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王均伟:《信仰》能够打动我们也能打动观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共产党员网消息:9月14日上午,中央电视台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有情 有义 有力量: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座谈会”。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等有关负责人出席座谈会并致辞,国家广电总局、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有关领导、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学者,以及《信仰》主创人员和观众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

  以下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副主任、《信仰》执行总撰稿王均伟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谢谢主持人,我们3月刚刚确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当时我的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题,信仰是党员教育长期的经常性的主题,同时它在当前又有一定的紧迫性。为什么说有一定的紧迫性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今天,我们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这就需要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我们的力量。

  再一个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尤其是现在面临各种挑战非常大,也需要全党坚定信仰,进一步明确。还有是就我们党员队伍来看,也确实在一部分党员中间存在着信仰的危机。所以我觉得这个选题非常好,很有现实意义。但是要把这个片子拍好,刚才陈主任也讲了难度很大,难度大就是信仰本身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话题,我们要把这么一个理论话题通过电视这样一个载体表现出来,就是把理论建设抓好,这就要形成共识,专门阐述这个理论,我以前说过,我们做纯理论性的东西我们就失败了,一个片子观众不爱看,坐不下来,就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人物的选择、故事的选择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差不多用了3个月的时间来做选择的工作,这种选择我们有原则有几个原则:这个人物故事能够打动我们这些创作者,我们也是观众,有些也是党员,有些还很年轻,70后,80后,我觉得能够打动我们也能打动观众。

  确实有很多故事有的是让我们热泪盈眶,比如说苏维埃最后一滴血怎么流的呢,自己把自己的肠子揪出来,牺牲了。故事非常感人,革命失败以后,自己一个人找共产党,要加入共产党,在那样一个背景下要加入共产党。做这样一个选择,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些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

  还有的故事让我们热血沸腾,铁人王进喜就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建设油田;一个小姑娘她说就是要把红旗渠修好把水引来,为了修红旗渠她付出了终生残疾的代价。坚守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非常好的境界。

  我们在故事的选择上,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感动人。还有一个标准,这些人物的故事要和信仰有关系,我们看我们这些先烈、志士仁人、楷模,在他们身上能够呈现各种各样的亮点。我们从他们中间就要选择能够体现信仰力量这样的内容,作为我们片子的素材。当然还要考虑到具有代表性: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也要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大概我们选择的标准是这三个方面。

  虽然大家的年龄,层次是有区别的,但是人性中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对正义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感情这些方面,有共通的东西,这就是有情有义,情和义是共通的,不管是一百年前、今天、还是一百年后,情和义我们怎么理解?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确实进行了讨论,我和总编导王猛进行过多次的交流,怎么把情和义表现出来。

  什么是情?情就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古代到今天,它已经有共性的东西。我们儒家就有"仁者爱人",共产党把它发挥到极致,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再有就是何为义?我们这个义就是责任;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这一点我想90年前的这些共产党人和我们今天可能也不是一个角度,90年前的那些共产党人也会理解。我们人大代表平均年龄88岁,他们也大部分是80后,90后,十九世纪的80后,90后,所以他们在年轻时代做出的人生选择、价值选择,在那个时代符合当时的潮流,我们现在也如此。符合历史潮流的东西它就一定有长远恒久的价值,它也一定会感动我们今天的观众。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7日 20:28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朱子孟 打印