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儿童的世纪》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菲力浦·阿利埃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内容简介】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和日记,以及游戏、礼仪、学校及其课程的演变来追溯儿童的历史。自1962年初版以来,本书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的奠基之作。

【作者简介】

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1914-1984),法国中世纪史、社会史名家,以对儿童史、家庭史和死亡观念史的研究享誉于世。除了《儿童的世纪》外,其代表作还有《私人生活史》(5卷本,与乔治·杜比合编)等。

【编辑推荐】

现代人眼中的儿童,天真、无辜、弱小,需要受到精心的呵护与完善的教育,这些观念深入人心,仿佛是天经地义的永恒真理。

但是本书告诉我们,这些观念,全都是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为“发现”、“塑造”和“推动”的结果。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儿童”这个观念。

首先,小孩极易“夭折”,父母也不会过分悲伤。

其次,在断奶之前,大人也并不过分看重。

最后,儿童会说话、会走路之后,就被当成“小大人”,穿着和成人一样的衣服,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包括赌博)、讲脏话,在“劳动”和“工作”的过程中成长。

儿童之所以获得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有赖于“家庭”和“学校”这两样事物的兴起。

中世纪没有明确的“家庭”观,房屋并不舒适,也不私密;即便是贵族家的小孩,断奶之后,就送去其他人家做侍从、学规矩,对于家庭,也没有过多的依赖和留恋。

学校里各种年龄的人都有,从幼儿到成年人,也没有明确的校规校纪,经常是“老学生”带着“小学生”赌博、玩耍。

这两种情况到了中世纪末期都有所改观。本书就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这样一个过程。

而阅读和了解这样一个过程、一段历史,能帮助我们反思、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现今的生活和观念。中世纪儿童和家庭的历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面生动有趣的镜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16:17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