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智:智慧明辨

“智”在古代汉语中通“知”,即理智、智慧。“智”,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德离不开智慧,道德本身就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智慧思考的结果,是一种认识境界,表现为对自然天道、社会公道正义和人生价值的大彻大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性把握。

我国先哲把“智”看作是心灵通向人的内在价值本性和道德本性的烛照,认为道德和“仁爱”精神是人的首要的、根本性的智慧,强调智慧是一种“善恶是非之知”和“德性之知”。孔子认为,“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将“智仁勇”并称为“天下之达德”,并居其首。孟子把“智”看成是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并将“智”与“仁”、“义”、“礼”并称。董仲舒强调“必仁且智”,把“智”与 “仁”、“义”、“礼”、“信”并称,作为“五常”。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讲“智”,主要包括以下含义:其一,“明智”在于懂得遵“道”;其二,“明智”在于利人利国;其三,“明智”在于慎言慎行;其四,“明智”在于自知知人;其五,“明智”在于见微达变。此外,“明智”还包括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智”的核心,是辨明是非、善恶、美丑、真假,树立明确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认知,即良知。良知,即辨别是非、善恶、真假,推己及人。“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重视理性、追求真理、判断是非的特点。

第一,理性。所谓“智”,即知识和理性,在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主要指价值理性和实用理性。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对道德认识的理性把握要求,后者体现的是一种对事物认识的理性把握要求。孟子把它规定为“是非之心”,即人们意识中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观念。后儒称“智”为“德性之知”,就是认识、把握自己的良心,促进道德完善,通过“穷天地万物之理”,认识万物的本性,从而悟出道德的真谛,以此来扩充、完善自己的人格。儒家认为,人与万物具有共同的本性——天理,“吾性中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个“理”,认识了“万物之理”,便认识了“吾性中之理”。儒家要求人们温文尔雅,不走极端,不感情用事,不盲目跟风,都体现了一种价值理性精神。而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较真、务实作风要求,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实用理性精神。

第二,求真。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强调“智”是道德认识,是“仁”、“义”、“礼”、“信”四德的工具,是人类道德自觉的前提。在儒家看来,禽兽也有类似于道德的行为,如所谓“虎狼、父子之仁”、“蜂蚁、群臣之义”等,但是“仁义”在于动物只是自然行为,在于人则是“好学”、“力行”的自觉行为,是“人之独”。这种区别,即在于人有理性,能够获得真理认识,并以此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要运用“智”去认识“仁”、“义”、“礼”、“信”,而“仁”的实质、“义”的宜度、“礼”的节文、“信”的诚否,都必须由“智”来认识、理解、辨别。只有通过“智”,才能使它们转化为内在的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人的一切道德品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都离不开“智”,都渗透着“智”的因素。也就是说,只有“智”,才能求得道德之“真”,体现“求真”的精神。

第三,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讲“智”,并非西方人所讲的那种纯粹理性,而是追求价值理性和实用理性,即对“仁”、“义”、“礼”、“信”等的认同与理解。知的目的在于行,是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为道德生活服务,知行统一、知行合一都是在这种道德生活意义上来加以强调的。一言以蔽之,“智”应该是内在于道德认识并为道德原则服务的一种品质,否则就是“惑”而不是“智”,至多是一种小聪明罢了。也就是说,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只有与道德原则相结合,并贯彻道德行为之中,才能成为人的重要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是认为“智”、知识或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理性知识只有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实践上,才真正具有价值意义。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所讲的“智”,突出了“认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7日 10:4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