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评《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哈尔滨工程大学刘英杰教授撰写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已于2011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主要研究了科学技术是怎样成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何以成为意识形态;科技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区别与联系;如何破解和超越科技意识形态;中国语境下的科技意识形态等内容,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些创新性观点,如在意识形态革命论、终结论、批判论后,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转型论新维度;对意识形态概念从知识论向历史生存论进行重新解读;提出了超越科技意识形态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思路;明确提出“生存理性”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理性基础。

该书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有自己的特色:从研究内容上来看,首先对技术理性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合二为一的研究。国内同类或相关研究一般是对两种批判分别进行研究,而作者认为,进入技术霸权时代,技术理性本身已经成为了意识形态,两种批判分割开来研究不能把问题说清楚,而且不能有效地揭示出科技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的新类型,不能把科技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该书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把科技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新类型进行了研究。其次,该书力图实现研究视阈的宏观视野与解决方案的具体路径的统一。作者把科技意识形态当作意识形态转型的集中体现来切入问题,揭示和概括出科技意识形态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表现形式、理论实质、理论局限等问题,从而把科技意识形态放在一个宽广的视阈来研究。在解决方案上,又力图超越一般的哲学原则,从工程主义视角提出控制技术的方案,使解决方案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为超越科技意识形态、控制技术提供了具体的思路。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该书实现了意识形态研究视角从知识论向生存论的转变。作者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重新解读建立在研究视角根本转变的基础之上,从哲学和思想史的中性意义上来使用概念,拓展了传统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者认为,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意识形态,还是新型的科技意识形态,都只是意识形态发展的两种存在片面性弊病的类型。前者建立在政治功利论视阈下,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后者建立在知识论视阈下,以物的尺度为出发点。二者都没有以人的健康生存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因而必须超越它们。这一工作深化了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就是要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与大众现实生活的结合,使意识形态文化化、生活化,而这一结论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研究方法从人文主义向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统一转变。同类或相关研究一般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对技术理性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其解决方案也大多停留在提出一般性哲学原则上。作者认为,发展中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来解决,技术问题还应该寻求技术的解决思路,技术专家与人文学者应该寻求对话与合作,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技术异化问题。

该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较高,应用前景广泛。对意识形态研究从知识论向生存论的转变扩展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拓宽了传统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使很多意识形态理论和现实问题得到全新的解读。研究视阈的宽广与解决方案的具体化结合,可以为技术的应用拴上缰绳、提供范导。该书对科技意识形态的系统研究以及对科技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的比较研究,对于我国意识形态转型大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作者:贾中海)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8日 10:51 来源:黑龙江日报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