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年辉煌》

来源:人民出版社
[ 字号 ] [打印] [ 举报/纠错 ]

4.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并运用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表明,每到关键时期,党总要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带领人民去共同奋斗。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纵观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历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磨砺和考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机和人民苦难的沉重现实,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改变国家命运,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找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还是义和团运动,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作为救国图强的唯一道路,在苦难深重的中国高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旗帜,带领人民英勇奋斗,才把中国引向了自由解放的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农民人口占多数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对于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疑是个崭新的时代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要求和国情特点,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在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具体化。正如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一个长期起指导作用的理论。21世纪头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此,需要做到: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责任编辑:代影
主题教育

860010-16040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