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开放时代的个体——评《“自我”中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  [挪威]贺美德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11

《“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 [挪威]贺美德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翻看父亲的旧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书籍在封面上都写着“某某编委会”、“某某课题组”,唯独没有作者名。父亲解释:“那年月,怎么敢突出个人,一切都是集体成果。”

如今,每个人都在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在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等等方面做出完全自我的选择。集体写作这样的命题,从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日渐远去了。改革是缩影,就是中国社会个体崛起的三十年。这个过程,未曾停止,还在持续地改变着中国社会。《“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这本涵盖多位海外学者的著作,也正是希望在这个角度上,说明中国这场大变迁。

西方的个体化研究从涂尔干、韦伯开始,已有百年,基础坚实。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田野调查、个例分析、典型人物追踪的方式来完成的,直观、贴切、易懂。

比如在农村青年择偶观念的转变上,调查组在福建和陕西的农村进行了大量的随机采访,通过和100多位当事人之间的交谈,该研究已经充分说明,在婚姻问题,个体已经从传统家族中“抽离”出来;对农村老人养老的调查,揭示出个人选择在农村养老上的影响,我们误以为老人们坚持一种传统尽孝的养老方式,但调查说明,只要是在条件允许下,中国的老人,其实更喜欢一种“他是他,我是我”的晚年生活。当然,研究分析中,最有趣的部分,当属对于时代中有影响力的个人的调查,例如韩寒的这一人物,研究者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借此来说明,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个体化的程度在不断地加深。

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但我们未必能如此清晰地感知,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个体化过程没有呈现出西方的形式和结果,西方的个体化是启蒙运动的现实体现,伴随着西方近代化的三百余年历史,已经形成了稳固的社会基础。而我们则完全相反,中国的个体化过程,只是近年来的事情。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个人化过程中,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制体系,还跟不上,或者说,这种个人化超越了中国当今社会的现实条件。

总体来说,中国的个体化释放了个人的能量和创造力,对社会的变革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问题也随之凸显,《“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一书的学者们也不无担忧地指出,日渐崛起的个体已显示出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和他人权利的趋势,具有成为“无公德个人”的风险。公共生活的“无公德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难题。从彭宇案开始,近年来此起彼伏的“搀扶老人过马路”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不信任危机。(作者:曾靖皓)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09:33 来源:新京报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