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塑造雷锋艺术形象的佳作——读《雷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50年来,学习雷锋的活动,跨越时空,长盛不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举措。在这半个世纪里,有关雷锋的事迹、通讯、故事、传记层出不穷,而以文学形式展现雷锋短暂而又不平凡一生的,首推四川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长篇小说《雷锋》。初读50万字的小说《雷锋》,一个有血有肉、完整可亲的雷锋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诸多的雷锋论著中的集大成者。

以满腔热忱歌颂雷锋

《雷锋》的作者黄亚洲以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把塑造雷锋艺术形象列为自己的创作主题,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要把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写成小说的主人公是有难度的,而作者知难而进,在开始写作之前就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把握并感受第一手资料。尽管有关雷锋的事迹材料铺天盖地,但黄亚洲没有满足于吃“现成饭”,而是迈开双脚,沿着当年雷锋的足迹作实地调查,从湖南望城到辽宁抚顺,再到雷锋所在部队,还到雷锋当年作过报告的“女兵连”;既与乔安山等雷锋的亲密战友促膝谈心,又对当年和雷锋同村的小伙伴和许多直接接触过雷锋的朋友作深入采访,挖掘出很多新颖的创作素材。正是有了这样丰厚的基础,作者写起来得心应手,从雷锋的一言一行中透视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诠释出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境界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全面展示了雷锋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以文学构思塑造雷锋

深入持续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常态化,这是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重大举措和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当代青年的阅读习惯,以创新的姿态和形式多样的载体,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抓常新。《雷锋》的作者正是敏锐地感悟到这种时代呼唤与社会需求,以形式与内容的创新突破原有的样式,运用文学的优势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探索。该书出版一个月就印刷4次,在诸多的反映雷锋精神的出版物中独树一帜。雷锋出生于旧社会,度过了苦难的童年。早熟的他少年时就投身社会,解放后最初到望城县当通讯员,再到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后又成为鞍山钢铁厂的工人,不久又到沈阳军区工程十团运输连当战士和班长。从庚伢子到雷正兴,再到雷锋,三个发展阶段环环相扣,再现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工、农、兵”都干全了,正是旧社会的苦难经历,新中国的培育成长,社会实践的考验磨炼,使他懂得了爱什么、恨什么,由此十分自然地升华出坚定的理想信念,顺理成章造就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格、爱岗敬业的高尚境界、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的道德楷模,亿万人敬仰的光辉榜样。这种用文学手段凝聚、描绘、塑造而成的饱满艺术形象,比其他文体更具有典型性和震撼力,能够更持久地刻印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永远的精神丰碑。

以鲜活语言展示雷锋

这部长篇小说以文学特有的细腻、鲜活、形象的语言,包括方言的运用、诸多对话展现人物的不同个性,尤其是通过细节的描写和亮点的显示,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栩栩如生、可以触摸的雷锋。作品详尽记述了雷锋与领导、战友、群众的密切相处,也不回避他与几位女性朋友的交往联系,方健、王佩琴、易华等的真诚友谊,同样给了雷锋亲切的鼓励和慰藉。小说中的雷锋已经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而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朋友,具有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既可敬亦可亲,既可感亦可学。正因为如此,一个平凡而又高尚的战士形象真实持久地站在我们面前,他以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精益求精,对群众的大爱情怀,集中反映出中华民族真、善、美的道德情操,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引领着亿万人前行。 (作者:邵维正 解放军后勤学院一级教授、少将)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3日 10: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