦想;乒乓作为国球,不只是体育本身之事,而更多地融进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情感记忆和精神空间。李玲修自己就“曾是中国第一代乒乓英雄的崇拜者”,对乒乓国手“充满了敬爱之心,其热度绝不亚于今天追星的粉丝”。正是基于这样强烈的情感驱动,作者自觉地从国家叙事的宏阔视域,选取乒乓中国中富有中国精神表现力的故事,再有意味地呈现出来,具体可感地抒写团结拼搏、振兴中华的精神境界。

不同于以往乒乓题材的非虚构作品,《乒乓中国梦》所写的不是运动员个体,也不是群体在单一时空中的作为,而是以中国乒乓梦之队蔡振华团队为叙写的基本对象,将其置于中国乒乓史乃至世界乒乓史的一个重要时段加以展示,因此作品具有显见的史的格局和史的意味。全篇结构包括“丢杯:临危受命”“夺杯:拼死也要打翻身仗”“保杯:捍卫巅峰荣誉”三部分,总共28章,从1989年的多特蒙德世乒赛切入,写到2004年刘国梁接任主教练,并且前后再作有机延展。这一段历史既是蔡振华领军的乒乓梦之队光荣与梦想的历史,更是中国乒乓球发展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史诗。同时这段历史也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民族日益振兴富强的历史。正是把握了这样的叙事背景,作者从具体的报告对象与中国梦时代主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中,精心选取并且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人物和事件,达成了对伟大的时代精神的深情礼赞。这是《乒乓中国梦》价值实现的前提和根本。

人物和故事是报告文学叙事的要件。《乒乓中国梦》中强烈的时代精神,是通过非虚构性的人物表现和故事讲述得以落实和反映的。与史诗的叙事对象相应,作品“不是个人传记,而是群英会,是一个乒乓球界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人物表现的丰富性与个性化,是《乒乓中国梦》最值得称道之处。如果说,时代精神的抒写使这部作品获得了灵魂,那么鲜活的人物表现则使其有了血肉。灵肉兼具使作品超越了一般的通讯报道式的报告,也避免了史志作品常见的编年体铺排的机械。《乒乓中国梦》人物表现的丰富性,既体现所写人物之众,也体现为对特定人物能作多维的摄照。作者聚焦人物,能因人而采用不同的光和影,力避人物再现光荣榜式的模式化,凸显人物不同的气质品格。写教练团队,突出蔡振华“乒乓球就是我的命”的事业境界,叙写施之皓“为球割舍家庭”,乔晓卫“把终身托付乒乓球”等;写运动员更是多姿多样,马文革的犟劲和大义、刘国梁的聪明有“心计”、刘国正的心理定力、王涛的虎威与绵柔、孔令辉的踏实大气、王楠的执着果敢等。《乒乓中国梦》好像一出大戏,人物大多是“性格演员”,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卓异的个性和职业的风采,而且更可以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切实的人生启悟。作者十分注意用具体独特的行动和细节展示人物,如对蔡振华的叙写。蔡振华既是全篇的结构性人物,叙事的展开与其关联;又是作者最为用力的报告对象。在中国乒乓球队滑入低谷时,他服从祖国召唤,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执教。更为特异的是“乒乓史上从未见过的训练场景”一节,蔡振华腰椎病重坚持躺着执教的一幕令人肃然起敬,难以忘怀。这样的叙写既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格,又使作品反映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时代精神具像化了,有效地强化了作品主题表达的信度。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叙事文学样式,叙事设计的水准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文学性生成和对受众的阅读召唤。李玲修执笔的《乒乓中国梦》在尊重非虚构写作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叙事是充分艺术化的。作者注意选取对象中的“戏剧”因素,捕捉其中的“赛点”要素,强化作品的故事性。竞技体育本身就是冲突,冲突就有故事。在作品里冲突是多样的,有大赛中的胜利与挫折,有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性格冲突。再如巧合,作品开篇写在多特蒙德“容国团夺冠的地方交出斯韦思林杯”,尾声“2013年3月,中国乒乓大军第三次降临多特蒙德”;又如场景化,曾是电影演员和编剧的李玲修谙熟戏剧的场景设置,注意将故事中的“赛点”情节作场景化处理,像第十六章“刘国正跨越七个赛点单骑救主”和第二十三章“一场双打生死战,所有人都哭了”等对关键赛事的叙写,将充满竞技性、趣味性的现场写得如在目前,使读者身临其境,有着欲罢不能的叙事魅力。

(作者:丁晓原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5日 15:2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