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评《察民情,知天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晚清以降,国势日颓。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凋敝、脆弱的乡村首当其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诚如梁漱溟所言,“乡村一天一天破坏,农工生产者虽感痛苦,因无知识,不能说话。知识分子虽有说话资格,而未易感觉若何切肤痛苦……到近年农村经济大崩溃,实达于此破坏史的最后阶段,好比利刃直刺到命根上,到底不能不痛,这才呼声四起”。农村往何处去?农民该怎么办?这看似是一道无法求解的时代命题。然而也就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和知识力量在广袤的农村相继展开了大量实地调查。

正是带着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切的现实关怀,张雪峰完成了近著《察民情,知天下——社会学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农村调查(1921-1949)》(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从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中共早期的农村调查,深刻揭示了其革命动机,全面梳理了以毛泽东、张闻天、彭湃、陈翰笙、薛暮桥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人,为彻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认真分析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阶级划分、社会关系、土地问题、革命形势等一系列问题,所作出的可贵尝试。作者从杂芜零乱的史实中抽丝剥茧,其治学独辟蹊径、见解不同流俗。

过去,学界曾普遍认为是社会学家推动了社会学的中国化,而张雪峰经过缜密的考察得出结论:共产党人1949年以前的农村调查是社会学中国化洪流的重要一支,在揭示农村问题本质、谋求根本解决办法的同时,也开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新途径。

除了引入历史维度,书中研究乡村问题同样颇具国际视野。例如对“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华进行的农村调查,就一改从前“殖民侵略急先锋”的简单定性,给予了充分重视。书中考证,满铁调查部鼎盛时期职员多达2354人,建立了文献调查与田野调查并举的调查模式。他们以当时最先进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模型为指导,调查程序、内容和方法设计严密,调查步骤科学、严格。尽管其在东北、华北广大农村进行的调查项目旨在扩大和巩固日本在华侵略权益,但是调查结果真实可靠,尤其是将资料收集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对不同路径获取的调查结果统一处理、详细比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者实事求是、冷静客观的科学研究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常言道“知人论世”。张雪峰不寻章摘句,他的书也从不沉溺于繁琐无用的考据和推测,而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这本新书自然也不例外,那么这本书皇皇20余万言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呢?读者或许会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不谋而合的:读无字书,了解和掌握农村底层社会的动向和诉求——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过去是传家宝,今后还是必修课。(作者:李定青)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2日 10:1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