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孤独生活指南——评《失败者之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失败者之歌》 李霄峰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年1月

《失败者之歌》 李霄峰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年1月

读完《失败者之歌》,我觉得自己就像书里那个出租车司机——他新捡到一部手机,收件箱里存了一个号码来的上千条短信。从表白到拜拜,历时两年的一段恋爱结束了,而他只读了半个小时。

这本书,前后写了也有四五年,里边的故事差不多覆盖了作者从记事到当下近三十年的经历,而我大概用四五个小时就读完了。当然,如果闲来无事,而它恰好又离我比较近的时候,我还会拿起来再翻。

书里有对写作这件事再好不过的比喻:刻骨铭心的,实实在在耗掉了一个人两年生命的经历,变成柔情的、甜腻的、懊恼的、释然的、心酸的、癫狂的、纠结的、迫不及待的、字斟句酌的、痛不欲生的……总之一千多条短信的文字——故事里当然几乎没有描写这些短信,但你尽管自己去想象吧——落到陌生的,不相干的人手里,可能无非是使一盆泡脚的热水变凉。

书的名字很好,但读者也不必过于执著地到那些故事里去寻找“失败者”的定义。失败和成功据说是母子关系,其实都是太相对的形容。比如《最低俗的人》里那个男孩,假设他的人生志向就是成为思想最低下的人,那么当他在那半张A4纸上写下自己名字,那已是他一生最初的成功时刻。孤独,才是绝对的,不由分说的,宿命的存在。孤独,也是每一个故事刺中读者心窝时的惟一利刃。

《好日子就要来了》当中,即便酒过三巡朋友还是不能打开心扉,作者有很直率的表述:我们也帮不了你什么,但是我们来了。先后次序颠倒一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悲哀”。

不知为什么,读着这些故事,我眼前常常出现作者长久凝视镜中自我的画面。对自己心知肚明,然而终究明白即便是写作时也得有所忌惮,不能尽吐心声。

阅读中,看到一些断句干净利落的段落我常常感到惊讶。因为从十年前我已熟悉了作者“逗号到底”的标点风格——很长的一段,可以是一路逗号,然后一个句点。这种状况在《失败者之歌》里仍然偶尔可见,就像一个孩童,感情充沛而迫不及待地要告诉你一件事。童真心性其实是任何作者的可贵之处。

我想用纯洁来形容李霄峰,但竟然替他觉得不好意思。没错,在这个成年人的、世故的社会里,纯洁,至少是用在一个成年人身上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了。眼下天真纯洁的人面对世界会越发的无措,恰如面对《荒野之滨》里每天守候在上学、回家路上的那条疯狗。好像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它可怕,所有别的大人小孩都不拿它当回事(孤独母题的重现);但它就在那里,没有办法。

孤独不是绝望,不是矫情更不是撒娇,孤独是你我应当接受的常态。孤独要的也未必就是倾听理解。在认识、玩味自己的孤独之后,更要了解他人的孤独,因而生出爱和怜惜。这个时代每天上演的无数纷争,都只因为每个人无限地强调自己的理由,又完全漠视他人的理由。其实呢,同是天涯沦落人,借用李霄峰常常拿来无厘头的一句口头禅:都是朋友。(作者:李宏宇)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1日 09:19 来源:新京报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