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梁建增:《信仰》用小故事讲大道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共产党员网消息:9月14日上午,中央电视台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有情 有义 有力量: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座谈会"。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等有关负责人出席座谈会并致辞,国家广电总局、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有关领导、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学者,以及《信仰》主创人员和观众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

  以下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同志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们是去年8月份领受的这个任务,从领受任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感到了一种责任和压力。责任是中组部、台里把这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新闻中心,体现出对我们的信任。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央视人,要义不容辞把《信仰》拍成精品,这是从责任的角度。

  从压力情况来说,信仰是我们最宝贵,最重要的。从片子来说,历史、文献、纪录,每一个词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把信仰来破题,怎么来表现,这是我们创作者具体的任务。可以说压力很大,也有焦虑感。这时候李源潮同志的批示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就是"有情、有义、有力量",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我们也认真学习。我们感觉到情为表、它感染人,义为理、来打动人,有力量、力为魂,就是作为一种灵魂。这样片子的整个风格就确定了,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这种方法也有了,一下子让我们感到豁然开朗。

  确定了之后,如何找到能够承载宏大主题的这个故事,能不能把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好,能不能把一些感人的故事上到理论的高度,这是我们三个考验。

  怎么来实现,怎么来努力,一是能够把最具有说服力,最典型的故事予以表现,比如说第一集《只要主义真》,我们用7分的篇幅表现了彭湃的故事,彭湃出身于豪门,是富家子弟,但为了广大百姓的利益最后献出了生命。用一个人的命运感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这个效果就非常好。

  二是老故事要有新角度,有一些故事,有一些英雄人物。典型人物,可以说从我们开始识字起,就开始熟知,耳熟能详。如果我们是很简单地予以表现的话,我们这个《信仰》的节目本身的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创作组也提出来一定要有新的角度。比如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记得小学课本的前十课里面就出现过,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找到了目击当时刘胡兰牺牲的村民,80多岁了。来追问刘胡兰15岁她走向铡刀是逞能豪强的一时冲动,也有这种疑问,通过采访谈到它背后是一种信仰,1947年,这个地方成为解放区了,把土地分给老百姓,国民党残匪过来要抢夺我们的果实,所以它是共产党为老百姓分土地,我要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刘胡兰的动机,这样刘胡兰的故事就丰富起来了。

  三是要利用近年来党史的新成果,新发现,能够在我们《信仰》当中充分的体现,增加了我们《信仰》的含量。新史料、新成果,也是我们这次节目的一个特点。用小道理、小故事,讲大的道理,用故事来讲党的道理,可以说是我们在主流价值观的这种宣传方面一个很成功的尝试。我想也可以形象地说,高举轻放、高举信仰,我们做得必须有一种神圣感,有一种崇高感,我们要仰视。在表现的时候我们用我们节目方式走进观众,走进观众的心灵,用100多分钟的时间实现灵魂的升华,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各位。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7日 20:48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子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