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科学与人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登】

坚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代序)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在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它是清华精神文化和传统的重要部分。 

80年前,梅贻琦先生上任清华校长不久,就明确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思想。他要求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因为这三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因此在他主校的17年中,培养出一大批各个领域杰出的人才,甚至可以说群星灿烂。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很多出类拔萃的科学和人文大师所成就的领域并不是当初在清华所学的专业。比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是1931年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历史系,后来又转为理科的学生; 西方语言文学大师李赋宁先生是1935年考入清华土木系,后来又转为外文系的学生;著名计算机专家唐稚松是清华哲学系毕业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清华是学物理的; 外交家冀朝铸是学化学的;水利电力专家、三峡工程负责人魏廷铮是当年清华法学院的学生。

60年前,蒋南翔校长到清华赴任时,清华已经被调整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很多专业设置是产品型的。但他明确强调,“大学是文化中心”。随后,他在清华大力倡导和推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主张理工科学生也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加强艺术修养,宣称“科学、劳动和优秀的文学艺术的密切结合,将产生移风易俗的最伟大的改造力量”。在蒋南翔校长主校的14年间培养的学生中,不但培养出了以90多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而且还培养出了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一大批治国理政之才。很有意思的是,工科出身的胡锦涛同志和清华校长王大中院士都是当年清华舞蹈队的骨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凤曾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学生;机械工程专家王玉明院士是一位有深厚文学功底的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作家徐葆耕教授当年是清华水利系的优秀毕业生。

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高等教育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我国仅用20多年时间就跨越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与此同时,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受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目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素质的倾向,特别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脱离的倾向尤为严重。

10年前,针对上述问题,受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了一次“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特别强调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院士在会上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没有社会价值判断的科学技术不仅是盲目的,而且是危险的;缺少深厚文化底蕴的科学家至多也只是一个匠人,不能成为大师;另一方面,完全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很难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主流,甚至有沦为‘边缘人’的危险。”针对普遍存在的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倾向,他尖锐指出:“如果不能从教育理念上更新,我们的教育就会形成很大的失误;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就将是畸形的一代。”讲话可谓振聋发聩。

此后,坚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始终是清华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所秉持的重要理念,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的重要内容。在2006年进行的“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专题讲座的基础上,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又用两个学期时间举行“科学与人文:双赢和融合”专题讲座,并开始将“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按照“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规格举办,要求全体本科生在校期间选听8次,提交书面报告,考核合格后获得一个必修学分。本专题讲座的特点是,演讲人本人就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造就的人才典范。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或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家。实践也证明,由他们来演讲,听讲的同学感到更有说服力,倍觉亲切,同时受到心灵的震撼。

现在,我们选了其中一部分演讲内容结集出版,以飨读者。借此机会感谢所有的演讲人和主持人;感谢清华大学历史系程薇女士、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张晓秋女士以及各位助教同学的热情支持与协助。

李树勤

2012年11月于清华园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6日 11:48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