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征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追求社会和生态和谐是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尖锐、深刻的批判。在他们看来,虽然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而产生各种问题和弊端。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决不是一个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除了对社会的和谐问题进行关注以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造成的生态失衡问题提出了严肃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高度重视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们的发展进步既带来了巨大活力,又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矛盾多发期的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体系被推向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积极发挥和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和谐价值观,继而为解决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奠定良好的价值观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提升社会和谐程度,我们更加强化对和谐价值理念的倡导与引导,努力使和谐的价值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努力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坚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公平主要包括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社会结构公平等内容。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必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通过维护社会公平,可以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证,使每个社会成员均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增进社会合理流动,实现公平有序竞争;保护各阶层的合理差异,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证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平等实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维护社会稳定。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纠正“征服自然”的观点,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思路。人类要生存、发展,必然要同自然界进行一定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流,不可避免地要对自然进行改造。只是这种交流和改造的底线是不能降低自然界的整体生态水平,不能削弱自然的持续供给能力。否则,只知索取,不知补偿,就会使可持续发展的链条断裂。要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纠正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古代先哲们追求的目标,我国古代儒家所描绘的“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便是其蓝图。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很明显,大同社会就是一个人人幸福、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世界各国普遍在对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普遍将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战略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其增长率视为社会发展水平的尺度。诚然,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一定就带来发展。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新思路,下大力气转变增长方式。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到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各子系统的相互促动与人类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系统的重构;从以客体发展为中心转变到以主体发展为中心,强调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被动依附发展转变到自主内源性发展,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自主性。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转变资源开发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以开发人自身资源为主的发展思路。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往往是物的因素,人们关注更多的自然是物质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发展手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也就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向我们表明: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起飞的成功举措。“二战”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西德和日本,凭借保留下来的高素质人才所形成的雄厚人力资本,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战后美国经济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与其重视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末,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原因也在于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知识经济和世界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开发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越来越高于开发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要在努力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更要花力气开发人力资源,在努力寻求物质资本的同时,更要下功夫培育和使用人力资本。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7日 11:4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