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道路》

——思想前提、价值意蕴与方法论反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目录】

序言 融汇人类文明,立足中国创新

一 超越对社会主义的误解,把握社会主义真谛

二 超越对现代化的误解,自觉加入现代化进程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四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上编

第一章 走自己的路: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

一 筚路蓝缕:中国道路的艰难开创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

(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 拨乱反正:中国道路在批判与创新中生成

(一)一场哲学问题的探讨引发的社会变革

(二)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三)承前启后的总设计

三 科学发展:中国道路在改革与开放中发展

(一)树立旗帜,明确纲领

(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三)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四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中国道路成功推进的基本方法

(一)从“有的放矢”到“求真务实”

(二)从“独立自主”到“创新型国家”

(三)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二章 挑战与机遇:中国道路探索的外部境遇

一 融人世界,参与竞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二 增强国力,维护和平:政治多极化与中国的国际定位

(一)政治多极化与中国政治

(二)政治多极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积极应对政治多极化

三 坚守信仰,深刻反思: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对中国的冲击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与多样化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对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反思

四 审慎借鉴,批判创新: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对中国的启示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新变化

五 迎头赶上,跻身前沿:泛舟于新科技革命的大潮

(一)新科技革命的意义

(二)新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积极汇入新科技革命的潮流

六 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文明的冲突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文明冲突论”的产生及其影响

(二)文明的冲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挑战

(三)在文明冲突与价值碰撞中的正确定位

第三章 矛盾与困难:中国道路所面临的内在困境

一 极限困境:人口、资源与环境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三)极限困境的原因解析

(四)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

二 进退维谷:封闭与开放

(一)封闭和开放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二)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必然性

(三)开放面临的困难

(四)保持封闭和开放的适度张力

三 二难抉择:效率和公平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关系

(二)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历史变奏

(三)当前中国面临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四)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

四 零和博弈:集权与分权

(一)集权与分权意义解析

(二)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现状及问题

(三)合理分权的原则

(四)合理分权的有效途径

五 厚此薄彼:数量和质量

(一)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关系

(二)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非同步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 轻重失衡:利益和道义

(一)利益和道义的含义

(二)转型期义利失衡现状

(三)义利失衡现象探源

(四)义利平衡重构

第四章 小康、和谐、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

一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形成

(一)中国道路发展目标提出的思想前提

(二)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追寻历程

二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道路发展目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和结构特征

(一)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道路发展目标体系的结构特征

三 照亮前程的灯塔: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

(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高的执政水平

第五章 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中国道路的结构特征

一 新旧交替,此消彼长: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理论逻辑

(一)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主导因素

(二)过渡期社会新旧社会因素的交替与消长

二 过犹不及: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历史依据

(一)苏联模式及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教训

(二)极“左”路线及自由化思潮的教训

三 一与多、主与次的辩证统一: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现实表现

(一)以单一制为主体又具有某些复合制因素的国家结构制度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五)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文化并存

四 张弛有度:“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辩证关系

……

下编

……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4日 15: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