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梦:昨天·今天·明天》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字号 ] [打印] [ 举报/纠错 ]

 

二、一个思接千载的词汇

复,“往来也”(《说文解字》);兴,“起也”(《尔雅·释言》),就是兴起,由此引申出兴旺、昌盛之意。所谓复兴,即再兴。这是复兴一词在古典语境中的基本词义。透过这一基本词义,我们不难发现,“复兴”一词本身就暗示了原来是兴盛的,但后来中断了、衰落了……所以说,“复兴”一词实际上负载着的是族群沉重而苦难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的希冀与期许。

其实,在《易经》这部被后世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中,有一个卦象就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土先民对于“复兴”的最初理解,这就是第二十四卦——“复”卦:“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里的“复”,本义是返回,也指复兴、开始。

“复”卦描述的是“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样一个阴阳消长、循环往复的自然周期,而揭示的则是“周而复始、去而复返、新陈代谢”的“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也许,这正是农耕民族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于四时变化这样的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复兴”所包含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观念,就是与对《易经》中“复”卦的理解与阐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构成了中华民族关于“复兴”观念衍生、展开的活水源头。

不仅自然界隐藏着阴阳交替、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人类历史进程也同样蕴涵着盛衰兴亡的社会规律。检索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典籍,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复兴”一词总是在表达和解释着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与规律,这就是一个昌盛时代在衰落之后的再次兴盛。

——《礼记》称殷高宗武丁复兴殷室:“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

——《韩诗外传》称申伯、仲山甫佐周宣王复兴:“拨乱世,反之正,天下略振,宗庙复兴。”

——《史记·殷本纪》载:“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殷复兴,诸侯归之。”

可见,“复兴”一词的使用,总是与对过往历史的分析与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体现出后世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现实追求。

在后世人的历史记载与解读中,“复兴”一词也可与“中兴”一词互换。“中兴”,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常见的政治术语”【汪华龙:《“中兴”说的缘起与东汉士大夫的“中兴”理想》,《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32卷第5期(2012年9月)。】,如史籍中就记载有西汉的“昭宣中兴”、东汉的“光武中兴”等。自东汉光武中兴之后,“中兴”之说被朝野广泛使用,但“复兴”一词依然被使用,如《后汉书·襄楷传》记襄楷上书,其文中就有“后汉诛莽,光武复兴”的说法。

应当说,“复兴”一词在指称国家再次兴盛方面,古今词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在复兴的实质与内容上,则有着不同时代的差异。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世人有关“民族复兴”观念的萌生,自然还有来自西方世界的影响。自20世纪初叶始,中国人开始关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并接受其中的“复兴”观念,因此这一时期国人关于“复兴”的理解,也与此存在着某种思想联系。或者可以这样说,当时探索民族国家出路的中国人,从“文艺复兴”观念中得到过灵感与启示。【参见张可荣《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5期。】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古典意义下的“复兴”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向后看”,“发思古之幽情”;而现代意义下所普遍使用的“复兴”,更多表达的是“向前看”,只是精神层面向原点(出发点)的回归,是一种回到精神源头的运动,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寻根”。【参见何中华《文化焦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晚清以来国人文化心态的嬗变》,《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应当说,这种回归不是一个闭合的圆,而是一个开放的圆,其呈现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因此,这样一个目标的确认,就必然融入当今时代的现实要求和规定性,展现的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伴随着“中华民族”理念的日臻成熟,“中华民族”开始与“复兴”一词连用。被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理念最早自觉的导引人之一”【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的李大钊,自1916年5月由日本归国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用“中华再造”、“中华再生”、“中华民族之复活”、“民族复活更生”等词语来表达他的“民族复兴”的思想。1924年5月13日,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人种问题》演讲中,首次将“中华民族”与“复兴”放在同一语境中使用,并揭示出“复兴”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有新的更大的贡献。他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句,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毫无疑问,强调实现本民族的复兴,并不是所有民族都需要或都会提出的课题。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只有那些自身文明曾经繁荣兴盛过并具有文明发展历史延续性,却因历史的某种原因而坠入衰落境地的民族,才具有从苦难中觉醒、在衰落中奋发,进而提出复兴目标这样的历史性前提与基础。如果过去就不曾辉煌过,那何来复兴可言?同时,也只有那些不甘沉沦、自觉把握并勇于承担起复兴重任的民族,才会提出这样高远的目标,中华民族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

责任编辑:代影
主题教育

860010-16040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