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十四)《迷宫》之谜——谈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00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一部叫《迷宫》的大型魔幻童话剧引爆北京演出市场,在初夏的京城刮起了一股“魔幻风暴”。这部投资300万元精心打造的童话剧,几个月内连演68场,场场爆满,经营总收入近700万元,创下了国产儿童剧单场次票房和相关产品销售等一连串新纪录。作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改制后全面进军市场的第一次尝试,《迷宫》以其曲折迷离的情节、梦幻般的声光效果和整体互动的演出形式,紧紧抓住了小观众的心。人们在关注《迷宫》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思索《迷宫》背后之谜―――如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前景广阔

当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互联网信息和娱乐服务、卫星传输节目系统、有线影视与音乐节目、DVD技术等方兴未艾,不断创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和经济神话。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至25%,其中音像业已超过航天航空业,居出口贸易第一位。

改革开放犹如一夜东风,给我国文化事业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2004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99个,文化馆2858个,公共图书馆2710个,博物馆1509个,广播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212部,科教、纪录、美术片44部。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大幅度增加,其中全国性和省级报纸257.7亿份,各类期刊26.9亿册,图书64.4亿册(张)。广播电视的普及以及多媒体、互联网等新传媒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开辟了许多崭新的文化生活领域。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在整个90年代,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了6倍多。进入21世纪,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2002年为5300亿元,2003年为5830亿元。如果按照10%的年增长率推算,今后若干年可预期的文化消费总量分别为:2005年7050亿元,2006年7760亿元,2020年29460亿元。由此可见,我国文化生产力蕴藏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两轮齐驱开通途

发展潜力是一回事,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另一回事。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关键要靠体制机制改革的催化。

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革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就把握住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内的统一整体,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转变体制机制,更要率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先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别开来,通过提出不同的政策和发展措施,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互促进,两个轮子一起转。

一方面,要使文化事业这只轮子转起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属于公共服务部门,主要是我们通常讲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站等,它们难以完全靠自身的直接盈利来发展。这一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并制定政策,鼓励社会捐助。投入的重点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这只轮子也要快速地转起来。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要坚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以改革国家办的文化单位为重点,重塑文化市场主体。通过转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同时,引进民资和外资,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实体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全力打造“航空母舰”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个迪斯尼公司,它靠着米老鼠、唐老鸭这两个卡通形象起家,现已成为一个集影视、音像、娱乐、旅游和零售于一体的庞大的跨国集团,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动画片,销售了数以亿计的唱片和录音带。其分布在北美、西欧和亚洲的4个主题公园,仅在迎接千禧的活动中接待的游客就超过了2.5亿人次。

其实,迪斯尼代表了当今文化产业的某种发展趋势。类似它这样的超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相继涌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当前,一批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已瓜分了大部分世界市场份额。

反观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总体规模偏小,而且比较分散,竞争力弱。200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将近3900亿元,约占GDP的2.8%。而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10%。2002年,我国2587个国办文艺团体,一年演出收入5.7亿元人民币,而日本四季剧团一个企业全年的演出收入就约有13亿元人民币。

面对这种态势,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实体。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一些探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先后成立了中国出版集团、新华发行集团、中国电影集团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以及其他40多家报业集团、20多家出版和发行集团、20多家广播影视和电影集团,在跨行业、跨所有制、多样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形势逼人。目前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速度。通过继续实施股权多元化,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以资产为纽带的兼并、联合、重组,实现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发展;通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建和提升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品牌名优、市场覆盖面广、经营能力强的国家级或区域性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传媒和演艺等文化实体经营多样化,积极发展融高科技与文化艺术于一体、经济渗透能力强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以文化的龙头作用带动派生产品市场开发和相关行业联动发展,拉长产业增值链条。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出若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能与跨国集团相抗衡的民族文化产业“航空母舰”,大大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14:1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