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反抗封建家庭专制中觉醒

当年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的革命者中,有的是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共产党的影响、教育,最终选择了革命。罗广斌,就是这样。

1924年,罗广斌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了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对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十分敬仰,立志效法他们报国救民的英雄气节,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但是,他的这种崇尚正义的思想却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家庭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罗广斌的家庭是当时四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众多的田产、家业自不必说,他的哥哥罗广文毕业于黄埔军校,是陈诚的得力干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将、十五兵团司令兼108军军长,是四川境内兵力最强的将领。

和大多数封建家庭走出的进步青年一样,罗广斌这种自发的革命意识也是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的。

1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的罗广斌与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的女儿牟爱莲相爱了。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同桌为友。罗广斌还给牟爱莲朗诵巴金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秋天 里的春天》中的诗句:“……你可知道阳光的爱抚,那奇迹的春的接吻,它的温暖将使你再生?”安慰因家庭不如自己富有而显得自卑的牟爱莲,向她表白爱意。

但在罗家人看来,这样一个落拓穷困的商人的女儿,和显赫富有的罗家如此的“门不当,户不对”。罗广斌的父母大为恼火,极力阻止,甚至将老师请回家来单独授课,不准罗广斌随便外出。从1940年到1943年读完高中,罗广斌认为自己过了“三年囚禁般的生活”。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从那时起,开始认识了封建势力对于年轻人的束缚、统治,而且渴望对它‘革命’……”

罗广斌是如何最终走出这“囚禁般的生活”的呢?我们不得不提到去年一部非常走红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作者、著名作家马识途。

马识途是罗广斌的同乡,也是大户人家子弟,自小和罗家人熟悉,比罗广斌稍稍年长。罗广斌的父母希望马识途能够开导罗广斌与那个根本配不上罗家的牟爱莲不再往来。

针对罗广斌喜欢看国外名著的特点,马识途这样开导他:恋爱是一个人的权利,你不是读过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吗?浮士德从爱情的挫折背后看到了社会的弊端,进而激发了他走上社会变革道路的渴望,你应该有这个权利,你也应该有这样的渴望。

罗家人并不知道,此时的马识途虽在西南联大读书,却已是一个有六年党龄的中共地下党员。

这次谈话给了罗广斌很大启发,他决心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当又一次与牟爱莲偷偷相会被发现,盛怒的父亲竟然要动用家法时,罗广斌与父亲大吵一架之后愤然离家出走。罗广斌从背叛封建家庭开始,走上了一条追求革命的道路。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9日 16:40 来源:商务印书馆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