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价值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总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无论是个体的价值观还是社会群体的价值观,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创造性把握。

1.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

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主客体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对需要的把握。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主体依据,自我意识是关于主体自身存在的意识。对需要的意识本身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主体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判断、反思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不同的主体,需要不同,自我意识不同,价值观也不相同。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层次性;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价值活动基础上形成的。

2.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价值观作为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社会生活,以及包含着价值观的各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在社会发展中积淀为一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来说是一种客观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成为影响与决定他们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因此,每一特定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都来自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潜移默化地濡染、熏陶和塑造的结果。事实上,任何社会都给其成员和群体提供了一套价值观。一方面,社会通过法律手段、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每个社会成员,不断地培养、调整或矫正他们的价值观,由此使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价值观协调一致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也通过文化传统,如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形式,将其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

3.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

实践活动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人们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评价和体验价值的。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判断一旦被实践所证实,他的价值体验、价值情感就会得到强化,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和看法。人们接受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和内化的过程。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不断形成对社会物质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体会,基于自己的经验选择、接受和认同它们所包含的价值观。没有经过实践活动的内化和吸收,社会所提供的价值观仅仅是外在的规范,还不能成为主体自觉的价值意识。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7日 10:2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